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看完黄渤老师的《一出好戏》,一直想写点什么。磨蹭到现在才动笔。
 
电影刚出来的时候,作为「黄渤导演的处女作」火爆过一阵。讨论话题都集中在黄渤这个人身上,要么是张艺兴。没有太多对情节本身的讨论。
 
其实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
 
故事的原型可能出自《蝇王》。这是一本小说,讲一群孩子流落孤岛,逐渐组成小社会,分成两个阵营,杀得你死我活的故事。说是政治隐喻也可以,但本质的关注是人性。而《一出好戏》这部电影,政治意味更淡,更重经济和社会议题,本质仍然在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是想象出来的孤岛,就像一场超现实的模拟实验。但实验得出的人性真相,拿到现实世界也完全适用。
 
借着这个故事,我想讨论这么一个问题:
 
如何成为一个不干活还可以白吃白喝的人?
 
如何成为人民群众的领导者?
 
想象一下,我们一群人去露营。我指挥大家:你,负责生火!你,去点找吃的。你,还有你,把帐篷搭起来!我呢?哎呀我好困,让我躺会儿……
 
什么后果?揍我一顿都算轻的。
 
你以为你是谁?大家凭什么伺候你一个人?
 
一出好戏,就探讨了这个「凭什么」的问题。
 
先说结论——凭的是人与人之间必要的幻觉。
 
不理解?来,我们去岛上看看。
 
 
 
1,被领导是一场交易
 
孤岛虽然是一个脱离现实的地方,跟现实世界有诸多不同,但它同样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既然如此,总会有一些规则是超越环境而存在的。就像玩一局牌,牌序可以重洗,牌局可以千变万化,但核心的游戏规则总不会变。
 
这个不变的规则,就是领导成为领导的本质。
 
想一想,一个人凭什么让你听他的?
 
凭他的地位比你高?
 
——在岛上,老板可以被手下的保安暴揍。
 
凭他比你有钱?
 
——岛上的人民币满地扔,没人捡。
 
凭他具备的专业知识?
 
——满口术语的教授上了岛就是一个笑话。
 
地位、金钱、知识,这些因素在现实社会是很重要,具备使人俯首听命的魔力。但它们的重要性是基于环境而成立的。当环境被抽象为一个纯粹的框架,人和人就只剩当下的关系。谁都没有控制谁的力量,大家是平等的。
 
那就很简单了对不对?既然都没有控制力,我管不了你们,你们也管不了我。那我们各过各的,在这片世外桃源互不干扰地活下去,可不可以?
 
对不起,不可以。
 
因为这三字真言——活下去。
 
首要的规则出现了:人要成为人,首先要活下去。
 
要活下去,就要食物。要食物,就要听小王的。
 
小王同学是最有野外生存经验的人,当过兵,会爬树摘果子,生存能力强。丝毫不用犹豫,人们迅速达成了一致——推选小王当领导!我们跟你混!
 
注意这个真相:「推选小王当领导」。
 
群众是心甘情愿的,他们求着被领导。
 
群众不傻。为什么要领导?为了活下去。所谓「听你的」,本质是「你要管我」。光靠我一个人是活不下去的,我需要被人管。管,本意是照顾。
 
说白了,被领导管,等于在薅领导的羊毛:领导,人民需要您!请您上树,请您把树上的果子扔下来,您真是为人民服务的好领导!经验多,体力好,风格高,我们跟着您有肉吃。说得好听点是领导,直白点就是我们的仆人。
 
话说回来,小王为什么愿意做公仆呢?
 
因为有权力。大家给他义务的同时,也给了他权力。——我们让您管,您说什么我们就听什么,您要什么我们就给您什么,您是我们臣服的王。
 
领导和被领导,是你情我愿的一场交易。
 
被领导等于就是被管。这里的管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好处:被人照顾;另一层是代价:我听你管束。群众让渡自己的一部分自由,交换领导者的照管。说得简单一点:有谁不想被领导管(管束)的?领导可就不管(照顾)他了啊。
 
小王很快发现,这是可以利用的。 
 
 
 
2,领导不作为,也是领导
 
小王同学膨胀了,不干活了。
 
大家自己学着干呗。不是听领导的吗?不是要我管你们吗?那我就管一管你们:每人各领一部分任务,每天完成,定期抽税,你们服不服管?
 
服,大家都服管。
 
这下小王舒坦了。领导啊,总算尝到一点领导者的甜头了。每天负责给大家定好KPI,验收大家的劳动成果,再跟手下的妹子胡天胡地,已经很辛苦了,就不用再干别的了。大家把劳动果实分给我一部分,吃好喝好也就够了。
 
这时候,幻觉就出现了。
 
人们仍旧按照惯性生活,相信是领导者带领他们活下去的。「想继续这么活着,就要继续跟随我们的好领导。」哪怕事实是,领导已经不干活了。
 
有人批评小王的私德,当了领导就膨胀。
 
但私德不是根本的问题。
 
根本的问题是,群众为什么会允许他的膨胀?
 
群众都是精明的,不是吗?选小王当领导本来只是一场交易。这场交易现在已经失去了合理性,那干嘛还认他是领导,容忍他继续作威作福呢?
 
他再能打,架不住我们人多啊。
 
退一步说,就算不跟小王起正面冲突,往后不跟他混不就完了吗,何必给自己养这么一个祖宗呢?反正他也不干活了,光剩下霍霍大家了,大家也早就有了自给自足的生存能力,为什么不跟他一刀两断,还留着他等过年吗?
 
那,这就是幻觉的力量。
 
逻辑很简单,你可以不跟领导混,但你想活下去,总要跟着大家混吧。现在大家都听领导的话,你听不听?你管他是谁,他干不干活呢?只要你认他做领导,你就是大家当中的一员。
 
每个人都这样想。每个人的想法就会彼此验证。
 
 
 
3,领导不生产价值,角色本身就是价值
 
小王越搞越过分了,搞得天怨人怒。
 
他一个人不干活也就罢了,他的妹子也不干活,养的小弟也不干活,变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整天多吃多占,大家供养着也就罢了,还拿着棍子监工。看谁不顺眼还打!干活累了还不许休息,否则就是偷懒,劳动果实也不许私藏,否则就是偷税。呼来喝去,把人当成牲口。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是很有意思,尽管人民群众早就心怀怨恨,但是大家始终还在默默忍受。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张总的人站出来说:小王,你这样搞法不对啊。
 
这句话,很多人心里憋了很久了。
 
但他们仍然没有表态,花了一些时间观望形势。小王很恼怒,张总很坚毅,双方僵持不下。张总不是个冒失的人,他敢站出来,他一定有办法……
 
终于,有人开始鼓掌:支持张总!
 
然后接二连三地,人们都站出来。
 
「支持张总!他的话就是我的话!」
 
张总振臂一呼:大家想不想要更好的生活?
 
人们被点燃了:「想要!想要!」
 
一呼百应,都跟着张总走。
 
张总带走了一拨人,他成为了新的领导者。 
 
后面的故事你大概能猜到。
 
成为领导不久,张总也膨胀了。古老的桥段再次上演:屠龙的勇士变成了恶龙。
 
同样不能怪这个人的私德。结局从一开始几乎就已经是注定的:当初那些人想要逃离一个人的领导,而逃离的方式,不过是选出一个新的领导!
 
同样是心甘情愿,主动的服从。
 
人们想要一个好领导取代一个坏领导,一个有能力的领导取代一个无能的领导,一个仁厚的领导取代一个暴虐的领导。但人们不想要「没有领导」。
 
我在人生实验室的全员团体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某个人以领导者的姿态发起了一场不太得人心的讨论,总会有人忍无可忍地跳出来打断。一旦打断了,其他就会默认他是新的领导者。他们问:「那你建议我们聊什么?」
 
有时,打断者说:「我没什么建议。」
 
这时候人们就会很怪他,他们说:「你没建议,那你干嘛打断人家?」
 
他被责怪了。某种意义上,「被责怪」也是他作为领导者必须承担的。如果连这个也没有,就是彻底的空白。人们瞬间解体成一盘散沙,各玩各的。没有领导,就没有统一的方向。没有一个人在幻想中带着大家向前走,并承担相应的责任。领导者可以不得人心,但不得人心不等于无价值。
 
这个角色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假如这个说法让你不舒服,设想一下,假如你们单位的领导消失了。哪怕他从来不干什么活,但失去这个人了,对大家难道会一点影响都没有吗?
 
多少是有影响的吧?最直观的,工作会变得懒散。第二天,一半的人可能迟到,准时到岗的人也坐着扯闲篇。反正没有人看着我,何必那么紧绷。
 
但不做事真的可以吗?会不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这些后果谁可以承担呢?我们是不是应该讨论一下?可是话说回来,谁负责组织这场讨论呢?最多三天,大家就会忍受不了。「我们选一个小组长吧!」有人就会提议。
 
就会有新的领导者产生。
 
他具体是谁,是小王,小张,或是英国女王,日本天皇,有没有野外生存经验,会不会爬树摘果子,都不重要。他只要是领导就够了。人需要与人联系在一起,分工合作,才能高效地生产生活。为此,需要让人形成联系的幻觉:
 
「大家都追随他,侍奉他,这对大家都好。」
 
承载着大家这样的幻觉,从而帮助大家彼此联系起来的人,就是领导者。
 
 
 
4,领导者也不好做
 
说到底,成为一个领导者并不难。
 
看到人们的某种隐秘的,被压抑的愿望,假如你也感受到同样的愿望,站出来,告诉大家你打算带他们一起实现它。大家就认定你了。甚至都不用主动站出来,只要在人群里小声嘟哝一句。身边的人听到了,就会把你推出来。
 
不用怀疑,从此你就是领导者。
 
所有人听你号令,万众一心。
 
哪怕你没把握,他们会说服自己相信你。
 
你可以成为小王,也可以成为张总,或者成为后来的马进和小兴。这意味着你会掌握很大的权力,包括利益。如果你再多一点人格魅力,甚至可以获得多数人的爱戴。你从高处闭眼一跳,下面的人群一定会欢呼雀跃地接住你。
 
他们是如此强烈地渴望被领导。
 
但这并不一定是你的福音。困难的不是成为一个领导者,而是在这个位置上安然无恙地做下去。群众是善变的,那些幻觉有它的重量。说不定有一天会变成责难和非议,反噬它的主人。你享受了它的好处,就要承担它的责任。
 
到那时,你再说「我并不是这样,你们误解我」,或者「是大家把我推出来的」,那都推脱不了什么了。你当然会被误解,因为你是领导啊。你很清楚,自己真实是什么样的不重要,大家看到的本就不是真实的你,只有幻觉。
 
你承载了他们的多少希望,就要迎接多少失望。
 
 
 
5,谁能脱离这个幻觉?
 
不想生活在这个幻觉里,可以吗?
 
有些人看清了这一点,他们不想领导别人,也不愿意被人领导,想要找到第三条路,自行其是地活下去,但是很难。他既不能被人利用,也不能利用别人。所以他不能说话,否则会被视为出头。但也不能沉默,否则就是默许。
 
某种意义上,他唯一的出路就是远离人群。
 
我在做人生实验室时,偶尔会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坐在团体里,对着手机,时而撇撇嘴角,表达某种(基于个人的)不配合与无兴趣。没有认同,但也没有不认同,这就是他全部的参与。无论小王或张总那样的人怎样慷慨陈词,也无论各自的追随者怎样饶有兴致(或装作饶有兴致)地附议。
 
脱离了幻觉,他只看到一群各自无关的人,谈论一些各自无关的事。
 
我猜他一边玩手机,一边想:「好无聊。」
 
此时他最好的选择是离开。《一出好戏》里,马进是最接近这个状态的人。一个富有隐喻意义的情节是,马进试过离开孤岛,乘坐木筏穿过大海。但他失败了,漂流了一段时间后回到岛上。受到了所有人的嘲笑(或迎接)。
 
电影并没有解释他是怎么失败的。一路都顺利,直到他在大海中看到一头北极熊的尸体,担心地球已遭受灭顶之灾。下一个镜头,他就划回了孤岛。
 
我想,他也许是太害怕孤独了。
 
前面说,人们用幻觉维持彼此的关系,是为了分工合作,活下去。现在我要说,除了活下去之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彼此告慰。马进如果一路向前,是可以回到自由的大陆,但那里已经没有人了,他可以无忧无虑地活下去,几天,几十天,甚至几十年。可是他要拿这么漫长的时间做什么呢?
 
很讽刺。一个人远离那片孤岛,是为了远离身边的人。可是真的没有人了,他又千方百计地想要回到人群里。人需要和人在一起,不为什么,无条件地需要和人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意义。这是最大的幻觉。
 
在人生实验室的团体里,我也常常看到那些玩手机的人,忍耐到某个极限之后,收起手机,怒冲冲地起身出门。他们太烦躁了,跟一屋子陌生人待在一起,我不关心你,你也不关心我,干嘛呢?不如自己玩。他们想象自由的生活就在门外,就像马进想着大海对面。——但没过多久,他们又回来了。
 
因为大海对面的陆地,只是一片更大的孤岛。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