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焦虑已经够多了
例行收拾每个月写的文章。
九月的大部分推文都跟时事有关。随着生活回归常态,快节奏和高压又开始成为焦点。人们从他人的悲剧中看到了自己。关于外卖骑手,关于少年跳楼,关于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关于抑郁。
几个事件我都参与了讨论:《在内卷的世界里认一点怂》;《少年跳楼让人痛心,然后呢?》,《焦虑本身不是问题》,《旧文丨抑郁症的好科普和坏科普》。参与讨论的目的,总的来说是希望世界变得好一点,所以我尽力提了一些改...
例行收拾每个月写的文章。
九月的大部分推文都跟时事有关。随着生活回归常态,快节奏和高压又开始成为焦点。人们从他人的悲剧中看到了自己。关于外卖骑手,关于少年跳楼,关于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关于抑郁。
几个事件我都参与了讨论:《在内卷的世界里认一点怂》;《少年跳楼让人痛心,然后呢?》,《焦虑本身不是问题》,《旧文丨抑郁症的好科普和坏科普》。参与讨论的目的,总的来说是希望世界变得好一点,所以我尽力提了一些改...
有朋友建议我减少到每周只做一个干预,文章有个重点,可以讨论得比较深入。按他的说法,他想发表意见的时候,就会觉得「只谈一个案例不谈另一个未免厚此薄彼,索性两个都不说了。」 有道理,打算从这周开始试试看。 我也有一个反思,当初是怎么形成这个习惯的?我觉得有一个潜在的担心:万一提问者不给反馈呢?不如选两个人吧,留一条退路。但我想,这种退路说不定也会给对方带来消极暗示:我做好了你不反馈的准备...
熟悉我的人知道,我是个悲观主义者。 遇事先做坏的打算,甚至只做坏的打算。哪怕给学生上课,学生夸我讲得好,我都说老实交代,你想求我办什么事?这就是我的防御。学生问我:「您有没有想过,万一我们是真心夸您好呢?」我反问回去:「你有没有想过,万一不是呢?」 所以十年前,有一个研究思潮从西方传入中国,叫做积极心理学,号召人们多从积极角度看问题的时候,我这种人,对它肯定是抱有偏见的。 也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