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最新一期《奇葩说》的辩题,叫做「长得太胖被同学嘲笑欺负,要不要减肥?」很有意思。就思想性而言,是这一季《奇葩说》里最好的一期。
借这个题,我想聊一聊【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在今天是政治正确的一种说法,放到这个辩题里,就是不要因为别人的目光而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胖也好,别的什么也好,可以大大方方做自己,管别人怎么说。但在比赛最后,黄执中表达了一点质疑。大意是说,我们或许被这种政治正确给绑架了。小孩子有弱点,被人嘲笑,以前就会让他改正,现在说不用改,做自己就好。后面这种话说起来简单,但是真的对吗?
很值得想一想。
沿着这个方向,蔡康永老师举了一个更极端的例子:有人问他,说自己想当一个废物,可不可以?蔡康永老师说自己很为难,一方面当然也觉得人家有当废物的自由,另一方面,「你真的舍得鼓励他们说:当废物吧,接纳自己?」

他说真相是,没有人能够豁免于世界的眼光。
这个讨论很棒。它用形象的说法,传递出一种主流的,对【自我接纳】的恐惧。认为自我接纳就等于定型,不改变,某种意义上是放纵自己的堕落。言下之意,如果你想改变自己(成为对别人有价值的人),就不能接纳自己。
对这个观点,我要表达一点不同意见。
假如有一个人问我同样的问题,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会支持他当废物的想法。
同时我相信,他不会真的当「废物」。
这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阐述这个理论之前,我想先说一个简单的道理:
自我接纳的人,也是会不断改变的。
为什么改变?因为他是人啊,正常情况下人都会变的。随着时间而变,随着成长而变,随着自然的节律而变。一个人一晚没睡好觉,然后他就困得要命,第二天早早地就睡了,他的睡眠就改变了。——前提是,正常情况下。
同样是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偶然吃撑了一次两次,但他不会顿顿都吃撑。因为吃太多了也会不舒服,他下一顿就会少吃甚至不吃。正常情况下,一个人荒废了一天时间,他会有紧迫感。就算他不用为生计发愁,这样无所事事地呆一个月,呆一年,难道还能呆十年吗?十年时间什么都不做,他不觉得空虚吗?他一定会探索一些有意思的事,会跟人交流,会想要以某种方式实现自己。
所以蛋总在节目里说,当废物也是需要天赋的。

普通人根本就无法承担那么大的虚无感,普通人就适合好好上班过日子。我完全赞同这个看法,同时我还想说得再直白一点:你再怎么鼓励一个人当废物,他也做不到。几个月,一两年,或许还可以。当一辈子废物实在太难了。
放心,因为我们是普通人。
但我们刚才说了,这是正常情况下。
非正常的情况是怎么样呢?
就说没睡好觉这个例子吧。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前一天没睡好,第二天就会多睡一会儿来补偿。但现在,假设这个人想:「我靠!我是不是有问题?我要严肃地对待我的睡眠!」假设身边的人对他说:「你肯定是出问题了,你这叫做失眠症,你应该严肃地对待你的睡眠!」他就拼尽全力想【改变】自己的睡眠。
喝牛奶,慢跑,瑜伽,深呼吸,数羊……
这就惨了。越是战战兢兢地想让自己睡着,就越是紧张,交感神经系统越兴奋,导致他第二晚也睡不着,第三晚也睡不着……以后也都很难安睡。
他太想改变,反倒有可能把「失眠」保留下来。
同样是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吃得多了,肠胃不舒服,下一餐就会减少进食。但我们知道有一些人,明明肠胃已经受不了了,还在控制不住地吃东西,吃到自己想吐,都还是停不下来。他们吃东西不是为了果腹,甚至都不是为了解馋,只是用「进食」这个行为来缓解自己糟糕的情绪。为什么情绪糟糕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其中多半有一样原因是——他们讨厌自己,觉得自己不好。
他们的自我厌恶,破坏了自然的调节过程。
当废物这件事也是一样。蛋总说,当废物是需要天赋的。但我们经常遇到缺乏这份「天赋」的人,却能经年累月地「废」下去。忍受着贫乏,忍受着枯燥,忍受着自我怀疑,忍受着别人的白眼,奚落,和巨大的孤独感。并不舒服。那为什么不去找一份工作呢?非要在这么痛苦的状态里苦苦撑持?

我建议你看看他们跟身边人的关系。
一定有很多关心他们,爱他们的人,出于关心而劝导(甚至是逼迫)他们:「孩子啊,你这样不行,你要顾及别人对你的看法啊!」围绕这些声音,往往就产生了更多的争吵,怨恨,或是自暴自弃。真的,有时候恰恰是因为这些声音,一个「废物」才能激发出继续「废」下去的动力。——他的意义感来自于与这些人的纠缠。
而忘了去体味自己的人生。
我遇到过很多有类似问题的来访者,都表达过这么一层意思:「我怎么就不能当一个废物呢!我有什么错吗!」这些话是和着血泪喊出来的,不是冲着我,而是冲着他们的父母,爱人,或者整个社会。他们想喊这样的话,是因为感受到锋利的指责,包裹在那些以爱为名,一直致力于改造他们的力量里。他们必须要拿出十二分的定力,才能让自己保持不动,说:「难道这样的我就不好吗!」
他们想成为的,真的只是废物而已吗?
也许恰恰是催他们【改变】的声音,在帮他们【维持】。
上面这几个例子当中,有一个共性:
改变的意愿(失眠时的关注,暴食时的自我厌恶,做废物时与他人的冲突)反倒构成了长期维持问题的力量。「太想改变」本身成为了问题的一环。
改变有两个层级。一时的改变,长期可能是周而复始的不变。这一点,那些立下减肥计划(改变),年年都立同样计划(不变)的人,都深有体会。
所以,不要被【改变】这个词蒙蔽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这样。很多时候改变是很容易的。有些人说减肥就减了,「叮」的一下,超简单。可能大部分的问题是这样,但这样就没有讨论的必要。我们讨论的是疑难杂症,是那些努力想改变,又改变不了的情况。一个人穷尽了各种办法改造自己,或身边的人穷尽各种办法改造他,都没有效果。这时候我们就要想一想,会不会是我们太想【改变】了,反而让问题固定下来?
所以我们说接纳自己。不是因为政治上有多正确,也因为它本身就是疗愈。想改正缺点的人,不妨去改,但如果发现没那么好改,就说明它是你的一部分。不如接受这样的自己,不勉强去改。「不勉强改」不等于「一辈子都不改」,相反,是把自己换到一种更轻松,更自然的氛围下接受改变。
更高层级的改变。
这就是为什么,假如有一个人问我可不可以当废物,我会支持他的想法。我大概会这么对他说:「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想完成一点什么。当废物也许就是你想为自己完成的一件事,我很高兴你有勇气去追求它。祝愿你保留这样的勇气。也许有一天你还会想做其它事,到那时,请用同样的勇气实现它。」

这样说,是因为我相信自我接纳不等于自我僵固。做自己(当废物)之后,也会自然而然地发现更大的价值(做一些不同的事)。人是不会一直当废物的。——并非因为有某个专家或导师对他说:「不要当废物!」而是因为他可以全心全意地接纳自己。他爱自己,就自然会去寻找更多的价值,丰富和变化自己的人生。
关键在于,你信不信一个接纳自己和爱自己的人,会有这样的动力,自发地寻找更多的价值?
我信。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