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些年,父母当得太累了。
 
比父母更累的是孩子。我没有做过调查,但我记得几年前还不是这样。现在好多商场,都在醒目的位置开设了兴趣班:体能馆、口语课堂、儿童音乐教室……教育热情高涨。孩子们耷着脑袋,身边是不知疲倦(看起来像是)的父母。以前逛商场是为了购物、放松,现在也有同辈压力了。我有一次打电话,眼睁睁看着旁边的一对夫妻训斥他们看上去只有四五岁的孩子,足足十分钟:
 
「你以为你是为爸爸妈妈学的吗!昂!」
 
我还在想呢:是啊,不为你们是为谁呢……
 
孩子拼命摇头。
 
「那你说!是为谁学的?」
 
「为我自己学的。」他小声说。
 
「知道是为自己学的,那为什么上课不专心!」
 
直击灵魂的提问,孩子无言以对。
 
我感觉挺难过的,为那个孩子。同样的问答他们重复了好多遍,无法回答。真相就在那里,孩子对课程显然没有兴趣,但它从一开始就被否决了。我猜孩子心里很困惑:「为什么是为自己学的?明明我体验不到兴趣。」但他只要聪明一点,这时候就不能把真相说出来,否则他的父母会更愤怒。
 
但父母当真不知道真相吗?父母也知道。
 
只是没有别的办法。孩子没兴趣,父母就对他睁只眼闭只眼吗?开玩笑,他的前途怎么办?他现在还小,懂什么呢。将来有一天知道学习多重要,会感谢我们现在逼他的。——再说了,兴趣这个东西都是培养出来的。刚开始学都没有兴趣,需要有一个强制的过程,坚持一段兴趣才会出现。
 
 
 
我理解父母的这份期待。但我也见过太多孩子长大后的例子,跟父母当年的期待的并不一样。所以我一直说,这个思路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有效。
 
兴趣、主动性、专注,这些是逼不出来的。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分成两类。第一类就是要求孩子必须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是对具体行为的要求,也叫【外源性的要求】,因为是从外部传递到孩子身上的指令。包括听话,懂事,守规矩,努力,多快好省,都是外源性的。
 
外源性的要求,是可以逼一逼的。
 
给孩子报课外班,可以逼着他参加,要在教室里坐够时间,不许有小动作,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一段谱子必须练多少遍,每天背多少单词,在过程中安排奖励和惩罚。再怎么枯燥或辛苦,只要是有形有质的动作,总有办法逼孩子完成。当然他可能反抗,但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
 
但扪心自问,这真的就是父母想要的吗?
 
不,父母不想逼孩子,他们想要孩子有「自发的」动力,有热情,不因为别人要他学习才学习,而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愿意学习。这种期待叫做【内源性的动机】,做事情来自于自身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可以带来创造力、兴趣、热情、自律、投入……都是好词。你想一想,这是否才是你对孩子的期待?
 
但问题是,我们不能直接「给予」孩子这份力量。
 
我们能怎么给予?下命令,提要求,制订计划,奖励,惩罚,教导,但我们对孩子的那部分期待,并没有办法通过上述任何一种方式实现。
 
我们要的是他「自发」有这样的动力。而非我们要他有,他才有。
 
就像我看到的那对父母。他们试图通过教导出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口头上承认,你是为了自己而学。OK,孩子承认了。但他还是不感兴趣,只是不得不被父母拎到课堂上,耳提面命,隐藏自己「不感兴趣」的真相。那么他会认为这件事是出于兴趣呢,还是只是为了满足爸爸妈妈的要求?
 
这中间隐藏着一个深刻的矛盾:
 
我要你爱,但我又不要你因为「我要你爱」而爱,因为那样就不是爱了。
 
我们希望把一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作为礼物送给别人。通过我们的努力,希望对方收获我们想给他的某种品质。但很多品质恰恰是内生的,是只能自己长出来的,而不能像礼物一样,通过简单的传达就可以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
 
一个妈妈一直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自信,为了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她不断地给予鼓励。在她的鼓励之下,孩子做出了很多成绩,但孩子始终很不自信,妈妈觉得很奇怪,说你都取得了这么多的成绩,你为什么还是不自信呢?
 
孩子说:这都是在你的鼓励之下完成的啊,靠我自己一个人还是做不到。
 
这就是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的一种悖论。
 
 
 
这个悖论限制了孩子,也常常限制住了父母。
 
很少有父母想把孩子变成机器。他们都希望孩子在不需要外部约束的情况下,更热情,更主动,更发自内心地享受学习和工作,以及一切能让生活变美好的事。如果管得太死,孩子就失去了主动性。但如果不管呢?孩子就释放自己的天性,看电视,玩游戏……毫无要为生活承担责任的自觉。常常有父母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陷入到「管与不管」的两难。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要跳出这个困境,关键在一个词:培养。
 
我一直说,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会扮演一个角色,叫facilitator。这个词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翻译,最近我觉得,【培养】是很贴切的。
 
培养兴趣,培养热情,培养主动性。你看,我们日常就这么说,而不会说:教导兴趣,灌输热情,规划主动性。后者一听就不大对劲。我查字典,对【培养】的解释是:以适宜的条件促使事物的发生和成长。对了,就是这个。
 
一个慢慢的,自然的,以对方为主的过程。
 
也不是什么都不做。你看:提供适宜的条件,促成发生和成长。这是要做的。
 
就像养花。花的成长需要不同的条件,有的喜阴,有的需要晒太阳。有的怕干,有的怕涝。你要了解它们的脾性,然后把这些条件准备好。这是你要做的部分,然后呢?然后是给它时间,等它生长。这是你要有耐心的部分。
 
养花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有摩拳擦掌的心情,总想着可以再多做点什么:该做的那些都做完了,一时看不到什么反响,叶子长得并不好,花也没有开。那我要不再浇一遍水吧?——千万要忍住,这时候多做,说不定有反效果。
 
不开花怎么办?那是花的事,我再等等。
 
教育的时候,也要有这个心态。但光有心态还不够,还需要有方法。毕竟是一个孩子的成长,要以何种方式,达成怎样的条件,怎么做是培养,怎么做就变成了过犹不及,这里面的火候因人而异,因时制宜,比养花复杂多了。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