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你要做自己」,「要勇敢」,「Followyour heart」,这些话我们一点都不陌生。问题是,勇不勇敢另说,要勇敢地做什么,才算是做自己呢?
 
一个职场女性在犹豫要不要辞职,回家做全职妈妈。我们鼓励她:「勇敢一点,做你自己!」意思很清楚:辞职吧,不要为一份工作束缚你的自我。
 
一个全职妈妈不想做家庭主妇,在考虑要不要回归职场。我们也鼓励她:「勇敢一点,做你自己!」意思是说:上班吧,去工作中找你的自我。
 
所以「做自己」有任何的立场可言吗?
 
而且这两个女性很可能是同一个人,就差一年,她追寻自我的方向就完全改变了吗?
 
其实,多数人可能都误解了「做自己」这句话。
 
它听起来是一个做选择的语境。面临岔路口,一个方向是「自己」,非常酷,另一个方向就是「为了别人」,可耻,是对自己的背弃。拿我写文章来举例吧,无数人告诉我:坚持写你想写的东西就好,不要为了读者,更不要为了广告,那些都不是你。听上去很燃。但什么是「我想写的东西」呢?这个问题并没有答案。如果纯粹是自己的私人文字,写到日记本里就好了。又何必发出来?既然发出来,还是想让人看到,那是否等于已经失去自我了呢?
 
问题不是这么简单一分为二的。
 
假如,我真的想写一篇10万+的文章,我开始钻研写作技巧,琢磨大众痛点,想激发更多人的阅读和转发,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失去了自我呢?有没有可能,在我的自我当中就有这一部分,是真真切切就在渴望10万+的呢?
 
更极端地说,假如一个人就是很在意他人的看法,以他人的快乐为快乐,为他人的不满而烦恼,这是他自我的一部分。他就想扮演一个好好先生,遇到冲突宁可自己忍一忍,也不敢激化矛盾,这样的「自我」可不可以坚持呢?
 
如果我们推着他说:「不行,你非要表达出来」,就像大人经常做的,逼着小孩子去讨回被别的小朋友拿走的玩具(「妈妈不用了,我已经不想玩了」「不行宝贝,你必须坚持自己」),我们是在让他做自己呢,还是在扭曲他自己?
 
孩子去讨回了玩具,这是自我的一次胜利呢?还是对大人要求的一次妥协?
 
 
 
说到这里,我想你已经有答案了。
 
做不做自己,怎样才是做自己,并没有一个所谓的裁判标准,也不存在一个特定的方向,只有按照那个方向走下去,才是「做自己」。事实上,不管你走哪个方向,也不管你听了谁的意见,你最终的选择一定是自己做出来的。
 
所以你已经在做自己了。
 
现在,虽然我不知道你是谁,做什么职业,我不知道你在哪里,此刻正在以什么心情看这篇文章,但我知道你正在做自己。——不然你还能做谁呢?
 
你可能刚陪客户喝完酒,说了很多违心的话。但你这么委屈自己,不是为了拿到你想要的单子吗?这些违心话不也是自我的意志使然吗?
 
你也可能刚经历了一场小小的不愉快。领导讲的话让让你不舒服,但你最终把它咽回去了。你不敢说。很多自媒体作者鼓励你:「说啊,没事的!说出来才好」。但你还是不敢,你觉得自己很怂,但这个很怂的自己不是你吗?
 
你正在犹豫要不要换工作,犹豫了快一年。最近想,快要发年终奖了,要不就再忍一忍吧。优柔寡断啊,但优柔寡断不也是你的一部分吗?
 
只是这些「自己」,不太容易面对。
 
我们经常说的「做自己」,其实说的是「你应该勇敢,自由,多做一些酷的事」,仿佛这样才是自己。你不酷,是因为你没有勇气做自己。「自己」就应该是酷的。但是有多少人有勇气承认这一事实呢:真的自己,就是没那么酷。
 
自己是怯懦的,纠结的,有时还有一点丑恶。
 
把诗和远方想象成「做自己」,把现实中的苟且说成「失去了自己」,那是很浪漫的一种思想,也是不切实际的自我美化。承认吧:我们正在做自己,不好看。完整的自己就包含着现在种种不好看的部分。这是真正的勇气。
 
 
 
做自己需要勇气。这句话很多人都在说,但很多人并不完全理解它的意义。
 
不是做选择的勇气,而是承认的勇气。
 
最勇敢的人也可能缺乏这种勇气。我有一个快言快语的朋友,从来都是有话直说,口无遮拦。有一天因为争吵伤害了她的亲人,她觉得很内疚。她见完心理咨询师之后告诉我们,她的咨询师说了一些话,让她感到非常震动。
 
她一直在对咨询师倾诉自己的内疚:那是我的家人啊,我怎么能说出那种话呢?那不是家人之间应该说的话,我就是一个烂人,blahblah……
 
她的咨询师说:「你说的不是内疚。」
 
她愣了:「不是内疚是什么?」
 
咨询师是个外国老头,他用英文命名这种感觉,叫做uncovered。但是我的朋友不太理解。这个老头就反复解释,说:「内疚这种情绪,是在体会对方的痛苦。但你不是,你是一种对自己的uncovered:我怎么是这样一个人呢?」
 
我的朋友忽然就理解这个词了。
 
她把这个词叫做「发现感」。她有点惊骇:我难过,正是因为我发现了我自己!
 
所以我真的就是这样一个人!
 
她抬头,看到咨询师慈祥地注视着她。「That’s OK,」咨询师说,「每个人第一次发现自己身上有这些东西的时候,都是有点难过的,没关系。」
 
 
 
承认这一点是有好处的。我一直在讲,你只有发现了自己,才会慢慢探索怎么去用自己。最怕的是自己身上明明存在的东西,却视而不见。
 
我在写文章,想要让更多人看到。这是我写公号的初衷。我早一天承认这一点,就可以早一天跟自己对话:「你最希望告诉大家的是什么?你用什么方式表达,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你的心愿?」是啊,这就是我自己的心愿。一旦承认下来就没什么可耻的。我思考每一句话怎么组织,每一个论点怎么铺陈,如何让老读者和新读者都通过这段阅读有所收获,就已经是在为我自己服务了。
 
这样一来,我的写作就可以很清爽。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要把这件事情解读为「我是在迎合读者,就不应该写这个。放弃这个主题,另写一篇,来体现我是一个忠于自我的作者」,那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迎合吗?——到最后,我反而不知道怎样才是「做自己」了。
 
所以,「做自己」不是二分法,不是把天堂和地狱一分为二。不存在做某件事是为自己,做另一件事情就是受到别人的裹挟。它只是一个视角,一份担当,一种为自己负责的心态。
 
带上这个视角,你的每个选择背后都有自己。
 
只是我们会逃避这个视角,有时我们需要在幻想里寻求安慰。如果我说:「我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为了你们,从来都不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一来,我就不用负责任了。这篇文章不好看?不怪我,都是为了迎合你们才会这样。
 
「什么时候我才能为自己而写作?」我愤愤不平。
 
我们宁愿去谈那些美好的想象,而不去看自己正在做出的选择。仿佛我们不看,就可以不用碰触那些不想承认的「自己」。如果我做了什么不得已的事,一定是为了你们而做的。这是一种逃避。我并不想做,只是为了你而不得不做。大多数在传统中国家庭长大的孩子,对这样的说法都不会陌生。
 
「你以为我想这么累吗?还不是为了你!」
 
当然你是为了别人,没错,但归根到底是为了你自己。只是有时不想承认,因为我们还没做好承认的准备。真相是,自己随时都在,随时可以看到,但需要一点勇气:「每个人第一次发现自己身上有这些东西的时候,都是有点难过的,没关系。」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