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过节,就不认真写了。
 
聊一聊新版微信的这句话。
 
首次运行这个版本的微信,有一段开屏动画,蓝天下的一朵小花,很清新。旁边的配文是:「因你看见,所以存在」。你点击【发现】按钮,会在菜单中看到【看一看】的选项。点进去,里面是朋友们认为好看的文章。
 
文章的右下角,以前是【赞】,现在改成了【好看】。你点一下,这篇文章就出现在朋友的【看一看】里。你觉得好看,文章就有更多人看。
 
这里藏着一个有趣的逻辑。
 
你的目光,构成了这篇文章的传播链。越多人觉得好看,它就越好看。反过来说,如果没人觉得它好看,这篇文章就会被迅速埋没。没有人看见它,某种意义上,它就约等于不存在了。
 
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反之则相反。
 
 
这是一个很残酷,又很真实的道理。
 
 
 
我经常拿板凳举例,说明这个道理。
 
一块木板,四条腿。设想某个人第一次见到它,何以知道这是一张「板凳」呢?——最常见的理由是,他看到有人坐在上面,所以这是一个用来坐的器物。坐在上面的人,用自己的见识,定义了这块木头成为「凳子」的关键属性。
 
假如有人在上面摆了一堆东西呢?那么同样的一块木板,四条腿,就可以被看成一张桌子或台子。你看到它是这样,你就不太可能一屁股坐上去。相反,你倒是很自然地摆上了你的东西。别人看到了,也都效仿把东西摆上来……
 
这就成了一张如假包换的桌子。
 
如果这个「桌子」有一天具有了意识,它相信自己天然就是一张桌子,「我本来就是桌子呀」,天生是用来放东西的。假如有一个冒失鬼不由分说坐到它身上,它说不定还委屈:「我是一张桌子呀,他怎么能把我当凳子坐呢……」
 
你去宜家,或者任何一个家具城,会看到大小、高低各自不同的许多器具。通过标签或者服务员的解说,你会知道每样东西「应该」存在于哪个屋的什么位置,发挥怎样的功能。这就是前人用他们的目光,为它们设立的定义。
 
而你也可以打破这样的定义。
 
 
 
桌凳是如此,人也一样。
 
有很多人,已经当了很多年桌子。你也认为它是桌子,只不过是因为别人用对待桌子的方式对它。而别人那样对它,也只是因为他们相信它是桌子。
 
有没有可能——前提是,它作为桌子已经不太好用了——他其实是一张凳子呢?你知道,它可以是任何东西。只要你愿意,你的目光可以把它变成凳子,也可以变成一个架子,一张床,甚至可以变成一本书,一幅画,一架鼓。
 
你是观察者,你也是塑造者。
 
 
 
想通了这一点,人生就会多出无数可能。
 
今天是平安夜。微信里看到很多说法,说平安夜是洋人的节日,不应该过洋节。
 
说到洋节,我就想起了杨洁导演……
 
(对不起说顺嘴了。但你为什么笑呢?因为你把这句话变成了一个梗。——没错,是你让它变成一个梗的。单看这句话本身,并没有任何幽默的元素,一切幽默都来自于你在六学方面的知识素养和丰富联想。你赋予了它幽默。)
 
感到莫名其妙的人,请忽略这句话。
 
说回平安夜。
 
何必较真呢?平安夜不是中国的节日,但过着过着,也就是了。不但是节日,我们还有原创的习俗:送苹果。来源无法考证了,但这种叫「平安果」的特殊水果,连带着它背后的祝福,显然只存在于今天,存在于赠予者与接收者的眼中。
 
今天之前,它不过是普普通通的苹果。
 
但是那又怎么样呢?苹果可以变成平安果,你也可以随时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
 
愿你得到不一样的眼光看待。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