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特意错开了新年第一天,今天写一篇文章。
 
跟大家聊一聊我在做的事。
 
想聊这件事的冲动已经很久了,但总是不确定如何表达。直到这次新年,因为一些契机,我才终于想清楚一直在酝酿的那个感受要怎么说。
 
它是在某种意义上的,不自由。
 
意识到这份不自由,是因为这两天收到了很多朋友的新年祝福。——别误会,这些朋友很好,祝福也很好。只是它们唤起了我的一种焦虑,觉得有必要融入这样的氛围,展现出某种社会人的亲和性,最起码简单地回一句「新年快乐」。
 
那已经是我相当不擅长的互动了。
 
要怎么回复呢?仅仅只说一句新年快乐,真的合适吗?连标点符号都不带一个的吗?标点是选择波浪线还是感叹号呢?或者表情?哪些表情适合发给这个人?……还有红包。我一般是不领红包的,但如果一个人通过私聊发来一个红包,我是领还是不领呢?不领,红包被退回的时候,传递出来的信息有一点太让人难堪了,我绝不希望给人这种尴尬。但如果领了,我又该说些什么呢?礼貌起见,我是不是也该发一个红包回去?
 
红包的金额是比我收到的多一点呢,还是少一点呢?总不能刚好相等吧?
 
更不用说还有群里的祝福了。如果一个群里大家都在发红包,我不吭声可以吗?那也要看是什么群,有工作群,家人群,不同圈子的朋友群……
 
有些群的消息我已经设置了免打扰,但在这么重要的日子里,我是不是该点进去看一看呢?万一别人都在说话而我不吭声,会不会招来某种不满呢?
 
总之,不管愿意与否,我已经被卷入到了某种并不讨厌,但的确不擅长打理的人际关系中。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想要你的建议。
 
我知道你们都有自己的人生智慧。比方说,不用想得那么严重啊。别人没那么在意我的反应啊。或者推荐一套表情包,甩到群里保准不会出错啊。
 
这些我都知道。这么多年了,我也发展出了自己的应对方式。
 
我只是想说,我本性不擅长做这些事。
 
 
 
不擅长的事,当然也能硬着头皮做。也能做得不错。就像回个祝福,发个红包,这些事本质上没有多么复杂,花上半个小时学习,也就做好了。但是推而广之,这样需要「硬着头皮」的事,还有很多,有时甚至让人为难。
 
我想说一说这种为难。
 
这种为难,从一个人的小时候开始。
 
当一个小孩躲在角落里看书,而其他孩子一起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好心的大人会忧心忡忡地提醒那个角落里的小孩:你不要这样,要学会跟别人一起玩。你越能融入人群,将来的生活才会越好,至少看起来越「正常」。
 
你知道这句话最让人生气的地方是什么吗?——就在于它很可能是对的。
 
我也不是外宾,我来自一个典型的三线小城。前两年,我还不得不和当地的一些部门打交道,办理户口之类的手续(希望以后再也不用了)。所以,我当然清楚这个社会环境通行的那些文化规则。那些跟别人一起玩的人,或者说「合群」的人,相比于不合群的人,可以多办成多少事,或者拿到多少好处。
 
那还有什么说的呢?现实如此,也只能接受。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关系的重要性。从前说关系,后来说人脉,再后来用心理学的名词,叫跟人【联结】。联结是个好词,但已经被人用滥了。联结很重要啊,我们从一个人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告诉他:嘿!你要多跟人联结!离开你的角落,去跟别人一起玩,加入其他孩子们的游戏!不管你喜不喜欢,你最好都装出喜欢的样子来!
 
你说,这是不是让人为难?
 
但我们恰恰是出于100%的关爱,才会为难他们。我们牵着孩子的手,把他交到人群里,对领头的孩子求恳:「弟弟/妹妹想跟你们一起玩……」
 
我们当然知道他不想。但我们要替他遮掩。他「本性」并不想以这种方式跟人在一起,至少此时不想。而大人出于关心,或者出于不在意,有意无意忽视着这些本性。大人说:「哎呀,他就是害羞。有什么好害羞的嘛,玩着玩着就好了!」
 
 
 
但今天不一样了。
 
我这些年做的工作,写过的文章,讲的课,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句话就是对这些孩子(连同他们身边的「大人」)说的:
 
今天,已经可以不一样了。
 
几年前,我拿到了一个体制内的教职。我在老家的朋友,问我拿到这个职位花了多少钱。我告诉他没花钱,甚至连一样礼物都没送。他不肯相信。
 
他说:是不是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后台背景?
 
我说我你还不知道嘛,除了学历,没有别的背景。
 
他想不通:那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说:我符合他们的招聘要求啊,就整理材料,投简历,他们打电话叫我面试,我就去了,先是部门的面试,通过之后再递材料,然后学校面试……
 
我的朋友听到「面试」这个词,好像发现了秘密:
 
面试!面试不就要「关系」吗?
 
他固执地相信我是有所保留的,我没对他说全部的实话。但我可以指天发誓说,我已经说了全部的事实。我当然不能否认他的经验,也许的确有人通过其它手段拿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我不了解别人,但我自己的全部筹码就是学历,经验,和专业技能。——这不是清高,相反,我倒觉得自己挺无能的。也许通过「关系」获得一份工作,是一种更有本事的表现,对别人来说也简单。但我真的不擅长,那对我来说太硬着头皮,太为难了。我只好磨练自己专业上的能力,才能让自己混一口饭吃,那是我相对容易的,或者说是唯一的生存策略。
 
发现这个策略的过程,就是我理解的「联结」。
 
联结不一定是打哈哈,发祝福,或者任何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形式。我想联结也可以是不说话的。我同样在跟别人保持关系。我提供服务,换取回报,用这些钱购买别人的服务。我去超市,把货架上的商品放到篮子里,拎去收银台,一句话都不用说,收银员就开始扫码,计费。就这么一件事里,我跟好多人有了联结,都是陌生人:有人生产原材料,有人加工,有人把它包装成商品,有人千里迢迢运输过来。而我一句话不用说,付完钱,这些陌生人生产出来的好处,就可以归我享用了。——这不就是最伟大的联结吗?了不起的人类社会!
 
谁说联结一定非得是那样一种「关系」呢?
 
我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现在迈入了物质和资讯都愈加发达的2019年。这个城市和这个年代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就在于我多数时候可以不社交——「社交」并不是不好,但它的确是不是我的本性。爱社交的人很幸运,但对于不擅长社交的人,可以不用勉强自己做费力的事情,也可以活得很好,这是何等值得庆幸的事啊。
 
 
 
但并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有这样的幸运。
 
我也不是每一刻都有底气喊出「今天已经可以不一样了」。有时候我是怀疑的,怀疑我是否只在自欺。这种怀疑集中爆发在年底,在大家坐下来欢聚一堂的时刻,挨个敬酒的时刻,或者是新年一到,大家互相祝福发红包的时刻。
 
这时我就想躲到一个被人看不到的地方。
 
躲起来也没什么,最可怕的是我会被人拎出来。并不是说这些人本身可怕,他们是温情的,善意的人,他们把我拎出来,也是出于100%的关爱:
 
「嗨!你怎么跟大家没有联结呢?」
 
但我心里想的是:「闭嘴吧!我根本懒得跟你们这些人有联结」。这样很伤人,我试着不把这样的话说出口,但这种有点被激怒的态度是藏不住的。——年底的时候,我自己参加了一个大团体。尽管我在人生实验室里带领过很多次大团体,但作为成员,我仍然会在那里面体验属于自己的困难议题。我常常不自在,在多数人寒暄的时候,开一些(在我看来的)庸俗玩笑的时候,互相吹捧的时候,一起痛哭或激昂的时候……我都会纠结:我要假装跟他们是一样的吗?还是忠实于我自己?
 
如果他们发现我跟他们不在一起,我会倒霉吗?
 
有一次,在他们陷入某种集体感动的时候,我终于说出来了。我告诉他们我一点都不感动。不是反感,我没有负面的意见,只是没有感动的感觉。
 
沉默了几秒钟,有人饱含热泪地指出,也许我只是太恐惧跟别人有「联结」了。「打开自己,」她说,「打开自己你就会感受到我们的感觉了。」
 
好几个人一起点头。我不再说话了。
 
 
 
但我不只是在抱怨。
 
我毕竟受过很多年专业训练,它的价值是让我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我可以认识到,他们也只是在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做自己热爱的事。并且,当我旗帜鲜明地宣布自己无法融入时,他们也受到了来自于我的冒犯。
 
就像发送新年祝福的人,可能会因为我的无回应而受伤。他们凭什么受这样的伤?
 
自由是对等的。如果你同意一个人不能强制没有兴趣的人与人联结。出于同样的原因你就必须同意,我们也不能指责有兴趣的人对「联结」的渴望。
 
需要找到一个更好的位置,一种两全其美的表达。
 
比如我告诉大家,我不感动。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换一个地方,或者戴上耳塞,为了自己待得舒服一点儿。同时,我希望这个行为被正确地理解,不给大家造成不快。我对他们没有不满。我需要他们,也想在别的方面有合作。
 
我希望在保全自己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相互的联结。
 
这其实就是我在做的事,系统心理治疗。系统治疗探索的主题之一,就是环境中个体互动的边界:在忠于自己的前提下,怎么做会更好?怎么样可以让系统中的每个人都不至于太为难?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同时也造福于别人。
 
很难,但在今天不是不可能。
 
 
 
我想象有人不同意。有人会说:「我不管你怎么辩解,但只要你不能跟我们融为一体,我就觉得你是一个怪人。以后也不会再跟你有任何合作。」
 
真的,我总忍不住做出最悲观的设想。
 
可能在有些地方是真的,也许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保持沉默就已经不被容忍,非要开口发出跟别人同样的声音,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但我想做点不一样的表率,至少我活得还不错,就算我身边有一部分人——相当大比例的一部分——见不得我这么舒服地做自己。那就不用跟他们打交道啊,我可以活得很好。我有专业技能,有一份赚钱的工作,我会写文章,这些已经够我用了。
 
你不同意,你认为一个人活在这个社会上,还是需要以主流的方式跟人联结。欢迎你留言告诉我。但你要知道,你留言的同时,我们就在以不同的方式联结。联结有很多种方式,还会变得更多。这篇文章告诉你不用非得跟人联结,但写作本身就在证明,我们是可以有联结的。——用我喜欢的方式。
 
祝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