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流浪地球》引发的轰动是现象级的,围绕它的情绪或者可以说情怀,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作品的文本本身。看一下这几天的朋友圈,大概率会有这些表述:里程碑,元年,文化输出,吹一辈子牛逼,逆袭,国产科幻大片的启航……
 
对这种热情,我提供一个不同的分析角度。
 
叫做:过程与文本内容的平行关系。
 
什么是文本内容?电影已经有无数人看过了,没看的也被剧透得七七八八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所有人齐心协力,带着地球跑路。团结。拼搏。饱和式救援。无数人前仆后继地牺牲。最后逢凶化吉,地球踏上了征程。
 
悲壮,牛逼,奇迹。
 
再来看看过程。这部电影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最近也被宣传得很多:第一次,没有经验,外界唱衰。7000人的团队齐心协力,要创造一部中国的科幻大片。饱和式拍摄,3000多张概念图,拍几个小时只用了几秒钟的镜头……高强度劳动,几十斤的装备,一边吸氧一边拍。很多人为此贴钱,卖房卖车。还有惊险一刻,被撤资,差最后一把火的时候吴京救了大家。最终呈现出让所有人惊艳的高质量作品。国产科幻大片启航了……
 
一样悲壮,一样牛逼,一样奇迹。
 
你注意到这两段叙事有什么特点了吗?
 
没错,这部电影外面发生的事,跟电影的文本内容,在形式上产生了非常奇妙的呼应感。这不是设计的,设计都设计不到这么巧。比如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万达撤资(对应MOSS理性计算后的撤退)和吴京救场的情节,简直是量身定做。
 
在心理咨询里,这种现象叫做平行关系。假设我给一个心理咨询师做督导,发现他跟来访者的关系是指导式的,有很多对错评断,我就批评他:「哎,咨询师要中立一点,不可以评判对错!这是咨询的大忌!」他可能会反驳:你说不该评判对错,可你说「不该评判对错」的这个过程,就是对我的评判啊。——这是一个反面教材,是一个悖论。很多心理问题的延续都是悖论造成的。
 
《流浪地球》恰好是一个正面的例子。它的过程和内容是高度统一的。逆境中的奋斗,专注与热情,超越理性,为了达到共同目标的牺牲,这些核心情绪从银幕上无缝对接到银幕之外。拍电影的历程活脱脱就是电影的现实版。
 
现在电影拍出来了。我们看电影,冲票房的过程,正好就可以接入电影情绪当中。
 
借用怀特海的逻辑层次概念,「小破球」这个词,现在同时有两个不同层次的所指。第一个层次是《流浪地球》里的地球,剧中角色的家,在一段2500年的征程里流浪,在冒险,带着剧中所有人的希望。第二个层次,则是《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本身,它就是小破球本球。它正在冒险,在春节档的票房激战中逆袭!攀升!在最初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引爆奇迹!甚至还可以在上面附加更多的文化意象:中国科幻电影,中国电影,甚至,中国。
 
所以我们喊:小破球,冲鸭!它的层次太丰富了。
 
爱科幻的人,心里在喊的是科幻电影冲鸭;爱国的人,喊的是中国冲鸭;就算没有这些情怀,你总对某些事抱有希望吧?「小破球」就是希望,冲鸭!我们与剧中的角色共振:「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通过电影激发出的情感,完美代入到现实生活中。反过来,你在现实中的经历、情怀,对某种宏大叙事的渴望,又自动加成到这部电影上。银幕上的地球在流浪,而银幕外的观众化身为自来水,摇旗呐喊,贡献票房,都是在为「小破球」护航……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电影。你融入了故事内容,你亲手把「小破球」托向远方。
 
什么是人剑合一,这就是人剑合一。这个团队不只是做了一个东西,而是把他们这几年的人生,激情,甚至更宏大的命运,跟这个东西合起来了。
 
所以其它电影怎么比?完全不在一个维度。比剧本?比台词?还是演技?几乎全部《流浪地球》的好评,一开始都说:「我知道它有一些瑕疵……」瑕疵又怎么样?瑕疵是用来品评一个「东西」的,但人到了另一个层面,在说这个「东西」以外的东西。观众都进入了这种状态,你说还怎么比。
 
传说中的降维打击,就是这样。
 
上一次构成这种平行关系的,我记忆中是《大圣归来》(文本层面的孙悟空觉醒,平行于现实层面的民族动画工业崛起),人人欢呼孙大圣。一旦对应上了,就是爆炸性的好评和传播力。再往远了说,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也是如此。
 
 
 
但是《新喜剧之王》就不行。因为星爷封神了,不再是跑龙套的本套了。失去了这一层关系,人们就回到内容本身。这剧本,这演技,唉呀。
 
所以说这种现象很难复制,可遇而不可求。你让卡梅隆来拍,可能工艺比现在的《流浪地球》更精湛,成色更好,但是口碑也不可能更轰动了。可以想象,郭帆导演的下一部电影有多大压力。会拿到更多钱,调集更好的资源,更专业的团队,以更工业化的方式生产下一部片子。但他失去了这些悲壮和逆袭的底色,观众会就事论事地说作品:这里做得不好,那里有待改进,怎么找不到流浪地球的感觉了?——其实呢,东西可能更精良了。
 
不过也是好事。怎么说呢,富贵人家才有挑三拣四的余地。人们只会在第一顿吃白米饭的时候热泪盈眶。让我们流泪的,不只是米饭本身的味道。
 
也恭喜《流浪地球》团队。有生之年,能看到自己做成这样一件事,把人生融入进去,值了。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