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写过一段时间的短文,起了个专栏名,叫《心理学怪谈》。刚开始很受欢迎,后来就有人反馈:感觉这个栏目越写越「正常」了,不够怪。
 
也怪我,总忍不住把话掰开揉碎了讲。
 
现在我调整一下,在这个栏目里多讲一点真正的怪谈,怪话。偶尔听来的八卦也好,看到过的案例也好,碎片式的思考也好。找一些不合常理的,莫名其妙的东西,回到「怪」的本意。
 
我争取只讲故事,不负责解释。大家愿意思考一下这背后的道理呢,可能也有一些道理可循。
 
但,主要就是当个怪谈听~
 
第一个故事,是Jay Haley(杰·海利)在一次讲座中讲到的。他是帕洛阿托研究所的早期成员,后来和催眠治疗大师Milton Erickson(艾瑞克森)合作,深受他的影响,写了《不寻常的治疗》一书。本人也成为了策略派心理治疗的开创者。
 
海利和艾瑞克森都会是我们怪谈专栏的常客。
 
海利的原文是英语,我翻成了中文:
 
有一位治疗师,名叫Leo Schiff博士,是一个非常有水平的(策略)心理治疗师。有一天,一位母亲找他做治疗。她是被一个儿科医生转介来的,因为她12岁的儿子总在尿床。这个母亲带着儿子找过很多人,怎么也治不好他尿床的毛病。这个儿科医生就推荐她去找Schiff博士做治疗。
 
一开始,Schiff博士就问了母亲一个所有指导式的(策略)心理治疗师都会问的问题:「只要能让他摆脱尿床,你什么事都愿意做吗?」
 
母亲说:「当然。」
 
Schiff博士说:「好,我要你以后每当他再尿一次床的时候,就给他50美元。」
 
母亲答应了。之后,这个男孩大概挣了150美元,我想也就是再尿了三次床,就好了。
 
后来,这个母亲再见到转介她的那位儿科医生,跟他说起这件事。儿科医生大吃一惊:「这个治疗师疯了吗?你不能去奖励一个孩子,就因为他做了一个你想要制止的行为啊!」这个母亲说:「哎,管它呢,反正孩子已经不尿床了。」
 
故事讲完了,谢谢观看。
 
Schiff博士的建议显然跟行为强化的原理是相反的,但它起效了。你能猜到背后的原理吗?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