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有一出社会新闻,引起了热烈讨论。说上海有一位医生,医术高超,爱岗敬业,但是上班时间竟然被警察用手铐铐走了。——光听这个描述你会觉得骇人听闻。澎湃新闻采访还原了事情的经过,你看完就会发现,这件事也很难怪谁。

新闻链接:《“医生被警察铐走”最新!双方都自认“欠妥”》。

事情本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误会引起的。现在医生和警察的误会算是解决了,带给社会的情绪还没有消退。如果说从这个新闻里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的话,我想我们可以借机做一个反思:每个人是如何启动自己的防御性反应的?

反思这个词,来自于心理治疗圈近来流行的一个概念:反思性养育(Reflective Parenting。提出者叫Regina Pally,是一位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她是在亲子关系的语境里提出来的,号召父母反思。反思的意思不是去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对,而是对自动化的结论留出一个观察和重构的余地。遇到问题的时候,多问自己一句:我被激活了哪些经验?结论是怎样自动得出来的?

多这么问一问,麻烦就会少很多。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放学回家,磨磨蹭蹭一直没写作业。有的妈妈会变得非常焦躁,声音提高八度说:「光会玩!你不要上学,以后去要饭得了!」这让孩子感觉莫名不爽,接下来他们有可能大吵一架。如果对这个过程做一个反思,会发现妈妈的反应那么强烈,不是因为磨蹭本身,而是因为在她头脑中激活的一种经验:孩子是出于想要逃避责任,才这么磨蹭。这个猜想让她备受威胁。可以说她后来的反应,都是为了防御这个猜想而存在的。

可惜的是,那个猜想只是她经验的产物。

我们永远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想「逃避责任」(每个人对此的定义都不同),也许孩子一直磨蹭只是神经紧绷了太久,回家想放松一下;或者只是没掌握今天的知识,有畏难情绪——也许。这些解释有很大的差别吗?是的,差别就是每个父母心里正在徘徊的阴影:孩子这样是「正常的」呢,还是「有问题的」?他们一刻不停地判断这一点,通过各种各样,零敲碎打的信息。

一旦生成结论:这样是有问题的。警报拉响,就会启动一个防御性的反应。

防御性的反应会带来恶性循环。孩子很难理解你的心路历程,他也有他的防御,认为你在无端挑衅:「我又没招你没惹你,你吃错药了?」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反思。如果建立起反思的习惯,它就可以帮我们意识到,这些结论都不一定是真的,从而也不需要防御。反思首先是为帮助我们自己。先让自己放松下来。自己轻松了,冲突就会少一点,大家都会轻松一点。

回到开头的新闻,现在让我们把这个习惯推到社会语境。跟陌生人沟通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多一点反思:有没有可能——当然,这里讨论的只是可能——别人这么做是出于某种正当的理由?只是我的大脑会识别为对「我」这个人的挑衅?

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我会开始启动防御?

想象一下,你是去医院看病的患者。领了一个加号单,到时间了却没叫你。有没有这样的可能:这件事只是因为医生在按顺序看诊,前面的人需要更多时间?有没有可能这说明医生是一个细心负责任的医生,他在为所有患者的福祉考虑?而你只要再等一等,你也会得到同样细致的诊治?

这可能是大多数患者的经验。

所以他们不耐烦,但他们可以等。

但你不能。因为你有不同的经验,也许你曾经被人欺负过。所以在那个瞬间,你激活的经验是:「到了我的时间不叫我,医生是在欺负我。」绝对是这样。这个经验让你惕然而惊:医院真黑啊,真会看人下菜碟啊!那不行,别人能忍,你忍不了,你哪能再被欺负呢?你闯进了诊室,医生翻你一个白眼:「请你先出去!」这进一步印证了你的猜想。

这些人,果然,是针对我。

是的,那个瞬间你怒不可遏,你失去理智,只想痛痛快快扯着对方大闹一场。你感觉全世界的不公都集中过来了。所有不幸,所有恶意,所有莫名的委屈,都聚焦在医生那冷漠的面孔和围观群众叽叽喳喳的劝阻上。那一刻你必须保护自己,而不是思考其它的可能性。什么可能性?不存在的!

情绪严重影响了你的思考。这时候事态已经恶化了,似乎也不再有冷静下来重新思考的余地。也没关系,发生的事就发生了,事情过去了再反思。

反思,是对自己思维习惯的复盘。

回到那一刻,我们自己的头脑里。

重要的不是医生怎么样,外界怎么样,谁对我做了什么,而是我的头脑在对我做什么。就像有一个按钮,砰地一按,我就进入一种深信不疑的状态,相信有危险正在发生,必须开始防御了!——但这个按钮是怎么被碰到的?

可能是:面对地位相差悬殊的人,我就……

也可能是:说好的时间不算数,我就……

或者是:我一看还有那么多人,就忍不住……

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生活里都可以做这样的反思,想一想自己心里有哪些按钮,会怎样被碰到。很有意思。它就像在正常的生活事件流里,忽然从头脑里爆出一个结论。心理治疗里叫自动化思维,背后是我们看世界的固有信念。比如说,你可能一看这个新闻就会想:「我靠,警察就知道捏软柿子」,或者:「这个患者真恶心,倒打一耙」。看到这篇文章你会想:「这个作者又在蹭热点了」……其实你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你有经验。你很确定有人在不利于你,而你必须予以反击。

你的经验不一定错,没人知道对错。但你需要意识到,外界不管发生了什么,它在你的头脑里只是一个过程。接下来,砰的一声,你就变成这个过程的俘虏。你自动化地警惕,自动化地防御,自动化地采取一切行动反击。结果就是对方也会被你的攻击卷入进来。事情开始向着你警惕的方向恶化。

你的经验没有错,但你最好多想一想。

这好像是在指责这个患者,认为这些事都是他「未经反思」的防御性反应引起的。这个想法对也不对。整个事情是一串连锁的链条,甚至是循环的圈套。患者,医生,警察,吃瓜群众,每个人都是链条的一个环节。哪怕其他人不反思,我们自己也可以反思,至少让我们脱离这个链条。

但这样说,你可能会觉得不忿:「明明是对方搞的事,凭什么要我反思?」这样想当然也有道理,只是于事无补,矛盾还会越来越激化。而且容我指出,当我们说出「对方搞的事」这句话的时候,就已经在自动化的经验里自我防御。

你的经验没有错,但最好多想一想。

你是一个患者。你按照挂号条上的时间去找医生,你推开门,医生却赶你出去。你的经验是,医生是在怠慢你。他对别的病人很好,对你一拖再拖。这种情况下你当然要捍卫你的权益。哪怕肢体冲突,哪怕耍赖,哪怕报警。

你是一个医生。你加班加点地工作,你需要一个安静独立的房间看诊。别的病人推开门打断你的工作,你当然不高兴。你的经验是他在插队,他无视你的辛苦,还给你本来就饱和的工作量增加麻烦。你当然要捍卫你的边界。

你是一个警察。你处理一起民事纠纷,有人声称自己被打了,你要双方去派出所接受调查。「被打者」哭天抢地,「打人者」坚持要你等他。这时候你怎么办?你也知道所谓的被打可能是碰瓷,但是众目睽睽之下,你必须公正,你希望打人者给点面子,配合你走一下流程。但你怎么解释人家都置之不理:「反正我得把病人看完了再走。」有人起哄,场面越来越失控。你的经验是他缺乏大局意识,再这样僵持下去只会扩大事端。你当然要捍卫执法者的尊严,必须快刀斩乱麻。架起来,走!

大家都没有错,在各自的经验里。

每个人遇到这些问题都不是第一回,采用这样的防御也不是第一回。防御一定是有效的。我们总在用我们用过的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按照我们的经验,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次也不例外……每个人都经验丰富,每个人都摩拳擦掌,信心十足。然后,用一句流行的话说:薛定谔登场了。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