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是520,发一篇讲亲密关系的旧文。
 
这是我在知乎回答过的一个问题:「在追求、恋爱乃至婚姻中,有哪些残酷的规则或规律?」根据我做过的上百例夫妻/伴侣咨询,我总结了下面几点经验。我认为发生在亲密关系里的冲突和争吵,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缺乏对这些规律的认识。
 
并且,绝大多数人,即使认同这篇文章里的规律,也很难在生活中时时记住。
 
所以爱很容易,经营好一段爱情却很难。
 
为什么要在520讲一个这么困难的话题呢?多讲点开心的,美满的爱情不好吗?但我觉得,想象跟现实有这样一个辩证关系:你把它想得太容易,现实就让人觉得更艰难。反倒是你承认了现实很残酷,没那么容易让它变好,它反而有希望变得更好一些。
 
1,有些问题发生,不是任何人的错
 
我介绍过一个真人版的「贪吃蛇」困境。不用真的玩,只要在头脑中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就可以了:
 
想象一下有足够多的人,一起做一个游戏。他们挤在一片空地上,四面被墙壁环绕,人们蒙着眼睛,伸出双手向任意方向走。只要手碰到墙壁,就算「靠岸」了,是游戏的胜出者。
 
如果一个人在碰到墙壁之前,碰到另外一个人,他就要排在这个人身后,把手搭在这个人肩上。他们会连成一个队列。其他碰到这个队列的人,依次排到队尾。这个队列会越来越长,由队首的人带领。队首的人一旦手碰到墙壁,整一列的人都「靠岸」了,都算是游戏的胜出者。
 
设想一下游戏开始之后,会发生什么?
 
一部分人走着走着,靠岸了。
 
还有的人连成一列,也靠岸了。
 
但还有一定的概率,有一些人,会陷入非常诡异的情境:队首的人搭上了队尾的肩膀,连成一个圈。这个圈不停地转,不停地转……
 
永远走不到尽头。
 
场外的人一看就知道,他们这是白费力气。忍不住提醒:「错了,你们错了!」但圈子里的每个人,蒙着眼,就算听到提醒,也不知道错在哪儿:我是严格按照规则走的啊,怎么别人都靠岸了,我就不行呢?!
 
这个圈子里,蕴含着一个细思恐极的道理:
 
圈子里的每个人都没有犯错。
 
毫无疑问,他们的这个组合,是有问题的。但是他们单独拿任何人出来看,都没有问题。大家都在遵守游戏规则,而且,这个规则本身也没错。因为它被其他人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落到他们身上,这一次,这一群人,这一刻,就会产生一个悲剧的结果。
 
这种现象在系统中常有发生,其中也包含了恋爱和婚姻,两个人构成首尾相接的圈子。例如:
 
老婆:「老公回家太晚,我要跟他吵。」
 
老公:「回家老婆就吵,我想晚点回家。」
 
这两个逻辑,单独拎出任何一条来看,有错吗?没有错。是很糟糕的个性吗?也不算。会伤害一段关系吗?不至于。天下多的是这样的丈夫和这样的妻子,都没遇到什么问题。但是这样两个人碰到一起,天时地利,就会形成一个圈子,两个人可以无休止地循环下去。
 
结论就是:
 
谁都没做错什么的关系,也会出问题。
 
2,谁都可以改变,谁都不愿付出
 
回到刚才的游戏里,想打破这个循环,可以吗?
 
容易,任何一个参与者都可以做到。前提是他要冒着「打破原有模式」的风险,把手从前面一个人的肩膀上放开,另觅出路。他这么一突破,圈子里的每个人都得救了。然而有一个问题:他松开手是犯规动作,需要付出代价(在有胜负的游戏中,其他人都赢了,只有他犯规要接受惩罚)。
 
那么问题来了:凭什么他要这样做?
 
谁都知道,保持现状是更容易的,更何况现在的做法也不是自己的错。打破现状的人,不确定面临怎样的结果。可能意味着付出更多心血,花更大心思,承受更多的误解和委屈。——他何苦如此?
 
你说,因为他老是陷在这个问题里,他很痛苦啊,他想做点什么改变现在的困局。
 
没错。但问题是:
 
为什么要他改变,而不是另一个人?
 
另一个人明明也可以变,他怎么就可以保持原样,而我就要付出这么多?不公平!
 
是的,不公平。
 
但你也知道,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就永远陷在死循环里。所以,能成功改变的关系,往往有一个人率先承担风险,付出代价,打破规则。他们心里也有委屈:「为什么不是他,为什么是我?我又没有错。」而现实就是如此,谁想改变,谁采取行动,谁就需要付出并不公平的代价。
 
3,「你应该」这种话,在关系中没有用
 
我们都在期望别人的改变。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种渴望上升到原则的层面,为它找到各种论据,认定它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或者它本就是天经地义的。然后我们理直气壮地要求对方:「你应该 / 不该怎么做。」
 
而对方呢,不管我们如何有理有据,常常甩回来一句:「 你才应该 / 不该怎么做!」
 
「你要是爱我,就应该舍得为我花钱!」
 
「那你也该体谅一下我赚钱不容易!」
 
这时候真的是肺都要气炸了,他/她怎么可以这样!ta不知道这种想法很自私吗!
 
我们往往因此陷入争吵,试图争出更正确的结论。有时我们还会引入第三方评理。各路情感大V也有了用武之地。你看,某位老师说了:「好男人就应该舍得为心爱的女人花钱!」你看,另一家自媒体老师评论:「扯淡!」……但这些观点,真的能支持一方比另一方更具有应然性么?
 
或者,就算我们说某一方是「正确」的吧。我们证明这一点真正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争论的并不是规则的对错,或者大V的立场。我们仅仅是想表达,「我」希望「你」可以这样做,或者,如果你这样做了,我会很开心。它是我个人的一个小小的态度、偏好、选择。你喜欢这样,而我需要那样。不涉及到应不应该,或者正不正确的问题。当我们讨论应不应该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在试图找到一个更高级别的「合理性」,增加我们在表达个人偏好时的说服力。
 
这个寻找的过程,常常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外部的判断上,而非关注两个活生生的人在这一刻的需求。于是我们陷入了相互的问责,和徒劳无功的引经据典。我们常常听到这种问题:「好的亲密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他都跟我说出这种话来了,是不是说明他不是真的爱我?」(言下之意:是否存在一种理想的关系模型,其中不应该出现某些争论?)以及,「请大家评评理,他说我提的要求很过分,但我真的很过分吗?」
 
这些问题先不说没有普适的答案,就算存在答案,对方不认同也还是不认同。请想象一个最小规模的「贪吃蛇」循环,我们试图劝一个人改变策略,帮助大家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说:
 
「你应该停下,毫无疑问应该停下。我问过很多人,他们都说应该停下,你太固执了,你这样是对大家不负责……停下!听到没有?你怎么还往前走?我说啊,你就是书上说的巨婴……」
 
这话引经据典,气势十足,全方位多角度论证了他的行为是彻头彻尾的错误。可以说我们是完胜了。但即使这样,他也可以不软不硬地回一句:「你为什么老说我?你自己呢?……」
 
再设想一下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我想要你停下来,让我抱抱你。」
 
如果想要一段更好的关系,哪种说法更有效呢?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