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别人面前采取任何动作,别人都会有反应。这件事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你每做一件事,这样做,或者那样做,或者不做,怎么样都会有人喜欢,或者有人不喜欢。这些反应,用系统论的术语来说,叫做反馈。
 
无论愿不愿意,每个人每天都在收获反馈。有人问我该怎么看这件事,尤其是发现别人不喜欢自己,不赞同自己的意见(这在今天太经常发生了),放在心里好像是一道过不去的坎儿。
 
我的建议是,把反馈当成是重要的学习材料。
 
对于想创造价值的人,反馈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演员在台上讲笑话,节奏快一分慢一分,台下的笑声和掌声都会不一样。这是一个创作者渴望获得的信息。他要去检验,这个效果是不是达到了我的期待?——是,说明我做对了。不是,我就再调整。通过反复迭代,他提高了自己的创作能力。
 
台下的观众不见得懂喜剧。你让他们给建议,怎么表演更高明,他说不出一二三。但他们自发的笑声包含了一切,比任何明师的指导,都更真实有力。
 
很多人说:「不用太在意别人喜不喜欢」,这句话要看怎么理解。如果用这句话来否认反馈的必要性,就陷入了一种误区。人不是为了别人而活的,这当然没错,但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是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事,自己才会活得更好。你对世界的价值是可以通过反馈来提高的。想活得更好,就要在别人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中检验自己。
 
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反馈里学习。
 
一个老师讲课,台下的学生反应冷淡。老师可能说:「这帮孩子缺乏学习热情」,摇头叹气,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这么宝贵的反馈,白白浪费在一声叹气里。就像一个喜剧演员表演效果不好,说一句「今天的场子不热」一样。说完他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说不定心里还怪委屈的。他们觉得是受众的问题,受众「不该」有这种反应。
 
如果总这样想,就很难再进步。
 
反馈是真实的。意思是说,反馈是什么就是什么,产生了就是产生了。无所谓对或者不对,应该或者不应该。我说出一句话,非常严肃,对面的人哈哈大笑,以为我在逗他开心。或者我很平和,对面的人却说:「我觉得你在批评我」。或者,我没有做错任何事,对方就是看我不顺眼,怀疑我对他有不利的意图。我想澄清:「不是!我没有这个意思」,也许是真的。但重要的不是我有什么意思,而是对方确实那样认为了。无论我的本意如何,他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无法忽视。那么,我要是以后不想被误解,就要改变一下方法。
 
这是理论上的情况。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还是会说「不是我没有这个意思」,急着想要证明什么一样。因为我们在收获反馈的同时也会受伤。这是人之常情,觉得负面的反馈是对自己的否定。所以,才会用「今天的场子不热」这种话来防御。
 
但仔细想想,这是两件事。
 
其一我受了伤,其二我收获了真实的反馈。两件事同时发生,却不用混为一谈。就像我用手碰到了炉子上烧红的锅,手会受伤,同时长了教训。两件事可以分开处理,一边包扎伤口,一边也在心里记住:好,下一次知道了。我增加了新的知识。
 
所以,如果很介意被别人不喜欢,我建议你也可以分别来做这两件事。一是疗伤,二是学习。可以怼他,说你凭什么不喜欢我,老子还不喜欢你呢,或者用任何舒服的方式消化它都可以。——同时,还可以继续从这个反馈里学习。
 
把「不喜欢」看成是一种疼痛的教学。
 
我写公号,会收到大量留言。有些人讲话真的很难听,我现在的应对办法就是拉黑,没必要留着这种人破坏我的心情(同时,这也是对他们毒舌的反馈)。这是我在照顾自己脆弱的自尊。照顾之后,我也会想一想,我可以从这条反馈中学到什么东西吗?下次写文章我怎么调整,就可以留住这部分读者?——前提当然是我想留住这部分读者。假如是我彻底没兴趣的人,我也就不在意了。
 
擅于从反馈中学习的人,进步就快。所以适度的钝感有利于学习,他们不容易在反馈中受伤,可以就事论事地改进和迭代。敏感的人就要麻烦一点,随时要避免弄疼自己。但是极致的钝感也不好,发展到「别人爱怎么说怎么说,反正我不在乎」,心态固然平和,对学习却不是什么好事。
 
不是只能从比自己高明的人身上学到东西。养动物的人,在动物的反应中进步;养小孩的人,从小孩的哭闹中进步;跟别人打交道的人,通过对方的「不喜欢」进步。没必要喜欢这种教学,更不用喜欢这些教学者,你只要知道这些东西对自己有用,暗搓搓地受益,就够了。
 
所以,在读到这篇文章的同时,你就是我的老师。你可以通过留言说出你的反应,甚至不用留言,你打开或者不打开这篇文章,点赞或者不点赞,打赏,或者什么都不做,从后台的数据看都是对我的指导。你未必能直接教我文章怎么写,教了我也不听,除非你是写作的专家。——我可以不听你的指导,但你的反馈却是我无法忽视的。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