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反馈实验做了9期,谢谢很多人的参与。时间精力有限,能反馈到的只是少数。但自媒体的形式好就好在,也有人可以通过别人的实验增加对自己的理解,让我觉得这件事的意义超出了个体。在继续这个实验之前,我想先停下来总结几句。
 
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这是我想做这个实验的初衷。想设计一些个性化的改变方案。
 
通过自媒体的行为干预是一个新的尝试,从来没有人做过。缺点是干预者很难持续发力,好处也是干预者很难持续发力。总之,跟面对面很不一样。
 
有一些结果在意料之中,也有一些结果是意外的惊喜或失败。做完这么多期,通过对大家反馈的总结,我也稍微提炼出了一些可能有效的因素。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如果同意我的总结,你也可以尝试用这些原则来指导你的自我干预:
 
首先要有改变动机。带着一个困扰的问题,困扰到愿意向网上的一个陌生人求助,这是最基本的。收到建议后,愿意每天投入一些时间来配合,还要记录结果并反馈出来。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从反馈的情况来看,有人投入的时间精力甚至远远超出了我的建议。这些人的收获往往更大(但这份投入度无论用来做什么,收获都会很大)。
 
干预建议如果太直接指向「改变」了,效果往往一般。如果是做一个游戏或者别的什么,目的似是而非,更容易有效。
 
要找到第三条路。如果我说「请你变成那样」,对方往往说「但我一直是这样」。而如果我说「对,你就是这样」,对方又会说「可这样很痛苦,我不想这样」……好像绕口令。从基调上来说,成功的建议会采用这样一种形式:「你就是这样,请你在保持这样的同时,变成那样」。
 
怎么同时实现这两者,就需要悖论。
 
对「改变」的期望不要太高。脱胎换骨的变化是不现实的,说不定第二天就打回原形。一开始的时候,我建议把改变的目标设定在:有一些以前从没有过的新想法,做过(不用一直保持)以前从未试过的新行为,收到了跟想象中不一样的结果。哪怕一点点。这就是一个成功改变的开端。
 
思想改变像温吞水,记录很长,最后也看不出效果有多少。行为改变简单有力,收效却很明确。思想实验的直观效果不如行为实验,但完成度要好太多。行为实验常常收不到反馈,或不被执行(有一百种理由)。我猜大多数人更喜欢通过「思考」的方式改变自己,更安全,更无痛。当然也更慢。
 
但还是要有行为,必须「做」点什么。哪怕把思维的过程记录下来,也是在做事。
 
要有对「新异」的耐受度。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好的词来描述,总之,一些人可能拒绝在他们看来太突兀,太不自然的改变尝试。这种不自然本质是因为「不熟悉」,而人们常常不假思索地认定,不熟悉的事物就是无效的,不好的(「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这样不行!」)。但在改变这个领域,情况正好相反,就是因为你不熟悉啊!熟悉的经验往往就是维持了你那些困扰的经验。成功的改变需要在不熟悉和不自然的领域开疆拓土。
 
认错人了
 
问:
 
李老师你好。
 
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不足,有的能改,有的死都改不了,最痛苦的莫过于,很明确地知道,这个改不了的问题已经让你的人生变得越来越糟糕。我像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求助过,他们都觉得我只是贪玩、不努力,哎。
 
中考前,我突然丧失了学习的动力,看着日子一天天地跳,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就是无法去做,也不会玩,有时甚至就是趴卷子上玩笔芯。我就像被外星人绑架意志逼迫做事的人,心里很急,但就是无法停止一些无聊的行为,逼自己最多学半小时不到。高考依旧如此,我成了高开低走的典型。人生最重要的读书阶段就这样荒废过去了。
 
最近想振作起来,考会计证,但是刚刚看了三小时剧,而且这个剧我以前看到一半就没看了,说明对我吸引力并没多强烈,我知道我又在重复之前“搞砸人生”的行为模式了。
 
有时候感觉自己是个第三者,在做无聊事情的肉身旁边歇斯底里;你该看书了,这个剧并不好看,无聊死了!干嘛一直看不停去逃避看书呢!
 
要不是今天看了三小时视频觉得很绝望,我可能只是一个小透明读者。对自己强烈的绝望促使我点开了老师的树洞,讲述过程中,突然发现自己表述能力有点差,也不知道你能想象出一个丧气十足的女生绝望地眯着眼睛打下这大段表述的情景吗?很绝望很绝望,绝望到麻木,日复一日,明天我又会回来重复今天的行为,想到这个就头皮发麻。
 
答:
 
第三者这个比喻有点意思,你的意思可能是「旁观者」。旁观者看到当事人做着错误的事,忍不住大声提醒:嗨!错了错了,你不该是这样的!
 
如果当事人无动于衷,意味着什么呢?
 
有可能,是旁观者认错人了。
 
当事人就在自己的人设里,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活得很好。旁观者着急,是因为旁观者拿着一套错误的剧本,把当事人想成了她误以为的一个角色。所以,我们听一听当事人到底是谁吧。
 
请你在接下来7天,每天记录旁观者和你的对话。
 
旁观者:你该看书了,这个剧并不好看,无聊死了!干嘛一直看不停去逃避看书呢!
 
请你作为当事人,告诉旁观者她认错人了。
 
向她做一句自我介绍,让她知道你是谁。
 
当事人:你认错人了。我不是你以为的那个应该看书的人,其实我是 。
 
坚持记录7天,然后反馈你的感想。
 
反馈:
 
看到标题“想啊想啊就变成真的了”,再发现封面竟然是很爱的电影《白日梦想家》,我觉得这两个信号似乎在召唤我。
 
是的!我提出的问题被李老师“挂上墙”了!在学校,“挂上墙”的名字,一般意味着当事人会面临两种情况;被表扬或者被批评(警示众人)。
 
相当兴奋,相当忐忑。
 
19.11.30 星期六 01:13
 
【认错人了】反馈第一天
 
旁观者:快两点了,应该睡觉了,你的眼睛在疼。
 
当事者:抱歉,你认错人了,我不是你以为的因为眼睛疼就不熬夜的xx,其实我是周末想怎么熬夜就怎么熬夜的xx。
 
旁观者:就算认错了,就算你不在乎自己做过手术的眼睛,明天要见朋友,你打算萎靡不振地见她么。
 
当事者:我不在乎,熬夜和出去跟朋友玩都是消遣娱乐。
 
旁观者:熬夜打乱生物钟,双休过完会影响工作。
 
当事者:你又认错人了,我不是你以为的,会在意工作的xx,我本人并不在意这份工作。
 
旁观者:既然你不在乎朋友,也不在意工作,为什么又去做呢?
 
当事者:为了满足朋友能见我的心情,为了家人能放心(我有工作,不是无业游民)。
 
旁观者:所以你还是在意,可能没那么在意。但是,他们其实不在意呢?朋友不在意你见不见她,你的家人也没那么在意你是否做这份你不喜欢的工作。他们真正在意的其实你根本不清楚,你其实既没有满足他们,也没有满足自己?
 
当事者:不想和认错人的家伙一直聊下去!
 
结果,我自己跟自己聊生气了,但放下手机闭眼休息了。
 
李老师,我发现我不知不觉自由发挥了…。但是,旁观者和当事人聊到停不下来是有原因的!一切都是奇妙的巧合。
 
其实最开始被老师回应的快乐,很快被抵触做反馈的心情破坏掉了。不自觉地想;我的问题或许传达的不清楚,老师或许理解错误,这个方式太简单了吧?有用吗?…。然后,发现都凌晨一点了,立马来感觉了。记录旁观者和当事人对话后,脑子里不由自主继续了下去,甚至形成了一场挖掘式的探讨,关于“此刻我为什么非要熬夜”。这种对话太熟悉了,唤醒了我曾经某种习惯。
 
在小学一年级,脑袋里突然住进了一个“小虫子”。我很爱和它聊天。其实十岁左右已经很明确知道“小虫子”就是我自己,但依然喜欢和它一起生活,因为它绝大多数看法和我不一样,我喜欢和它争论甚至打赌玩。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觉得自己这样“不正常”、容易“精神分裂”,就花了很大的力气把它“驱逐”了,并且自认为这是“成长”的标志。直到做这个反馈,啪,封印解除。
 
小虫子就是我,旁观者、当事者都是我。我过激地否定某部分自己,妄图像割掉肿瘤一样割掉某些“我”,浑噩、挣扎又压抑地活了好久。我和小虫子聊天,可能只是某种思考模式,某种自我沟通的方式,或是自我防护。我没有伤害任何人,没有影响到任何人,所以我是可以这样的!我不知道如何讲述那种卸掉重枷、豁然开朗的感觉。十年左右过去了,我终于和自己重新取得了联系。
 
李老师,您的反馈实验我可能不适用了,不过我会继续做完。
 
19.12.01 星期日 20:17
 
【认错人了】反馈第二天
 
没有“认错人”的情况出现…,今天的“我”特别乖,叫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通过对话的方式自行处理了一次“情绪危机”,没有求助任何人。
 
19.12.02 星期一 20:19
 
【认错人了】反馈第三天
 
这几天不睡觉瞎激动冻着了,感冒了,脑袋昏昏沉沉。虽然才八点多,但是没有蹦出旁观者逼我看书,旁观者和当事人今天都想好好休息。
 
我觉得我整个人都很放松,基本上要睡过去了。
 
19.12.03 星期二 22:55
 
【认错人了】反馈第四天
 
中午躺在床上,不想去上班,我已经明确自己纯粹就是不喜欢这份工作,但也很难过魔法这么快失效。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世上没有必做之事。或许【认错人了】这个实验就是想说明这个问题?我不由自主产生了联想,当然,也可能是我对自己贪图安逸的开脱。
 
“想啊想啊就变成真的了”。
 
其实身边真心朋友提醒过我,我总是想太多,缺乏行动力,好不容易行动起来又半途而废。
 
旁观者:你应该睡了,而不是悲伤地玩手机逃避现实。
 
当事人:你认错人了,我不是该睡觉的xx,我是熬夜玩手机能平复心情的xx。
 
旁观者:那好吧,我想看《黑客帝国》。
 
今天是随缘的一天,随缘睡眠,随缘看书,一切痛苦不过是作茧自缚。
 
19.12.04 星期三 23:41
 
【认错人了】反馈第五天
 
或许是昨晚的《黑客帝国》太好看,今天一整天都比较平静,又或者说,今天旁观者成了当事人。
 
今天按时起床、上班、上课,甚至少有地运动了一下(太难得了,激动到泪流)。
 
“封印”解除后,我似乎再难感受到之前“想做某件事却做不了”的分裂和痛苦,事情都变得简单;我想做和不想做的。就算暂时不想做,心理负担也没之前重了,果然都是作茧自缚,原来越在意自己“没做”,越“做不了”。另外,自我感知突然变得非常敏锐;我发现“压力”的源头,都是我把别人的想法胡乱堆积在自己身上(应该相亲、应该事业有成、应该会来事…)。还有就是,我特别喜欢故意瞧不起自己、打压自己;今天回顾反馈实验,突然想放弃。
 
旁观者(或许是提问的当事人):太羞耻了,你看你提的什么问题;胡言乱语,乱七八糟,还有错别字,不要让别人笑掉大牙了。可惜不能删掉,但是只要不反馈还来得及,至少别人会忘掉这篇滑稽的不是问题的问题。
 
当事者:你认错人了,我不是你以为的会因为表达不当或者有错别字就感到羞耻的人。其实我是想抓住一切机会去解决问题(无论问题大小)、反思自我的人。
 
“当事者”很强势,拿回了主场。
 
回忆了一下,我真的很爱通过这种打压(比如“别人笑掉大牙”,且不说哪来这么多“别人”如此无聊恶意,而且“别人”关我屁事???)去否定自己、降低期待值或积极性。这种“恶习”什么时候形成的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我察觉了,并且没有放任自己逃避。
 
反馈实验做完后,可能我依旧难以专注,但至少以后会警醒,小心不要任由自己沉沦在消极的情绪里,逃避真实的人生。
 
19.12.06 星期五 19:12
 
【认错人了】反馈第七天
 
昨天忘了反馈。
 
今天竟然是反馈实验最后一天了,突然有点舍不得。
 
看了看毕业到现在的日记,有点可怕;很偏激,有很多自暴自弃的言论,很多消极阴暗的想法。本来想烧掉,最后舍不得。买了新的日记本,把记录反馈实验作为新日记第一篇。
 
实验做完,最大的发现竟然是,我不怎么了解自己,所以才会“认错”?很情绪化,但同时很浑噩,很焦虑,又很懒惰(以前很少细想自己情绪背后的原因)。所以我很容易被影响,别人三言两语就会令我改变看法。也很难在群体里生存,永远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表现,才能让自己舒服也不冒犯别人(爱辞职,爱呆在家里)。。
 
“思考”和“想”是有差别的。“想”是懒惰的自由,“思考”却必须带上复杂难言的现实生活,以及对真实自我的理解,带着镣铐跳舞?“我想辞职”和“我考虑辞职”,难度差异太大了。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表达清楚了没。甚至在反馈时,我发现我很容易不思考就打出一大段似是而非的大道理,所以整个反馈过程很艰辛,因为要警惕那些不是自己的想法。
 
现在,我一方面在审视自己,一方面在审视目前的生活,这两个东西我都没仔细看过。我想找到让他们能渐渐适配的方法,而不是继续以前“无视自我、放任生活”,既不快乐,获得感也低。
 
平凡又特别的七天反馈实验,很久没这么关心“自我”了。目前来说,有些方面的思考还是有点盲目,战胜情绪惰性还很难,但是总觉得开了个好头,似乎获得了一些持续下去的动力。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