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十二月,一年最后的一个月。
 
要交代的工作很多,本没有太多精力写文章,但最后统计一下也有十几篇。这个月不太平,发生了几件震惊全网的悲剧,每件事后都有人催我写一点东西。其实不用我写,也已经有铺天盖地的声音了。而我也第一次对自媒体的功能产生了疑问。《你当然是自由的。》和《跟随感受的自由》都是这种疑惑下的产物,《简单省事又邪恶》也是。
 
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声音越多越好。在遇到重大事件,恶性事件的急性期,减少一些声音,只保留那些最重要的,明确的信息,反而更让人安全。有一些情绪化的观点,点到即止,少即是多。而自媒体往往让重要信息淹没在巨大的情绪噪音里。像一群热心肠的小朋友,出事之后比赛谁的嗓门更大,扯着嗓子吼:「都别闹了!听我说!!」——可想而知,场面更乱了。谁说话也听不见。
 
并不是他们说的不对。但争先恐后发声这个动作本身就有问题。比如最近,自媒体众口一词都在呼吁「不要杀人」。我???这个世界疯狂到了什么程度,这种事还要请求?还特别强调「不要杀医生」,因为「杀了医生以后就没人从医了」,「医生是为众人抱薪者,不能杀」?你想所有人一本正经讲这种话的时候,我们对世界的合理性认知已经扭曲成什么样子?我在《你当然是自由的。》也提到过类似的顾虑。那时整个朋友圈都在诡秘地盛传「精神控制术」,自媒体的众口一词助长了这种诡秘,让人们越发疑神疑鬼,担心自己所在的并非人间。那也是我第一次把「表达」这件事当成一个动作来反思:需要表达吗?哪些信息是必要的?说给谁听?对其他非特定受众会有哪些潜在影响?
 
最近的杀医事件,我一直不发声,原因就在于此。现在有一股非表态不可的风气,我的后台也有人不满,说这么大的事你不表态?取关。——表这个态有什么难的?跟着诅咒一下罪犯,心疼一下医生,这是理所当然的态度。但我在想,这件事只是医生的事吗?如果目的是减少悲剧的发生,就不需要把医护人员这个群体崇高化,特殊化。如果可能的话,我倒希望多宣传这些人凡俗的一面,市井的一面,有时不近人情的一面,凡俗的人不就应该被保护吗?一味强调他们的伟大,奉献,牺牲,把他们跟人间烟火分开,反倒离保护的目的南辕北辙。
 
如果社会认为「医生是一群升斗小民,跟你我一样」,和认为「医生都是为众人抱薪的天使」,两种观念,你说哪一种更容易滋生仇恨?
 
如果要发声,我只想反对一件事,就是反对对医生护士(以及任何其他职业,老师、警察、科学家……)过度理想化的声音。反对一拥而上,热泪盈眶地渲染一些原本是最基础的诉求(比如:无暴力),反对为此把一些人捧上神坛,而神坛往往离祭坛不远。但现在还不到说这个话的时候,因为事情太惨,创伤太重,我理解现在大家需要众志成城的团结感。等将来情绪过去了(我真的很讨厌这个词:热度),也许再说这个更合适。
 
这个月整理了一份书单,《给系统式心理咨询学习者的书单(上)》和《(下)》。最近做系统治疗的教学,我意识到系统有一些规律,是跟常规认识相反的。就比如前面说人们大声吼「都别闹听我说」的同时,反而让场面更加混乱。这些相反的情形,普通读者看到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由此我写了《不行还可以生病啊》,《秋冬季的抑郁养护指南》,《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怎么办?》几篇文章。每篇反向地讲一个点,评价都不错。
 
做过两期问答:《当妈可真是太难了丨问答》,《如此努力地为难自己丨问答》,两期反馈实验:《改变的一般规律丨反馈实验009》,《坚持下去就有意思了丨反馈实验010》。很多人看问答以为我在故意不好好说话,开玩笑。为了表示这些玩笑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我整理了一篇读者和学生应用这些方法的例子。如果你只想看一篇,那就看这篇:《当爸妈的也可以这样丨大家答》。
 
每一个人变得更灵活,更轻松,都让我欣喜。对我来说,这就是写文章最大的意义。
 
这个月总共收到386人次的赞赏,《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怎么办?》是由魔力耳朵付费。感谢。写文章和赚钱当然是两件事,但钱还是有说服力的,明白无误地说明了写作的价值,也让我愿意把更多时间投入到上面。以及,如果你们的孩子有学英语的需求,真的可以试听一下魔力耳朵。
 
对我来说,每到月底对这个月的写作思路做一个整理,本身也是一种发声。其意义在于重新确认这段时间的表达。倒不是说这些观点有多正确,只是我需要确认,我可以为说过的每句话负责。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