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昨天北京降温了,要穿厚外套。走在外面,听散步的老人说,倒春寒,接下来要冷一阵子。
 
天气对人的影响就这么戏剧性。前几天也有热的时候,穿短袖出门。让人觉得夏天几乎就在眼前了,小区里都是兴高采烈的人,孩子们跑来跑去。昨天一降温,环境和心情一下子都冷清下来。
 
然后今天又暖和起来了。
 
我学过这么多年的心理学,还是很惊讶人的神奇。很多时候我们都活在自己的想法中。就像空气一冷下来,人们就觉得天气越来越坏,不会再好转了。心情随之变得沮丧。其实,让心情沮丧的并不是这一刻的「冷空气」本身,而是「天气不会好转」的结论。结论是一种想法,跟真实的天气变化不一定有关系。天气说晴立刻就晴了。我们以为看到的是真相,但影响我们的只是头脑中的念头。
 
人就是这么容易被自己摆弄。
 
所以,心理学里的认知治疗,最核心的训练就叫做区分想法和事实。有一种思维记录表,我叫它三栏表,跟我学过认知治疗的人应该都有印象:
 
情境
 
想法
 
感受
 
这个简单的表格,用来训练一个人对头脑里的不同心理结构做一个区分。一旦陷入什么想法,填一个表就能拽回来,看一看这个想法背后,真实发生的事情是什么样。明确方向,减少混淆。用这样的表格写日记,也是一种自我疗愈的好办法。
 
表格第一栏,写具体情境,也就是所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栏,写自己在情境中生起了怎样的想法,第三栏记录想法引起的心情变化。
 
作为一种思维训练,我自己也断断续续写过一年。对我最大的好处,是帮助我随时随地觉察到我和想法的纠缠,跳出来,问一声「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思维习惯,现在还对我有帮助。
 
我是很容易被想法带跑的人。很多时候以为自己在做重要的思考,其实还是在想法里打转。包括「区分想法和事实」这句话,对我这样的人来说,也很容易导向迷思。我会想:什么才算事实呢?前天气温20度,今天气温10度,这是不是所谓的事实?或者说,我看了温度计,温度计的读数是10度,这才是事实?——但我也没有看温度计啊,以及,我为什么要从天气关心到温度计的读数?
 
我后来理解到,这种事实,其实还是想法。
 
从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看,「事实」这个词不如「情境」更好用。打个比方,天气凉了,这个想法背后的事实,或许是气温比昨天下降了10度。——但是讨论这种事实的意义不大。我们真正要问的是:想法背后的情境是什么样?也就是说,在我生出这个念头的时候,我在哪里?在做什么?
 
这一问,就问到了现实的生活。
 
在想法里打转的人,生活是最好的解药。世界那么大,未来那么长,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可以在我们头脑里打转: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世界会不会陷入混乱?经济会不会走向衰退?……但是疑虑再大,再重,大不过你此时此地的一次呼吸。
 
认知治疗就是这样一种基于现实的治疗。不跟想法缠斗,随时回到现实。想法是个工具,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而服务。如果解决不了问题,甚至带来更多问题,那就换一个更好用的想法。
 
前两天收到北京市教委的调查,估计北京的小学生家长这几天都收到了,「为了做好下一阶段学生居家在线学习工作」,需要调研每个家庭的学习设备。这都三月底了啊,还要准备「下一阶段」!调查一发出,所有的群都在哀嚎。期待四月份就可以送小神兽出门的心情,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这是要做持久战的准备了么?
 
四月没希望,五月也行啊,六月呢?
 
不会九月直接开学吧?
 
疫情一年不停,孩子要在家等一年吗?
 
有谁知道事实:教委开会了吗?达成了什么结论?通知是怎么下达的?谁有内部消息?……
 
别想了,整理到表格里,这些都是想法。
 
回到现实生活吧。看看在冒出这些念头的同时,你在哪里,身边有谁,那一刻你要做什么?也许那一刻你正在伺候孩子上网课,也许你准备出门买菜了,也许你刚收到了老板的消息催你的工作进度。也许你跟同事在网上吐槽:「最近实在腾不出手,只能把项目推到下个月孩子上学以后了」。
 
这些,才是想法背后真正重要的事。
 
 
想法很愁人,但是不要被它主宰。
 
想,想不出来任何的结果。最后还不知道会被牵扯到什么地方,陷入到怎样的纠结里。跳出来,回到此时此地的情境,你眼前还是有一摊工作。
 
这一刻,你唯一要考虑的是:(加把劲,该做的工作今天还是得想办法做完。)工作还做吗?
 
做,要怎么做?不做,跟谁怎么交代?
 
一是一,二是二,事情就简单了。认知治疗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哲学。如果生活已经太过复杂,就需要让它简单一点。希望这个表格对你有用。
 
说回到天气,天气什么时候好转,不知道。我知道我想到天气的一刻,是坐在电脑前,想写今天的推文。这是我要做的事。所以我把它写完了。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