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引起争论的事情多,朋友圈也分阵营,吵得厉害。好几件事,后台都有人问我看法。我讲不出大的看法,就谈一点自己看问题的方式。

可能是一种职业病,我只要想对人说什么,总忍不住去想这个人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所以问我对一个群体的态度,我就完全没办法。只要包含两个以上不同的人,我怎么可能对他们有一模一样的态度?这就是我听到官员、公知、中国人、某国人、有关部门……这些词的感想。谁能说清楚这些词背后有多少人?成千上万个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个体。问我对「他们」的态度,除非你告诉我:具体是谁?精确到这个人或那个人,我或许有态度。但笼而统之对群体,就只好说因人而异。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是这样,总之对着一群人,拿不出统一的态度。也可能就是缺乏主见吧。但对于这种思维方式,我倒是愿意说几句。

婴儿最开始形成对外界的认识,不区分谁是谁。反正除了「我」,看其他东西都是外界,都是「他们」。世界作为一团沌的整体被感知着

越长大,越区分出世界的不同。熟人和陌生人不同,家人和外人不同,爸爸和妈妈也不同。

这是一种心理能力的发展。陌生的环境里,我们一开始都会认识群像,只有「人群」,没有单个的人。只能看到集体立场,没有个别差异。头一次出国的人,往往会看到「美国人」怎样,「日本人」怎样,好像偌大的国度只出产这一种人类。等到熟悉一点,就会看出「这个」美国人和「那个」美国人竟有如此大的不同。如果更熟悉一点,还会发现同一个人,今年和去年不同,早上和晚上也不一样。甚至无法定义这个人是好是坏,是友是敌,这就是更进一步的心理能力了。

看到人的不同,对这个人和对那个人就可以分别拿出态度:对A要斗争到底,对B可以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对C要尽量团结,对D不妨合作得更深一步。我总觉得这是更优的策略。精细化区分,带来精细化的应对,获取更大的利益。

一刀切最简单,但往往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裹足不前。做出区分,人就可以向前走。我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听到来访者说「父母不支持我的决定」,我就会问:「父还是母?」他们说:「什么?」我说:「你说父母,是爸爸还是妈妈?」

来访者说:呃,两个都一样。

我还要问:谁多一点,谁少一点?

谁多谁少重要吗?——很重要。哪怕只有两个人,仔细辨别也会有一二三四点差异。差异可以制造更多的差异,就会产生的信息。爸爸对什么地方更计较?妈妈的点在哪里?他们之间有不一致?者,他们是如何达成一致的你平时对爸爸和妈妈的方法有没有不同?有过什么例外吗?

到这些,来访者就可以更好地斡旋,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对话,争取更多一点的支持。而不是简单说一句「都不支持」以蔽之。

对一群人喊话,感觉自己很有影响力,但能并没有人认真听,也未必达到效果如果我家漏水,我不会发一篇公告,呼吁「水」这个群体帮我解决。我会找某个工人的电话,打给他。

跟某个人解决问题,是好解决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把人变成「群像」,标签化,统一化,再对笼统的群体喊话呢?这个策略最大的用处,是危险人在危险状态中,需要降低决策复杂度,来不及把敌人分成三六九等。所以有个词草木皆兵,出于自保,干脆把一草一木都看成敌人。

这样最稳妥,虽然也强化了危机四伏的恐惧。

我在《救人,也救自己》中写可能的话,尽量对生活中不同的人做一些区分,比如:鲍某明是人渣,不代表所有人都是;世界上有大人渣,有小人渣,有危险度不明的人,有不危险的人……还有能帮助你的人」。这是一种情绪稳定化的技巧。当你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敌人,细加分辨,说不定会看到有些只是草木,甚至还有盟军。我们要继续抵御敌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发现可以联结的资源。

敌人终究是少数。对值得针对的人施以针对性的战略,不泛化,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我在咨询中会遇到遭遇过霸凌的孩子,无差别地怨恨一切:「他们都是坏人!世界上没有好人!」话里的心情可以理解,而且恰恰是他受伤的表现之一。但是带着这样的信念,就很难再以适应性的方式融入环境。要帮他,就需要鼓励他(在情绪能容忍的前提下)做一点区分:「他们」是谁?学校里有几百上千个同学,他们不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品。总有人有姓名吧?能不能选出几个,讲一讲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会不会有谁稍微好一点?

如果实在找不到好一点的人,就请他分辨谁更坏。这也是一种区分。有些成熟世故的人喜欢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他拒绝承认有谁是白色,你就问他:「有没有谁更黑一点呢?」这个问题他乐意回答。你再问:「更黑的这个,和一般黑的人,有哪些不同?」用这种方式做出的区分,也会帮他看到不一样的人,从而做出更灵活的应对。

话虽如此,有的人还是会觉得这样有点冒险。最大的风险就是:「你怎么保证那个人就是我看到的这样?」万一呢?万一我觉得他不是敌人,实际上他就是呢?——也对,任何情况只要沾上「万一」,就没法给出确定的保证。但我想,多数时候,需要容忍一点风险,为了更大的胜利。

话说起来简单。但这个风险有多大,值不值得做出差别对待,也需要因人而异的判断。你问我怎么判断,我也说不好。但至少有一点,要看,要提问,去发现一个一个的「人」,而不是一组一组的「群像」。这样看,有可能会让事情变得复杂。但不看,只会让事情因简化而付出更大代价。

所以,我还是拿不出对人群的统一态度。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