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有个新闻,让很多人震惊到无法相信。一个母亲让婴儿练习趴睡,导致婴儿窒息死亡。这个新闻比一般的悲剧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孩子是在母亲的监控下,整整哭了两个小时之后窒息的。

在这个过程中,母亲也担心过婴儿的哭声,还拍了视频发到群里,寻求权威指导(!)。群友则一直鼓励她战胜自己的担心,直到悲剧发生。

这是在看似光荣的「自我突破」,「解锁新技能」的口号蛊惑下,又一起活生生的悲剧。

趴睡本身就不科学,这就不说了。不能苛责普通人的科学鉴别力。但是「妈妈已经感到哭声不对劲,却宁愿相信权威,也不信任直觉」这一点,作为悲剧的最后一道防线,原本是可以守住的。

有人犯错。只是现代人这种念蛊惑得太久了不要被哭泣吓倒,不要相信眼泪,不要软弱。以至于关闭了基本的常识们是被极端的「确」洗了脑。如果要给这件事找一个罪魁祸首,我希望你看到,罪恶的是这种极端性

希望这个悲剧可以给每一个人(再次)敲响警钟:励志书上所有那些漂亮的说法,走出舒适区也好,战胜自我也好,突破自我限制也好,都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成立的。千万不要当成普适真理。不要忽略你的感受,尤其事关安全和生命。

这个道理我讲过很多遍了。不过,还是会有一些人转不过这个弯,他们的困惑是:这跟我们的教育是相反的啊?如果把感受放在第一位,人是不是就被惯坏了/停止进步/成为情绪动物?……

围绕这个争论,去年写过一篇文章,今天再发一遍。希望能帮更多人澄清这一点困惑。

人有跟随感受的自由,舒服就做,不舒服就可以不做,这是常识。有人对常识有疑问:人固然有权利图舒服,但会不会太不负责任了?

这个疑问很有代表性,值得多说几句。

「要忍受一定的不舒服」,听起来很有道理。但道理都跟特定的语境有关。脱离语境只谈道理,就变成刻舟求剑。一个孩子喜欢玩耍,不喜欢上学,讲道理的人会说他这样不对,如果放任这种感受,人就会堕落。这话好像没有什么问题。

但孩子也是真的不舒服,「不舒服就可以拒绝」,这是常识。常识是更接近原始的状态,更基础和更底层的东西。人跟随自己的感受,大概率可以趋利避害,为什么说它是更基础的?因为这是动物本能,是在漫长演化中形成的保护机制。

过期的食物吃了肚子疼,就不要吃,再吃会损害你的健康,甚至有生命危险。肚子疼是在保护你。跟随这种感受,你会有更大的概率活下来。

感受本身包含了生存所必要的大量信息,比理智的处理速度更快。理智要判断一种食物是不是对身体有害,需要测算它的成分和剂量,需要生物化学知识,需要定量评估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只有专家才弄得懂,大多数人弄不懂,没关系。你总之有不舒服的感觉,身体的感受是直观的。

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里,需要快速且直观的反应。每次都等理智判断清楚再行动,这种人早被这种环境淘汰了。吃到不舒服的东西就不吃,做着不舒服的事情就拒绝,难受时对自己多照顾一点,相处起来不舒服的人就离远一些。这些就是常识,不需要任何高深的道理,人人都可以快速使用。

身体最知道怎么样保护你。

但这些本能的保护机制,现在反而需要一遍遍地重申。因为有一种新的正确:我们受了教育,学了道理,教导我们克服本能,走出舒适区,对自己狠一点。这也没错,但它是在什么语境下的策略呢?——是在舒舒服服,允许你慢速反应的时候。就是说,等环境变好,有保障了,你足够安全了以后,就可以开始考虑更细致,更有策略的反应,谋求安全之后更长远的发展。套用一句流行语,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有危险的时候,人先要保证活着,等安全了,才会想到活得更有质量。

并非「应该」那样做,只是一种选择。

为了更高的质量,可以选择无视身体的信号。在没有健康负担的情况下,为了身材健美,哪怕疼痛也可以选择咬牙多做几组运动。在医药监管体系健全的前提下,有些药吃下去让你不舒服,但你选择相信医生的话,继续吃。工作996很累,你判断自己还年轻顶得住,为了未来你可以选择多坚持。严厉的老板让人不舒服,但你感觉他最多也就是骂骂你,你选择多跟他待一段时间学点东西……这些选择都是在克服本能,为了更大的好处。

但这一切的好,都要以活着为前提。

只有你活得安全,稳定,没有威胁的时候,理智才会从容判断:本能的声音让我停下,但我要慢慢想一想……嗯,我估计没有问题,可以继续!

你看,这并不是适合危险状态的策略。

两种策略,对应两种不同语境。学过那么多道理,这一点不要忘记。危险的时候要跟随本能,不舒服了就跑。确定安全了以后,你再慢慢考虑要不要「忍受不舒服」人在和平时期才会追求冒险。那些鼓吹「走出舒适区」的理论,并没有讲出故事的全貌。走出舒适区是反本能的,是冒险,并没有天然的正确性。它遏制我们的防御反应,打开身体的屏障,增加暴露于风险的概率。当然有好处,让我们有机会做一个不同寻常的选择,为了追求更好的可能性,而不必遵循本能的声音。——那声音原本是我们为了保护自己,做出的安全限定。

打破这个限定,可以跑更快,好处更多。就像限速60的公路,有人在没有摄像头的时候也可能狂奔过80。那是一次成功的冒险而已。

冒险挺好,但它是个人的选择。可能会有人劝:「假如你愿意,可以选择冒一点险」,这话你听不听随便。但如果他说的是:「你不应该顺着自己,你必须突破自己!」,那就不要听。冒险永远不是,也不应该是必需品。它要在安全的前提之上这是关键。哪怕最严厉的健身教练,也会让你根据身体的感觉量力而行,不会叫你「什么疼痛都不要管」。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再多忍耐一下?进入细节的探讨当然会很复杂,因人因事而不同。但如果有什么简单结论的话,你就记住一句——只有先保证自己活着,才有机会慢慢探讨。

记住这一点,就不会怀疑常识。

如果说世上真有什么精神控制,方法不外乎就是对一个人感受的真实性或是合理性进行全盘否定:你不应该这样感受,或者你不该沉溺于你的感受。你应该这么做,应该那么做,走出舒适区才是更好的你:妈妈就应该多付出一点,爸爸就应该多赚一点钱,孩子应该是努力学习的,工作应该是全身心投入的。你觉得很痛苦?不不,你必须忍受痛苦,痛苦是你进步的阶梯……最有迷惑性的是,这些说法有时是对的。公正地说,它们有可能是对的,有可能同时也是安全的,但不一定总是。

它们「不一定」安全,这就够了。

这样的态度有其冒险性。如果我请你不要相信自己的本能,「相信我,我才知道怎么对你好!」,无论我是不是真的知道,让你放弃自己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而冒险是在安全,稳定,没有特别大的危险,可以从容选择的语境里,才适用的策略。

用不用这种策略,取决于你在哪里。

在相对安全的环境,当然没有问题。我有时也喜欢思维上的挑战,问自己「你感受的都是真的吗」。我怀疑一切,怀疑头脑里建构的整个世界都是假的——这叫「颠覆」——很过瘾,它让我头脑变得更灵活。但这种时候我坐在沙发上,刚吃完饭,手边有一杯茶,天气又舒服。让我觉得陷入一会儿虚无也没关系。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我身处险境,周身疼痛,我就不会再这么想,不再质疑感受的真实。我只会遵从本能,转身就跑。当然,健身房里的疼痛除外,教练说:「痛都是你想出来的!你只要不想就不会痛!」听上去非常精神控制,但我也愿意听一听,因为知道随时可以停下。

划重点:任何选择,都可以停下。

所以我一直说自由,自由,自由,停下的自由。自由的意思是你可以停下,也可以不停。如果有声音鼓励你:「你不要停下,因为你要变得更好!」,你就要警惕了。这个声音可能对你好,也可能毁掉你。重要的是,你没法确定它好不好。只要不确定,它就是有风险的。你就不如停下来,先把自己保护好。活下去,这是一切的前提。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