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月的写作整理。
多数都跟最近发生的事有关:《救人,也救自己》、《向慢性病人学习》、《拿不出统一态度》、《充满蛊惑的世界,守住安全的前提》,都在讨论一个议题:我们对待信息的态度。
如果把读书也看成一个信息摄取的过程,《看不进一本书怎么办?》也在讨论这件事。
这也是最近越来越重视的一个议题。从前,事情发生的时候,只关心「事」,眼睛盯着外面,外面发生了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地看自己,琢磨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外面再怎么天翻地覆,所有事情也要通过「我」做一遍加工,才会变成对我有意义的材料,进入我的生活。而这个过程从来不是被动的接受。每个人(无论有没有意识到)都不是等着外界信息的喂养,而是在一刻不停地筛选,加工,脑补,主动出击,编织自己眼中的世界。
最近重看了一本书,叫《活出生命的意义》。对,那个从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书。他说:「有反应」和「作出反应」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被动的条件反射,后者是主动的选择。他一直在说,人可以选择,哪怕面临巨大的绝望,我们同样可以选择如何「作出反应」。
「一个人可以被剥夺任何东西,除了这个人最后的自由——在既定的环境下,选择自己抱持什么态度的自由。」这个饱受苦难的人是这么说的。
没有理由不相信他说出的话。
写了两篇广告:一篇推荐自己的课:《你要先学习失望》,一篇推荐经典读物:《一本书读懂家庭》。课是好课,书是好书,有机会就看吧。
因为在推广亲密关系的课程,回答了10个问题,《从第一句话开始改丨亲密关系的主题问答》,《结束在开始之前丨亲密关系的主题问答》。有人反馈说我回答问题的态度变了,更温和了。其实我倒没怎么考虑严厉或温和,只是想通过问答这种形式,为困惑中的人提供一点不同的信息。但怎么处理信息,也是接收者的自由。如果感觉更有用了,可能是我有变化,也可能是看的人有变化吧。
做了6个干预,收录在《没能完成作业丨反馈实验018》,《假想敌有真好处丨反馈实验019》,《多么怀念以前的自己丨反馈实验020》。
谢谢每一个看到的人。其中,238人次的读者在这个月给了我赞赏。谢谢你们的支持。
虽然不期待变化的发生,变化也会不期而至。四月的最后两天,北京解除了对多数地区来京人员的隔离要求,人们开始策划出游,通报疫情的发言人摘下口罩,朝阳区拿掉了「高风险」的帽子。
世界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变好。五月快乐。
往期总结:
《九月,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十月,自由比确定更重要》
《十一月,晚来天欲雪》
《十二月,发声的意义》
《一月,做好眼前这一点》
《二月,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三月,不确定时期的安顿》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