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是青年的节日。
到处都在歌颂青年,B站做了一个刷屏的短视频《后浪》,估计大家都看过了,很燃。
里面有一句台词:「你们在童年就已进入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让我稍微想多说两句。可能是职业原因,我接触的青年人常常还是有很多困惑。从后台给我的提问就能看出来。有些都从后浪长成前浪了,还有很多困惑。有的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也有困惑。
我觉得「不惑」当然很好,但是,惑也没什么不对。这一期反馈实验,照例探讨几个困惑。在磅礴的后浪中,他们不过是零星的个体,但是,我也想用这种方式表达:个体的困惑也可以存在。
祝惑与不惑的青年们节日快乐!
往期干预1
原文:《假想敌有真好处丨反馈实验019
被迫害的想象
问:
李老师好,我时常觉得自己有被迫害症。而且总会在生活中找到一些事情来佐证自己的想法。
也产生了对自己的不自信:体力,工作能力,共情能力。有时候会幻想自己或家人,孩子在某个生活场景中横遭意外的惨状,即使意识到了,也抑制不住继续想那个场景的细节。
工作中确实遇到被人诽谤和设计挖坑的事。但平静的时候想想:他们有些人是为了自保,个别人是损人不利己,其他的人还好,并不会真的针对自己,只是想甩自己的锅而已。每年工作最清闲的一段时间反而是最不好过的,因为单位的是非更多,让自己心特别累,失眠到每天睡眠只有4个小时不到。满脑子都是琐碎和最后都未必能成的应对。
想听听你的建议,谢谢。

答:
关于「被迫害妄想」的一个悖论就是:果你意识到这是一个想象,你就不会被它伤害。
我猜,适度地想象一些「假想敌」,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好处。提醒我们居安思危,随时做好战斗准备,少犯错,也帮助我们把体力、工作能力保持在更好的状态。我建议你每天抽出半个小时,专门进行「被迫害」的想象。
建议你把这段时间固定下来(比如,入睡前半小时),仪式化,专心想象自己被敌人环伺。从这个想象中汲取一些正面的能量。至少坚持一周。
一周之后,反馈一下你有什么变化。

反馈:
您好!抱歉回复邮件晚了。
用一个仪式化、固定时间来做假想敌环侍的半小时测试,真的很难坚持!
我发现如果刻意去做这件事,真的坚持不了几分钟就想不下去了,而且貌似还有辅助睡眠的效果(意外收获)。
反而是意识流状态下,思绪信马由缰的不受控制,会从一个情境跳到另一个情境,人物也会相应变换。
大多是白天生活、工作场景,人物延申出来的内容。
我试试自己调整一下作息和锻炼。去年冬天有一段焦虑和严重的失眠,今年疫情在家貌似轻了一点。
您的方法我会继续试着做,谢谢!
往期干预2
原文:《假想敌有真好处丨反馈实验019
那么多的担心
问:
我最近非常的苦恼。
从去年八月份开始,我的状态就非常不稳定。有可能是因为亲密关系的问题和工作压力带来的双重打击,让我晚上无法正常入睡,变得非常焦虑,头皮及额头都开始疯狂爆痘。
经过疫情那段时间的轮班,我反而有所好转,不用面对工作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不需要面对领导的苛责,也不需要每天去面对那个关系破裂的曾经亲密的人(我们是同事)。我开始尝试观察自己的情绪,以及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并在为换一份相对确定的工作而付出行动。
正常复工以后,我又回到之前焦虑的状态,睡眠质量下降,精神每天都很紧绷,一到工作单位就怀疑曾经那位亲密的人是不是会背后说我坏话,或者拉拢别人站队(这不完全是我臆想,因为他曾经就是这样对别人的)。这样的想法萦绕在脑海里,异常痛苦,也无法安心上班。
另外复工以后,业绩受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影响,一直不好,我也非常担心领导会因此责备我。双重的担心已经很影响我的工作及生活状态,也很难保持一个理智清醒的思维,我一直很纠结自己需不需要去看心理医生。
百般纠结,写下了这些,不知道李老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提供,让我能摆脱这种状态。

答:
你有那么多的担心,我粗略划分了一下,一半是对曾经亲密的同事,一半是对领导。
我建议你每天花半个小时尽情表达担心,把所有担心的念头都用手机录下来(或者写出来,看你方便),想象是在对对这两个人写信,一封写给同事,一封写给领导。比如这样:「领导你好!今天,我又开始想象你会责备我XXXX……」
把心里话说出来,对你的睡觉和健康有好处。
说出来,但不一定要让他们听到(除非你真的很想)。把你的信保存在手机里,保管好。
如果半小时不够,可以延长到一小时。
坚持7天,之后给我一个反馈,告诉我有没有帮助到你的情绪(具体你说了什么不用反馈)。

反馈:
当我看到自己的提问的时候都惊呆了。
迫不及待地去尝试了李老师给的建议。7天以来坚持了5天,去花半小时的时间来写信。
第一天,我写给了曾经那位亲密的人和我的领导,把我担心的事情全部写下来以后,发现自己没有再担心那些事情了,当天睡的也很好。
后面两天我基本没有再去想过这两位“令我担心”的人,中间两天没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话,就没有硬写。
第四天开始,我又开始变得非常担心,焦虑,头脑发胀。我发现我担心的事情变得与其他人无关,担心的是自己的未来、以及很多其他不可预测的事情,我就开始给自己写信,写了四天。四天的状态都是白天无所事事时候很紧绷,写信的时候也很紧绷,但是投入到工作之后就会缓解,晚上睡眠也还不错。
我感觉慢慢开始适应这种跟焦虑共处的感觉,也许这份对自己的担心是在提醒自己不要松懈。
新干预1
不甘心的人生
问:
我的长期困扰是,我是个loser,一个废物。三十几岁了,职场和亲密关系都是失败的。亲人间也充满了隔阂。失落,失败、失望、失意、一再失去,我是“失”小姐。
二十几岁的时候,我对人生充满幻想,但是幻想与现实的差距,让我愤怒、焦虑和痛苦。
三十几岁的时候,我看清了现实,了解了自己的定位。可是现实太骨感,时间带走了本来有的机会和选择(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职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我似乎难以再完成什么了,我将从一个年轻的废物,变成一个老废物。那么此刻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我从焦虑痛苦的一端,走向了虚无和无意义的一端,每天起床都会问一遍自己:为什么要起来度过一天?这一天究竟还有什么意义?我看着别人那么上进努力积极,我那么丧。我觉得自己和别人都是对方眼里无法解码的笑话。
如果我继续追求爱和认可和成功,那就是求而不得的痛苦;如果我放下执念,不再需要这些,我又陷入了行尸走肉般的虚无。我在二者间徘徊。在生与死的引力下拉扯。我既无法承受那潮水般的失落感,也不能承受那么巨大的虚无。
我和您年纪一样大。还有一个哥哥。小时候家庭贫困,资源匮乏,重男轻女。更可怕的是,我哥居然还是个相当优秀的人。我以他为荣,又因为他占据资源和关爱而对他愤怒。总的来说,小时候缺爱又缺钙。长大了因为性格和没有资源的原因,在单位也混得不好,在恋人面前又自卑。
目前的现状是,有一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其他基本算是一无所有,工作、恋情都不顺利。人生像水一样,随波逐流,一路往低处走。一把烂牌不知道打下去还是放弃算了。
我尝试过心理咨询,喜欢听悲怆的乐曲,读过大量的名著,这些让我平静,却同时让我更觉得人生虚无。

答:
有一件事我很佩服你。三十多年一直处在失去的状态里,有一样东西你却始终没有失去,那就是对现状的「不甘心」。你放不下「不甘心」。
我不确定这意味着什么。我见过有些人二十多岁就放下了,什么都无所谓,像你一样有一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就够了,还要啥?他们的生活条件也谈不上有多好,但是自得其乐,没有你这么重的包袱。也许这就是不惑吧。——不知道这样的人生会不会容易一点?
我不知道。我这样想只是出于好奇,并不是说服你学习他们。一来,你并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二来那样的人生,可能也缺少了点什么吧。
但我们可以做一个探索。在未来的7天里,能不能请你每天拿出一个小时,在这一小时里暂时放下「不甘心」的感觉,去体会一下,假如这一刻的生活是你这一个小时能过上的最好的生活,你知足了,不奢望再有别的,你打算怎么利用这一个小时,让自己过好一点?记录下你的感受。
剩下的时间,继续回到你不甘心的状态。过7天做一个对比,看看两种状态有什么不同。
新干预2
心态失衡
问:
李老师您好,我有个困扰,就是听到朋友或者熟识的人比我优秀的事情,会心态失衡,会让我觉得自己差强人意,很难过很失落也很沮丧。
比如工作,其实我也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可能由于行业、公司规模等一些限制,我会在收入、职业发展上比不上一些身边的同龄人。虽然我知道每个人起点不同,不同的行业就像是不同的赛道,不太有可比性,但听到别人都比我发展得好,就会觉得自己明明也很努力,工作之余也在学习考试充电,但怎么就事事不如人,觉得委屈,也觉得前途渺茫,看不到能达到对方高度的希望。
一般情况下我也会安慰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和自己比就好了;也会想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烦恼,说不定别人也有羡慕我的地方;有时甚至会“卑劣”地想,因为别人有我没有的资源。试图把原因归到别人身上去。比如母亲朋友的女儿在北京金融央企工作,年薪比我高不少,各项福利也好,我会想其实她妈妈是个不算太小的官,可能也有这层关系在。但其实我还是会心态失衡,而且据说人家女儿是自己找到的工作,没借助家里关系,我想找借口也找不到。然后我就选择尽量避开接收到这些消息,可还是有很多时候无法避免听闻消息,而听到这些又会让我心情非常down。
我希望自己在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心态能不那么失衡,不会特别地影响心情,希望李老师可以给一些建议或启发,也非常愿意参与反馈。感谢李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感谢您。

答:
没必要约束自己的心态失衡。因为约束自己是一件特别费力的事,你已经比他们差了,吃着亏,还要费时费力学习怎么约束自己,凭啥?连失衡都不能痛痛快快失衡了吗?哪有这么霸道的。
没事,你就失衡你的。
我知道你担心这样下去的结果。我建议你先试一次,不加约束,看看它最严重能怎么样。就当做个实验:失衡的时候不做约束,任由这个情绪发展,看看会失衡多长时间?带来多大危害?最严重的时候会扭曲到什么程度?最后会怎么样好转?
这样坚持观察一个星期,反馈你的观察。
关于提问,请先参考:《我不同意你的问题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