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往期干预1
原文:《多么怀念以前的自己丨反馈实验020
穷学生
问:

 

您好!我是一名出身农村,2020年即将从XX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从关注您以来读了您很多的文章,希望有幸收到您的回复。
1. 重度拖延。按照学校要求,我本来应该在3月5日完成论文初稿,因为疫情影响,学校增设了八月份毕业的机会。我作为一个对论文极度畏惧、焦虑,自然选择了延期。在家的两个多月,我几乎没有写过论文,一直处于拖延状态。总是能找到明天再开始的借口,我害怕一个人待在家,父母去上班,我完全不能自控。从小在家就没办法学习,导师很忙也不催我,偶尔问一次对我的拖延也是很无奈,爸妈也从来没有盯着我写论文的时间。我快30岁了,真的说不出口让爸妈放下农活来监督我,我也不敢给导师添麻烦,让他每天督促我。我自己的感觉是因为自认为能力不足,没有写论文的经验,没有把握,同时又缺乏学习的耐心,所以拖延。三年的研究生涯我对自己是不满的,没有努力学习,没有发高分文章,浑浑噩噩浪费了这份宝贵的机会,之所以宝贵也是因为自己苦苦考了三次才考上。每次想想与其这么痛苦,还不如不毕业了,但是自己背负的期望,付出的时间哪里容许我这么做。我无法想象毕不了业带来的罪恶感、父母的失望,更可怕的是会彻底失去自我认可。我看了很多关于拖延症的解决方法,想从中找到原因,自己也很清楚这个恶性循环的打破只需要“做”就够了。可就是动不起来啊,我也不想写多好,完成即可,我也不想再继续苛责自己过去的不努力,但我就是宁愿焦虑也不愿行动。为了晚上不至于失眠,我需要尽可能多地找点事做,除了写论文,再苦再累的活我都愿意干。
2. 我总感觉自己需要多一些支持,可是没什么朋友,况且哪里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父母总是忙着干活,从来不会问问我怎么了。多希望在我歇斯底里嘶吼的那一刹那,母亲可以抱抱我,问问我怎么了?我除了沉默不语,还是沉默。好无助,怕麻烦别人,怕别人没时间听我倾吐这些负能量。
3. 自己打小就是个刻苦勤奋的穷学生,没有背景,父母很勤劳,考大学是自己唯一的出路。但考上XX大学以后,却觉得迷茫无助,没有兴趣做科研,但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没什么兴趣爱好,固执死板,自卑敏感,大学和研究生期间都是那种得过且过混文凭的样子。现在也不知道毕业了以后该怎么办,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应该努力,可是没有目标,缺乏内驱力。以前刻苦勤奋的自己再也找不回来了,愈发懒惰、逃避、懦弱、没有自信。焦虑、自卑、压力大的时候就喜欢吃东西缓解。越吃越焦虑,对自己的认可度也随之越低。
4. 我也相信自己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可又没有毅力去改变,总是浅尝辄止。不是说生命总会找到出口吗,可是,在哪里呢?我渴望自己可以减肥成功,学业有成,满腹诗书,有体面的工作,自律、乐观勤勉,孝顺父母、被尊重被认可,渴望被爱,但是生活现状似乎却是反面的。您不知道,尽管父母没有给我想要的关心,但他们也是尽己所能地爱我了,我怎么忍心提更多要求。
我多么怀念以前努力上进的自己,多希望自己可以加把劲,从这种绝望的状态中走出来。李老师,好希望您可以抽出一点时间回复一下我,教教我如何结束这种行尸走肉般的状态。

 

答:
你写了很多字,流露出很强烈的情绪。我看完之后最鲜明的印象是,你在让我记住,你只是一个出身贫苦的「穷学生」。你不断地强调这个出身,我想,那对你一定是很重要的一个身份
在你踏踏实实做穷学生的时候,你刻苦、勤奋、上进。说明那个身份让你安心。而考上XX大学(一所名牌大学,我把学校名称隐去了)以后,穷学生的身份受到了动摇,你开始迷茫。现在即将研究生毕业,你可能会永远失去「穷学生」的身份,转而变成「XX大学校友」这个充满精英气息的身份,我猜,你对这个新的身份充满恐惧。
你像是在无声呐喊:「我并不是那个人!」
说来有点荒谬,但我想,你需要在未来的人生中,以某种方式保留「穷学生」的身份,随时提醒你的来路,这样可能才会让你有一些底气。
我的建议是,拍一张你和父母一起做农活的照片,摆在书桌前。每天做事之前,先对着这张照片做5到10分钟的冥想,加深你作为穷学生的记忆,像一种祷告:「我不会背叛作为穷学生的自己。」

 

接下来像往常一样,该做什么做什么。
坚持这样做一段时间,7天后给我一个反馈。看看有没有让你的学习状态变好一些。

 

反馈:
李老师您好!抱歉,因为拖延没能如期反馈。
4.27
今天看到了松蔚老师的回复,感觉喜从天降,很感谢老师和所有留言的网友。似乎是因为得到了老师的回复对自身的问题有了一点解决的信心,认真读了几遍老师的回答以及网友的留言并做了笔记,然后就忘乎所以。这就是我的近来问题之一:凡事稍有进展就开始沾沾自喜自我奖励,一遇到一点开心的事就更把论文抛到九霄云外了,我会用完成任何事的成就感来弥补没写论文的愧疚感。论文就好像是我心里的珠穆朗玛,我每次站在它面前都心生畏惧,我不敢开始,也不想开始,在真正的DDL来临之前能开心一秒便开心一秒。
4.28
早上3:00起床,选好一张用来冥想的照片,冥想了7分钟。我反复回忆着自己从小到大在家做农活的场景,心里默念:“不要害怕,我还是那个勤奋刻苦的穷学生,不会背叛和忘记自己的来路,不论未来要去适应什么角色,别恐慌,更不要逃避。做好了更好,即便做不好,对比起点很低的我还是进步良多了,别勉强自己,别苛求自己,云云…”。
似乎拖延已经固化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习惯了拖延,习惯了一面对论文就焦虑进而逃避,一面对这件事就想用其他事来转移注意力。
我很难独处,很难静下来,一会儿翻看手机,看看心理方面的公众号,看看无聊至极的电视剧,一会儿和妈妈聊聊天,和小侄女玩一会儿,和往常一样又是不写论文的一天。
虽然会想想老师给出的建议,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问题,依旧感觉没动力,刚收到回复的那股新鲜劲过了,又陷入疲态。我心想:“这样没有达到预期的反馈有什么意义,老师耐心看我那连篇累牍的自述并给了指导,你就这样糟蹋”。就如同面对导师、父母对我的耐心,愧疚一会儿,没动力就是没动力,依然我行我素。什么叫烂泥扶不上墙,好像我已经偏执到宁愿忍受自责、焦虑、鄙视都不愿让自己开动脑筋去写论文的地步。
4.29
冥想5分钟,又是没写论文的一天。我想论文拖延已经固化成一种习惯了吗?为什么李老师的建议还是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因为需要一个过程,还是我没有认真实践,还是我已经无可救药?依旧在浏览碎片信息、无聊就找事做、吃吃吃缓解空虚、运动、睡觉这些琐事中蹉跎了一天。  
4.30
冥想五分钟。今天没有写论文,照旧会为了一点充实感去完成一些家务琐事。写论文早就成了一件想起来就会令我感到压力、心情不好的事。我得刻意避着它,用其他的事来分散转移注意力。长时间的拖延甚至已经不再让我感觉愧悔难当,焦虑不安。导师偶尔问起我的进度,我含糊其辞,他也很忙便不再多问,只是一味宽容鼓励我尽快完成发给他。教研室的组会也是能请假就请假,我不想参加,不想听被人都在完成什么什么项目,发了什么paper,自己没有可以汇报的,想想就太有压力,要尽量避开、避开。
晚上,我在家人面前大发脾气。本来我坚持“情绪稳定”半年多了,心想30岁了该成熟了、坏脾气对下一代不好、研究生了该有研究生的样子…回家这几月一直都尽力保持情绪平和,可是,终究还是在临行前爆发了。就像一个努力节食很久的人,突然一次暴食暴饮,感觉前功尽弃。计划53号离家返沪,但是爸爸却安排了很多农活,和妈妈打算在临行这两天一起做些好吃的全家团聚团聚,结果又要让我重温一遍“父母农事忙,你只能一个人在家,吃饭永远不准时,要懂事主动做家务”这从小到大的场景。我很不解:为什么他们不能多关心关心我,为什么我只能选择懂事和理解,为什么他们不能奢侈一次给我过一次生日,为什么他们只想着干活干活干活,三十年了还这样,我供自己读研了还这样?心里满是怨气和不解,决定第二天就离家。我就是不想再去理解,再继续委屈自己了。
5.1
冥想五分钟。早上七点左右,我起床继续收拾行李,心里还是堵着气,虽然心底里我是不想走的,只是话都说出口了。收拾好十点左右,我拉着行李箱,听母亲在身后喊“饭做熟了”。我一言不发,头也不回地去坐车。我没回头看,不知道母亲父亲当时的表情,其实多希望妈妈可以拉住我,抱抱我,让我不要再假装坚强了。我强忍眼泪,一口气走到1.5公里外的上车点。半道上,爸爸开着车来送我,追着让我上车,我没有服软,自顾自走着。爸爸看拗不过我,就开车走了。
后来,我明白之所以那么离开,是因为我心里充满了畏惧,我害怕独自去上海面对随之而来的压力,我不想离开这个熟悉而自在的环境,我知道自己不该那样蠢,好后悔,后悔那样伤了最爱我的爸妈。
5.2
冥想五分钟,今天起得晚,吃了粥,然后做了卫生就去办公室学习。我依旧没有写论文,习惯性的优先完成出论文外的任何事,写了日记和这几天的反馈,又是虚度的一天。
5.3
冥想五分钟,八点多起床,一早上还是荒废了。午饭后,直到下午三点我总算克服了抗拒情绪,开始写论文,写到六点结束。总算有一点点进步了,稍感欣慰。
5.4
离家后第一次给爸爸回了电话,我不想再赌气了,把对自己的愤怒发泄在最爱我的人身上,这真的不可原谅。我跟爸妈道歉,像往常一样跟他们报平安、分享校园生活、关心他们的健康…

 

李松蔚老师,衷心感谢您的指导,也许自己在执行环节没有认真做好,也许没有完全懂您的意思,我更相信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效果初显。
您的回答让我得以正视内心的恐惧,意识到我有多懦弱爱逃避,慢慢也开始接受现实、悦纳自己——我只是一个穷乡僻壤来的孩子,读书太少,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没有恒心缺乏毅力,我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
假若没有能力去最喜欢的上海工作生活,那其实不要紧,真的不要紧,也许这就是我所能到达的最高点了。无论如何我苦苦支撑自己达到了当初心心念念的目标,也很庆幸自己看到了更高处的风景。虽然对过去那个勤奋上进的自己深感歉疚,但我真的累了,我很累了。

尽管用尽全力才到达一些人轻而易举的起点,那也不要紧,真的不要紧。再也不想去逼迫自己勇攀更高峰。未来要好好爱自己,接纳自己,多给自己一点爱,认识自己的价值,承认自己的脆弱,明白自己的局限。好好生活!

 

往期干预2
原文:《“堵”是堵不住的丨反馈实验016

 

一件小事

 

问:
李老师你好!这是一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如果没有人看着我,那该多快乐”。——我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特别想获得别人的赞赏,而我又特别想要自己不去在意。最明显的一个体现在于发朋友圈。每次发个动态,不管是分享音乐还是发点矫情文字,我内心总是渴望得到很多“赞”。但是另一个层面上我又特别鄙视我的这种想法,觉得我自己太虚荣、虚伪。所以矛盾的心理成就了扭曲的我。一段时间特别缄默不愿发朋友圈,一段时间活跃地天天发一两个;有时候发完动态就强迫自己不去看手机,却又要忍不住去偷看。我曾经觉得我这么希望得到赞是因为自卑、因为没有自我,可现在我觉得自己已经自信了许多,在这一点上却始终没有改善。在日常生活中,我独来独往、些许叛逆,试图彰显自己的独立。可在朋友圈这点上,却一直让我看到自己厌恶的渴望得到别人赞赏的讨好行为。我真的特别希望自己能做到丝毫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与看法,活得自由自在,达到“那种但行好事,无问前程”的状态。谢谢李老师。 

 

答:
你好!有些人就是比普通人更在意别人的看法。你可以利用自己这个特点,做一个受欢迎的人。重点是,把你的「在意」落到具体行动上,做对别人有用的事,而不是纠结于好或坏的想法。

 

我的建议很简单:
接下来一周,坚持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小事。
不用拿出很多时间,每天不超过1小时吧。可以是很小的事,哪怕陪人聊一小会天也可以。但是,这件事必须要帮上某个人的忙。你可以发一条朋友圈,征集一下朋友们有哪些事需要帮忙?

 

做完这件事,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赞赏了。
坚持做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告诉我你有什么感想?感觉不错的话,坚持做下去也无妨。

 

反馈:
李老师您好!
很抱歉这么晚才回复反馈情况,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没有坚持做下去不太好意思反馈,另一部分也确实因为有些拖延。不过也好,一个多月的时间,经历了其他的事情,也在做心理咨询,所以综合起来也收获了更多感悟。以下是正式反馈:
记得刚看到您的建议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就我?我这么一个有些孤僻、内向、独来独往的人能成一个受欢迎的人?脑海中瞬间是一百个不可能。但突然间想到您在课程里讲的:想法只是想法,不是事实。这些“不可能”只是快系统的自动化思维。所以,我冷静思考了一下,或许应该大概可以?那还是试试吧。
不过,试试虽试试,当时我终究是没好意思发朋友圈问谁需要帮忙,因为还是担心别人会觉得自己莫名其妙。同理我也没好意思去问学校同学,总觉得怪怪的。不过好在因为备考,认识了几个聊得来的研友,所以就拿她们当小白鼠。所以接下来三四天,我都去帮了帮忙——聊天,帮填问卷,唱歌,解答问题。
嗯,实话实说,心安理得地享受帮助别人后获得的感谢、夸奖的感觉,确实很舒服、很开心。就像是,吃自己煮的饭就要香甜一些。但我最终还是没坚持做下去,因为......说是懒可能也不是,大概因为与周围人形成了固定的互动方式较难坚持下去吧。嗯,因为毕竟我是个别人朋友圈发问卷几乎不会帮忙填的人。
但是,之后一段时间,读书又读到森田疗法,又加上心理咨询。我渐渐意识到,如果仅仅只是在意别人看法,并不足以让我这么痛苦。真正让我绝望的是,我严重、强烈地排斥、厌恶那部分自己——我为我的博取关注的行为感到可耻,为我的虚荣、虚伪感到恶心。我将其视为污垢、恶性肿瘤、撒旦,只恨不能将其除之而后快。我就那么僵持、矛盾着过了数年,却从没意识到,这个我讨厌的特性我身上的一部分,那也是我自己,而我从没有好好地拥抱过他。
接纳,是改变的第一步。而如果能将其化为己用,那简直就是最好不过的事了。我想这就是李老师您的建议的真正含义吧。
不过,要我一下子做到那步,并且改变与周围人的互动方式,实在是不容易。不过没关系,至少现在我能够开始坦诚地地拥抱真实的自己了。
在意别人看法?那就在意呗,在意又不会让我掉块肉。谁还不希望自己朋友圈多几个赞呢?虽然我还是渴望有一天成为无条件自尊型的人,但摆在面前的第一步就是接纳这个特性。看似矛盾,却是必经之路。

最后,郑重感谢李老师您的建议!

 

新干预1:
快乐的能力
问:
老师我是不是有妄想症?
我是一名大四学生,大概从高二开始,我就很爱幻想。当时非常严重,课上以及自习都忍不住幻想,注意力无法集中。
幻想内容主要是自己很厉害的样子,也和生活有联系:看了选秀节目就会幻想自己参加变成第一出道,看了《少年的你》就会幻想自己是女主,和易烊千玺在一起;幻想自己成绩很好,获得罗德奖学金等等。
现在症状有所改善,不会完全控制不住,但是幻想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每天幻想的时间不低于一个小时。幻想的时间主要是在听歌的时候。同时自己每天的注意力水平并不高,非常希望有所改善。
非常感谢老师愿意在百忙之中看我的邮件。我这是妄想症吗?我该怎么办呢?

 

答:
幻想和妄想有区别的。妄想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妄想,误把想象当现实,幻想的人不会。
幻想是一台虚拟的快乐制造机,你有随时随地让自己获得快乐的能力,这很了不起。快乐是好事,但你可能觉得不值,因为投入时间太多,制造的都是虚幻的快感。 所以我建议你重新规划一下时间,大块的时间用于学习工作,边角余料投入到幻想。
如果是我,我会放到每天入睡前一小时。先评估一下白天的生活,如果心情不错,那就直接睡觉也无妨。如果太辛苦,需要一些自我奖励,那就启动你幻想的能力,给自己制造一些快乐。

这样重新规划,不知道会不会让你活得更好一点。坚持一个星期,告诉我有什么变化。

 

新干预2:

 

不打扰的倾诉
问:
我的问题是关于自我关照的。
我发现我不能接受我自己和周围的现实。我必须和某个朋友说出来,让他来接纳我的情绪,我才能平复。但我非常不甘心,也不想非常依赖他,因为他也很忙。所以很想知道怎么发展自我安慰的能力。
下面是更详细的描述:
我发现自己有很多不敢直视的面目。充满自责,充满不敢面对的现实,想要逃避的问题,淹没自己的情绪,不知道怎么自我关照,自我消化。
以至于自责到无限拖延,攻击别人。遇事就上床躺着,可以连躺几个月。情绪淹没到经常觉得自己要不行了,不想活了,天塌了。愤怒冲动到脑中突然闪过自己还没去面对的任务,或者是原来让自己感到羞怯的一些场景,突然止不住地大喊爸爸,开始狂拍桌子。情绪冲动到,虽然难以说出原因和感受,但是不停地没完没了地呼唤爸爸,想要和人倾诉(我爸爸显然没有这个能力能让我倾诉,他只会表面敷衍,当做我的情绪不存在和息事宁人)。
但我有个朋友可以做到。不仅让我的情绪被我们聊天的语境接纳,而且让我充分接受自己和外界现实,让我觉得什么都不是事儿,都可以用自己的办法过去,就算没什么办法事儿也会继续,不随我意志转移。而我也值得被肯定,不管做成什么样子,只要弄清楚问题下次注意就好了。
这形成了我对他的高度依赖。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想对他说。他不回复我就炸。但他很忙。
我该怎么自我充当这个角色呢?有办法和思路么?
(为什么我会接纳不了自己呢?因为我没有什么内心的空间给自己来识别和承认自己的感受,更不要说自我安慰了。我会告诉我,会因为这个失败而永远感到耻辱,不被别人接受,父母会因此永远抛弃你。等等。但这个朋友会说这很正常,经常有人会有这种想法,没什么的。并且永远愿意远远地看着我,关心我。就一下自己让我很能接纳自己,让我觉得自己很值得,有退路,可以放手一搏没什么可怕的。但每一次和他交流都只能好那么一天左右。时间过去又会清零,我讨厌依赖他的感觉,我好像相对于我的朋友非常虚弱无力,他必须出现回复我,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陪伴我,不然我无法自我生存。我会很容易对他愧疚,患得患失。)
我愿意接受您的所有建议,并且给多少反馈都行。我太渴望帮助了(是真的)。

 

答:
既然你接受我的所有建议,我就直说了。
你的提问有一个清晰的结构,你先做了一个简短的摘要,然后写了一大段「更详细的描述」。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刚好可以解决你现在的矛盾——既想节省朋友的时间,又有太多倾诉的渴望。

 

下面是更详细的描述:

 

以后你在遇到情绪问题想倾诉时,你可以通过手机录音,或是在电脑上打一篇长文。这是你和自己的对话,想说几小时都可以,几千字几万字都可以。完成之后,多做一步,为它总结一段140字之内的摘要。把摘要发给你的朋友。至于录音文件或者文稿,你可以作为附件一并发送过去,但他不一定要看。如果时间紧张,他只看摘要就够了。
坚持这样做一周,看看有什么结果,反馈给我。事实上,反馈的时候我希望你也提炼一段140字内的摘要,详细的描述可以作为附件发给我。

 

关于提问,请先参考:《我不同意你的问题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