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概是复学了,收到好多关于拖延的提问。

拖延是这样一种问题:越是花时间探索,拖延就越严重(探索本身也是拖延的一种方式),这是因为问题定义得不对,就很难找到对的答案。

拖延不是问题,只是应对问题的办法。应对的问题是什么呢?叫做:这件事你不想做

不是在玩文字游戏。「不想做」是结果,拖延只是手段。结果不变的前提下,只在手段上下工夫,不会有本质差别。假如一个结果本来就不是我要的,那我用计划表、意志力,或者别的什么工具,逼自己把它拿到手,倒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何必如此呢?拿到手也是累赘,反正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如果把问题变成:「不想做的事情,除了拖还可以怎么办?」离答案就近了一步。

最干脆的答案,不想做就不做啊。

但这样一说,很自然的反驳是:哪有那么便宜的事,你能下那么大的决心吗?「学生不想写作业,就真的可以不写?」或者说,只要不想就可以放弃的事,也不至于拖延了。拖延之所以折磨人,不就是因为有些事又不想要,又放不掉吗?

这样一说,对问题的定义就要做一点调整了。看来,有些事情不是纯粹的不想做,而是不确定还要不要做。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学生被布置了枯燥的作业,职场萌新领到了琐碎的任务,主观感受上不太有兴趣,责任上好像又应该做,或者,做完多少会换到一点有吸引力的东西(文凭啊,领导的重视啊)。要不要这些东西呢?不是必须要,又有点想要。这就是现代人的终极问题,意义感。

拖延,是为了应付这种问题而产生的。

你想要什么?你怎么活才有意义?

既然是终极问题,就没有人能给你答案。这是你一个人在自由时代下必须做出的取舍,严重一点说,可能要用大半辈子去找。找到答案,就不用拖延了。如果你在做享受的工作,你就不会拖延;如果你正在存钱实现梦想,你不会拖延;如果你只想每天泡杯茶坐下来发呆,当然也不会拖延。

但如果你又想坐下来发呆,又觉得应该多赚点钱,或者,一边写着作业,一边又怀疑学这些东西对未来真的有意义吗,你就难免会拖延。

有时候,这些问题不但没有答案,我们也不太愿意想。越想越烦,大的不说了,就说临时安排给你一个任务,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呢?不知道。烦是肯定的,但是能怎么样?辞职吗,跟领导讨价还价吗?——也不是说不行,但这是太重大的决定,涉及到对自我对人生的整体规划。相比之下,把事情先应承下来,拖一拖再说,不失为安全之举。

你看,拖延这套策略的本质,其实就是「假装想好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又做得不情不愿,不干不脆。没有目标,但就是不去想(反正想也没有用)。只追求速度,目标无所谓——速度也要有个方向吧?那就往大多数人看好的方向走。

 

你看,这不是自讨苦吃吗?走一步停两步,自己定的目标,自己做不到。当然了,因为本来就不想要,为走而走,只为不面对自己的迷茫。

可是还有别的办法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一个人还有没有更好的应对策略?

其实是有的。

回答人生意义的问题,更好的办法是「试一试」。把事情做起来,但是心态摆正,只当是一场实验,不代表这就是目标本身。重在体验。

体验之后,对自己会增加一点了解,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再调整,实在不喜欢再放弃。

我回答读者的提问,最核心的思路就是这个。「不确定想做什么,就先做一下试试」,事情倒不一定值得做,但还是做一做。你做了,就会比没做的时候多一点了解。你探索的问题很大,眼下能做的只有这一点。那就做起来,为了了解自己。

抱着了解自己的心态,迈一小步,这一步就不会那么难。因为你知道随时都可以收回去。

围绕「我到底要什么」的问题,多用「试一试」的心态,你会有另一套解决问题的策略:

  • 能做就做。
  • 重要的是让事情做起来,每天可以只做一点点,一小时就可以。不要为难自己。
  • 像观察者一样,看着这件事一点点地完成,会变成什么样子,好或者坏不重要。
  • 复盘,看自己在过程中收获了什么。
  • 不太为难的话,再多做一点。
  • 做不下来,就放弃。
  • 不必自我评判,不必追求速度,像实验员一样客观,假如完成状况不如所愿,不必觉得「我不该这样」,我就是这样,不必勉强。
  • 承认这件事本身不是目的,目的还没找到,正因为没找到,所以一边做一边找。

 

这种策略的核心是自我接纳。随时不爽,随时放弃;随时放弃,也可以随时再多试几次。

你总会慢慢接近自己想做的事。

承认自己没有方向,比催着自己加速简单多了。

先让一些事发生起来,再试。这就是我的建议。下午的天气很好,我打算停在这里,出门逛逛。如果没说清楚,是因为我想花的时间就这么多。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