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五月写的文章比之前少。
因为在筹备一门心理咨询师的课程,我猜我自己多少也受到了「节制」的影响。不但文章写得少,每篇文章的观点也更精简了。心理学怪谈丨不可理喻的说服》讲的是如何在尊重对方立场的前提下说服对方改变行为,为你好,还是为我好?》讲的是如何从自身出发提需求,这一步不是目的》教你用一种实验性的心态应对拖延。几篇的字数都不超过2000字。而且中心思想几乎都可以提炼成一两句话,这在以前的文章中是很少见的。
我的确花了不少时间琢磨一段对话,一个观点,或者一次干预对人的改变。这个月访谈了几个咨询师,和几位接受咨询的来访者。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错位:咨询师倾向于多给,而来访者倾向于尽量少接收——他们每天要接收的信息太多了,实在不缺一个人想在一小时里继续猛塞真知灼见。
我还发现,虽然咨询师经常吐槽来访者「期待咨询带来奇迹」,不过更期待奇迹的是咨询师。他们总会回忆,咨询中某个巧妙的干预带来了来访者的改变,尽管那些得意之笔来访者都不记得了。很多来访者都想不起咨询中转折性的时刻(如果我在这段时间变好了,都是因为自己的努力)。
对有志于助人的人来说,这是个好消息——你不需要做所有事,哪怕什么都不做,都有改变发生。如果期待有奇迹,奇迹就在日常生活中。
奇迹不在咨询师的干预里,当然也不在任何的文章中。这样想就轻松得多。前天写的一篇冷静期不会冷静,离开才会冷静,讨论离婚冷静期的政策。很多文章都批判了这个政策,嘲讽的愤怒的失望的讲道理的都很多。我也觉得这个政策不够合理,但我想,批判有用吗?要有一枝怎样的如椽巨笔,才会因为发出批评就撬动一个政策的变化啊?我没有这个信心。所以我讨论的出发点是:假设这个政策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怎么办?
有读者开玩笑说,应该让人大代表看这篇文章。但我其实想说,不看也行。这篇文章就是以没有奇迹发生为前提,讨论一个平常人的应对。
还有两篇跟热点有关的文章,《“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别人不爱听的话》,都是这个出发点。改变不了别人,写给自己。
五月有一些糟糕的消息。在大洋彼岸,无辜的人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失去性命。每次听说这样的事都会让人难受。国内的疫情控制住了,但也有很多人在为工作和学业感到忧心。当然,好消息一直在发生。无论好坏,我们能控制的并不多。现在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活下去,看看明天会怎样。

这个月继续在网上提供干预,反馈的结果在这里:《他们还没有“不惑”丨反馈实验021》,就这样的我也已经尽力了丨反馈实验022》,执和失是一体的丨反馈实验023》,感谢参与。

感谢每一个看到的人。其中,288人次的读者在这个月给了我赞赏。谢谢你们的鼓励。

五月的最后,发生了一个奇迹:载着宇航员和恐龙的飞船顺利飞向了太空。人类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希望这个世界在六月变得更好一点。

往期总结:

九月,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十月,自由比确定更重要

十一月,晚来天欲雪

十二月,发声的意义

一月,做好眼前这一点

二月,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三月,不确定时期的安顿

四月,对信息的态度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