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在得到做的心理咨询课程,几乎每一讲课后都有人留言,说学了好几年心理咨询,还是不能从业。请问要在哪里学,才能「正式」从业。

我让他们先做几次咨询练练手。
对方说,那也应该等学得差不多了再做吧。现在的问题是学得就不够,直接做还有点早……
我说你先做,做了才知道要学什么。
我的想法就这么简单:你要做咨询,现在就做起来。过程中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怕做不好,就说明是练手。一边做一边学,很快就上手了。
但是他们问,上哪里去找来访者呢?
我说很简单,你发条朋友圈,广而告之,就说自己准备从业心理咨询,想找人练手。不是正式咨询,不收费,也不保证一定能解决问题,主要是为了给我涨经验。感兴趣的人就会联系过来。
他们说,不是不能给朋友做咨询吗?
我……觉得还好,毕竟是练习嘛。但我还是说,那就请门路广的朋友帮你转发,他那里找过来的人跟你隔了一层,双重关系的风险就小一点。
又有人说,那会不会很尴尬,想象一下自己进入这种场合就会笑场,怎么可能做得下去。
我说你先做,做了才知道。
又有人说,可是做完又能就这么一点水平,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呀。
我说……我没再说下去我想,会不会从一开始就说岔了,我并没搞清楚他们想要什么。
他们要的,是一条可重复验证的路。
勉强打个比方的话,他们想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需要首先找到一个靠谱的旅行团。这样在陌生的航线上才不会迷路,一切行动跟着团走,有向导,有规划,什么时候该往哪里走,什么时候停下来歇一歇,都是被反复证明的,可实现的。而我的建议完全是另一回事:你想去吗?那你现在就可以出发了。——是的,他们知道,但他们要等一等。
否则,迈出第一步倒是容易,之后怎么走呢?每一步都有详细说明吗?怎么保证自己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呢?万一走着走着,走到了死胡同怎么办?想要回头的时候,会不会连回头的路都没有了?
这不是心理咨询一个行业的问题。前几天,一个朋友聊起他们家一个亲戚的孩子,挺努力的孩子,大学毕业本来打算留学,因为疫情的原因出不去了。现在就很迷茫,不知道接下来做什么。今年的工作不好找,有几家初创的团队要人,他嫌团队小,不可靠。他看得上的,人家又看不上他。
站在亲戚的角度,当然是劝那个孩子随便找一家先做起来,边做边学,将来才可能一步一个台阶。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孩子反驳的论点,跟前面的逻辑如出一辙:「这谁能说得准?也有混不出来的呢,又没了应届生的身份,岂不是更惨。」
亲戚觉得这孩子在逃避,找借口。我觉得倒也可以换个角度理解他:他只是沿用一套传统策略,习惯于走在一条「被验证」的路上而已,这也对,也有很多人就是这样成功的。——说白了,上大学不就是一条「被验证」的路径吗?每一步该走到哪里,都有明确的路标,只要你跟着一路走下去,结果总不会太差。孩子考虑的留学也好,应届生也好,进大厂也好,都是这条路上的关键节点。
只是现在遇到了一个问题——
黑天鹅来了,可靠的路径不存在了。
既然不存在,面对同样的目标就只剩下两种选择。一种是再等一等,第二种是现在就出发。
第一种选择也没有错,等呗。等待这个世界回到有秩序的一天(有的老师就这么劝那些学心理咨询师的人:再等等,过两年,国家总会出台相应政策的)。一件事曾经存在可重复的路径,只是因为疫情、政策,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打破了,那总是会恢复的。或者也可能变成一条新的路径,还需要一点时间慢慢摸索。在此之前我们只要等待,就什么风险都没有。等下去,总是有可能等到它。
选择第二种,那就是别等了。
文章开篇给出的建议,都建立在「别等了」的前提之上。就要做,铁了心,无论如何都想把这件事做成!什么确定什么不确定都没关系。那就行了,没有什么拦得住你。做就是了。做心理咨询师是这样,其他行业也差不多——也有人这样当上了作家,拍了短视频,或者创业拿到了融资。总之就是先做,一边做一边改,做着做着就成了。要让这些人重新来一遍,他们也未必能复制当初的路。
我要分享的经验,都是服务于这条路径的:
  • 迈出第一步,比什么都重要。

  • 迈出了第一步,才知道第二步在哪里。

  • 到处都是问题,遇到问题就解决。

  • 解决不了,至少知道了问题在哪里。所以不要害怕遇到问题,「遇到问题」这件事本身就会让我们更接近目标。

  • 行动的同时,头脑里会冒出很多个「万一……怎么办?」的声音,这些声音没必要全部回应,多听,听着听着就习惯了。

  • 肯定有风险,只要风险可承受即可。

  • 走到半路最容易打退堂鼓,咬咬牙往前走,不要怀疑。因为你没有别的选择了

  • 每当头脑中出现「这件事做不成」的声音,就换个说法:「怎么才能做成?」

  • 做好准备,这种声音会很多。

  • 确认你「想做」这件事的程度有多强。要知道,在没有可靠路径的情况下,能不能把它做成,主要取决于动机的强烈程度。

  • 如果并没有那么想做,再等等也无妨。

最后,说回做心理咨询师这件事,「等一等」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介绍一些背景信息:
首先要等一个有公信力的认证。人社部从前有一个考试,通过考试,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资格证书,也就是让你有了名分。2017年开始取消了这个考试。这之后群雄逐鹿,大大小小的机构和民间组织都在推出自己的培训和认证体系,但再没有一个体系具有被公认的权威——也许再等两年,就会出现被国家承认的,更完善的体系。
但光有认证还不够,还需要配套的从业技能训练、跟诊、实习、督导……所以要等的不是一套认证标准,还有一套与标准匹配的训练机制。
往前一点追溯,有官方认证的时候,很多人也只能拿到证书,并没有真的解决业问题。2017年以前,一百多万人拿到过这个证书,他们抱怨最多的是:拿到证书以后怎么办?并没有机构聘用我们,还是不知道从哪里入行。——所以有了官方认证的体系之后,还要再等一等,等这个体系跟市场挂钩,建立完善的实习和就业出口。等到那时,做心理咨询师就省心省力了:从报名开始,一条龙对接到学成出师,挂牌执业,会有一条清晰可见的道路。我想,至少还需要再等十年左右吧。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