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人不能改变别人,当你想要改变别人的时候,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

这句话的本意是强调边界,强调不同人立场有别,用意是不错的。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太少,也可能是我最近听说的新闻,绝望的气息太浓了一点,所以我又想强调这句话的反面:实在想改变别人,也是可以要别人改变的。最起码,可以对别人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愿望非但不是什么错,对多数人来说,还应该变成自动的反应。

是的,首先要说这没什么错。

谁都期待这种世界:什么都不用做,每个人做事都围着我转,恰好符合我的利益。——不用说,这是白日梦,但这样想是出于自私的本能,没错的(先不要扣上「巨婴」的帽子),只是现实达不到。达不到的时候,我们本能地想做点什么,试图用各种手段改变别人:比如教育,比如晓以利弊,有时还有强制手段,再为它包装上一层合理性的外衣。或者没有这层外衣,我们就承认自己的自私。

前些天我们带女儿郊游,天热,稍微走几步,小姑娘就打退堂鼓,一屁股坐下来说:我现在只想坐着休息,你们走吧,返回的时候再来接我。

我们当然不同意,非要她跟着走。

我们有什么立场要她跟着走呢?这就是问题所在了。——我们想要她改变,同时还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姿态。生拉硬拽肯定不行,虽然我力气比她大,理论上可以取得胜利,但这只会让双方一路痛苦,陷入斗争的泥潭。终归是要讲道理,让她愿意配合。可是讲什么道理呢?「前面风景很美,你肯定喜欢」,或者「才走这么一点路就累,哪里累了」,她就会说,不,我不喜欢,而且累。

她是对的。她真的不喜欢,真的累。

她的感受我没法说服。她累,她热,她不想走,她对观光什么的兴趣不大,这都是板上钉钉的存在。无论我多么想让她往前走,事实上我都无法证明「相比坐在这里,往前走对她更好」。

在一段关系里,这经常是让人绝望的时刻。

这个人做的事和你的期待不一样,你当然不愿意接受,但不接受,你又没有立场改变她。

很熟悉的挫败和愤怒对不对?

但还有一种办法,很多人都会,我也是这样做的,就是对孩子说:不行,必须跟我们走。

她说:我对风景没兴趣。

我说:可是我有兴趣呀。

她扁扁嘴,不情不愿地站起来。

这句话为什么有效?说来有点无耻,因为我和孩子之间有关系,这层关系在发挥它的影响力。背后的潜台词是:对,我知道你没兴趣,我也不能改变你这一点。但我还是要你跟着我们走,主要为了我们。我们作为父母,不可能把你一个人丢在这里。我们又想看风景,又要尽父母的义务——那你只好受累,跟我们走一趟你没兴趣的地方了。

你可能看出来了,这个逻辑的核心是:

我是自私的,我想图自己方便。

从道理上来说,是不太讲道理,我想图自己方便,你就要改变。凭什么不是反过来,你方便,我来改呢?——纠结于这种问题没什么意义,就像两辆车在狭窄的胡同里碰头了,你退还是我退?凭什么非得是我?凭什么不是你?这么争下去不会有结果。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就是会迅速做出反应。都可以,但总要有一个人退。你退,那就是你吧。

假如对方实在不退,比如孩子坚持不走了,也有我认可的理由(比如身体不适),那就是我退,带她回家。哪怕再有我想看的风景也只能放弃。这也很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她改变我。

类似的碰撞,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父母想要孩子改一改,更专注学业,孩子希望父母放弃望子成龙的心愿,老板想激励员工更投入工作,员工又想着老板给自己加薪……谁的要求比谁更有合理性吗?并没有,谁都是为了自己。

这时候,不如大大方方承认:我们就是自私,希望你让我一回,主要是为了我自己的利益。

在主张无私的人看来,这种想法算不上道德。但我觉得还好,因为把自私表达出来,总比把它藏在心里,假装自己全然接纳对方,更诚实。

想要什么就说,哪怕强人所难的要求,先提,不行再想办法。这样至少清爽,自己不委屈。不会因为误会或者别的什么,在关系中埋下隐患。

最重要的是,我 们认账 。

我知道这本来不是你想做的事,但我要你为我改变。你变了,是我欠你的。以后也许再找别的方式补报。——补报什么的说得有点远了。最起码,对于改变你的这件事我可以明明白白地承认:责任在我。你是你,只是满足了我的自私而已。

心理咨询是一门研究改变的学问。我们研究的是自发改变,咨询师几乎是中立的(也可以说,是「无私」的),改不改变,往哪里变,咨询师不用拿主意,全凭来访者自己说了算。这个姿态很端正,但生活中并不只有这一种姿态才是对的。

有的父母替孩子约咨询,说孩子不喜欢学习,能不能通过咨询改善一下学习动力。我说等孩子自己想改变了,他可以主动来约我,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才能帮他。换句话说,他爱不爱学习我无所谓,作为咨询师的我,只管尊重他个人的意愿。

我无所谓,但父母很难无所谓。

父母说的是,孩子不写作业老想打游戏,他们着急,忍不住担心孩子的前途。作为父母这样想太正常了。我说你们可以让孩子改变。作为父母你们可以提要求,设定规则,每天必须完成多少任务。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你们」想要他做的事。

但父母往往不甘心于此:「光完成任务怎么够?我们也不想让他为我们而学习,我们希望他自觉学习,热爱学习。」啊,自觉,这么想 就麻烦了,想一股脑儿,由内而外改造这个孩子。以前我觉得,这是家长太贪心,想要的太多。现在我想,不甘心的背后也许是没法承担。毕竟,谁愿意接受别人完完全全,什么也不为,只是为「我」改变呢?

自觉学习多好。那样,孩子做这件事就只是遵从他的本来愿望,而不必让我背负一份人情。

可以理解这些父母,他们害怕真的施加太多影响,总归是害怕面对这样的事实——对方就是不想做,而把这件事作为关系中的一个礼物,一次施与。这是一份沉重的好意,太重了,承担不起。

但想在关系中改变别人,就必须承担。

你要别人改变,不是真的为别人打算,只是为了你。承认这一点让你看上去像一个坏人。对方可能会和你计较,会不舒服,会怨恨你,将来有一天还会要你付出代价……这些后果都不能完全避免。但如果不承认这一点,事情只会变得更糟。

自私一回,就要有承担自私的勇气。

这样说,可能对一些人不公平吧。有些关系里我们是真的无私,不求回报,不计得失,完全听凭对方的意愿。他想做什么我们都无条件积极支持。父母之爱,夫妻之爱,朋友之谊,到处都有这些闪光的例子。但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不能作为人人推行的标准。可以无私当然最好,做不到也没关系。自私的人也可以施加自私的影响。就怕在自私的同时,又想要显得无私,那就会一边为自己打算,一边又告诉对方: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