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原文:《但还可以寄希望于别人丨反馈实验030

问:

困扰是,无法心平静气地做家务(指整理,拖地,洗衣等等)。

队友,巨不爱整理,巨不讲究,巨懒。唯一爱好就是愿意做美食和打游戏。

去年尝试请家政,解决百分之七十的烦恼。因为有些细活还是得自己来。而今年疫情暂停了家政,我又恢复一做家务就心烦的状态。不记得在哪本书里看过说是一种心理的模式,心理学认为(不知道是否对)我在延续母亲的方式,从小看到母亲做家务的画面都是不美好的,都是咒骂的。于是习得这种方式。然后长大后做家务时就不知觉地切换成母亲模式。

 

对一般人来说,整理是为了维持日常生活所必须付出的劳动(你小时候看到的母亲做家务,大概是这样),它们是被迫的劳务,容易让人烦恼

我们试着把它们区别对待。

完成之后,接下来你想把活做细,做精致,甚至有的地方要重来,这都与队友无关。是你的个人追求,你愿意投入多少精力,你自己定。

 

(截止推送前,未收到任何反馈)

往期干预2

谁来阻止我

李老师,关注你很久了,看了你的很多案例,剖析的视角对我来说都大有启发,让我有了从别的角度思考一件事情,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

(是的,我用戒断这个词)

我总是不知不觉的,陷入暴饮暴食再催吐的怪圈中。

于是,我就会在原本就吃多了的基础上,再吃很多别的东西,把胃撑得涨涨的,随后再去催吐。

为了跳出这个怪圈,我尝试用很多外在的环境来改变这个陋习,比如谈恋爱。在这之间,我也尝试过自己跳出自己思维的局限性,以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事情发生时候的我,正在想什么。

比如在刚开始正常进食的时候,可以选择不吃那么多。又比如在不小心超标进食之后,可以接受自己的进食量,接受自己会变胖……

我很痛苦,但却好像什么都改变不了。

答:

请TA替你决定,这顿饭吃多少合适。

你吐或者没吐,第二天都告诉TA。

一般来说,TA作为旁观者,会更容易找到你的进食量和催吐之间的联系。开始可能要碰运气,很快就会找到规律。请你找到这样的人,试一周,看TA会不会比你更快找到减少催吐的办法。

反馈:

 

焦虑虽痛苦但有用

焦虑的舒适圈,或者说是「舒适圈的焦虑」。

世道艰难,你却如此轻易地拥有现在的生活,玩游戏,画画,还有人可以爱,这是让人感到不安的。也许焦虑的用处在于不断地「折磨」你,让你不时感受痛苦,是一种内在的补偿机制。

试试看用这种心态生活一周:舒适的时候享受现状,焦虑的时候做一点自我折磨的尝试,看看这样做会不会让你感觉更好。期待你的反馈。

新干预2

问:

从上个月开始,我迷恋上了抽盲盒。

那种在不确定中寻求刺激和快乐的感觉让我着迷。于是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买盲盒,像一个赌徒一样:如果抽到了自己想要的,就会臣服于那种快乐,继续购买;如果抽到了不想要的,就会想要再试一次,说不定下一次结果会更好。

我短短一个月里在盲盒上花费了上千元,而我是一个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我对父母感到愧疚的同时,又无法控制向他们要钱购买盲盒的欲望。

他们对我的要求基本上有求必应,所以并没有严格地制止或限制我。我试着把钱交给妈妈,让她帮我保管,但她总会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最后把钱交给我。一次她告诉我,她看到我挑选盲盒时孜孜以求的样子,感到害怕。

我不知该如何是好。我知道我应该停下,或给自己设定一个界限,比如一个月买一个盲盒。但我无法割舍拆开盲盒,看到想要的玩偶那一刻的快感。

这似乎是一个无比容易解决的问题,我却被困在原地,找不到出口。希望李老师给一些建议。

 

先说建议

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

父母给多少钱合适,可以量力而行。

尝试一个星期,告诉我效果如何。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