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马云老师在云谷学校的开学演讲刷屏了。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批评了家长的焦虑。
马老师的意思是,家长的焦虑心态不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他提出家长要「虑而不焦」。
 
我不知道多少人看完这篇演讲心态真的变得平和了,有多少人反而被唤起更多的焦虑。毕竟有这么诱人理念的好学校,也不是说上就上得了。
 
好几个朋友转发给我,问我怎么看。我很赞同马老师在教育方面的很多理念,比如他心目中更好的教育是多元的,支持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正因为赞同,所以我要补充一句:既然鼓励多元,焦虑也是一个选项,不能轻易把「焦虑」定义为问题。
 
其实心理学和育儿界一直都有类似的声音:呼唤父母放松一些,不用太焦虑。作为倡议来说是好的,但不好拿来作为硬性要求。——否则就变味了。好像在说:「焦虑是坏的,是你和你们全家的敌人,放不下焦虑的父母都有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就人为地制造了一种新的焦虑:对焦虑的焦虑。
 
焦虑是再自然不过的。
 
或者这么说:处在让自己焦虑的环境里,人都是会焦虑的,焦虑作为一种情绪没有错。
 
如果有问题,问题在焦虑的后果。
 
马云老师担心的是,某一些情况下,焦虑可能带来反效果:明明想让事情变好,结果反而把事情做糟了。比如孩子的天赋是打篮球,我却(出于焦虑)给他报奥数,他学不好,我还(出于焦虑)逼着他硬学。这就是病急乱投医,越医越乱。
 
有时候是会有这种情况。但如果想帮助这些家长,与其指责他们焦虑,倒不如直接问他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可以把焦虑用到别的方面?」
 
焦虑是可以保留的,只是需要调整一下用力的方向。一直朝一个方向走,路越走越窄,焦虑越来越重,这种情况就停下来反思一下,是否方向选得不对?说不定换个方向,就不会那么费力了。
 
这样一说,问题就变得轻巧了。它就成了灵活度的问题,策略选择的问题,就容易解决。
 
多讲一点这种话,有助于大家平和。
 
对比一下。把话说成:「你们太焦虑了不好,不要焦虑!」它就是个性的问题,「本质」的问题。要家长做出本质性的改变,不光情感上难以接受,也无从下手。就算愿意配合,真的就能改么?难道不是越承认自己有问题,焦虑反而越重么?
 
有的家长辅导孩子学习一个简单的知识点,自己气得大叫大嚷,孩子越发瑟瑟发抖,脑子转不过弯。遇到这种情况,把关注点放在让家长「不要焦虑」,家长既做不到,恐怕也不想做。
 
更直接的思路,是把焦虑拆解成动作,再看动作要怎么调整。这个家长焦虑吗?焦虑。但焦虑的危害在哪里呢,不在于情绪本身,而在于他选择了一种适得其反的教法(叫嚷),起到了反效果。那我们就不用对焦虑开炮,而是鼓励他探索一种更对症下药的教学方法。是降低音量,还是转换思路好?或者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哪一种——用马老师的话来说——会更符合这个孩子的天性?
 
这样想,问题就简单多了。
教给家长:「小声讲话,慢点说,孩子吸收知识会更快」,几乎没有人会拒绝这个干预。既然如此,我们就不用上升到「不要焦虑」的高度。
 
何况,把矛头指向焦虑往往是地图炮,所有焦虑的人都不对。但我们知道焦虑可能是有好处的。有很多是有益的焦虑,让人更专注,更努力,行动力更强,绩效更高,对未来打算更周全,隐患更少……这是焦虑在演化中被保留至今的原因。
 
可能有的孩子焦虑一点,会学得更好,或者有的家长焦虑一点,能争取到孩子的更多配合。
 
如果把他们一棍子打死,所有的焦虑都是有问题的,就让这些从焦虑中受益的人无所适从。
 
当然,说这些话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这篇文章所谈的只是在表达方式上的一种优化。而表达方式的背后,隐藏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框架:我们把什么标记为敌人?又把什么当成了任务?
 
昨天跟学生讨论案例,正好也谈到这样的例子。有厌学的孩子,家长寻求心理咨询,很焦虑,而咨询师把目标设定为,帮家长减轻焦虑。——我说那对方可能就不愿意找你咨询了,因为你把人家当成了对手。他花钱不是为了听你一番「不要焦虑」的大道理。他只想知道如何帮助孩子上学。所以你的目标就应该设定为:跟他探讨要怎么做,更有助于(至少是不打断)孩子的学习兴趣增长。
 
你的任务是要帮他,不是为了教训他。
 
而「不要焦虑」这种说法,就介于帮助和教训之间。我们这个社会对人的教训已经太多了,随处可见。我更愿意让这种说法变得稍有助益一些:
 
第一,焦虑就焦虑着,不怕。
 
第二,看结果。
 
结果好一切都好,继续走你现在的路;结果不好,就换一条路。马老师说得很对,这个时代存在很多种教育选择。你慢慢找,总有适合你的。寻找的过程可能还会增加一些焦虑,这也正常。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