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些好的科普:
 
「抑郁症」是一个诊断标签。标签的意思就是名字。每个人都有痛苦的经验,一部分可以用精神病理原因解释的痛苦,医生起了个名字叫「抑郁症」。而不能反过来,有人被叫做「抑郁症」的名字,就认为他一定是痛苦或危险的。
 
通常说的抑郁症,是在描述一段症状集中发作的时期,学名叫「抑郁发作期」。某种意义上,描述「某人这段时间在抑郁发作期」,比描述「某人是抑郁症」更有意义,也更准确。
 
有一些成熟的医学和心理学治疗方案,帮助病人度过抑郁发作期,它们有效,安全,简单,副作用可控。所以,一旦你怀疑或确定自己得了抑郁症,请首先试试循证疗法的帮助。
 
在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中,「自杀倾向」只是症状之一。不意味着被诊断的人都想自杀(也就不意味着这些人需要被严密管控)。自杀的危机防控是一项专门工作。抑郁的人不一定自杀,自杀也不一定就因为抑郁。两件事可以分开来讲:自杀倾向需要接受危机干预,抑郁需要治疗。
 
无论有没有被诊断为「抑郁症」,人和人都可以正常交流,沟通情感和思想,就像有没有被诊断为糖尿病,人和人都可以正常交流一样。
 
抑郁发作期之外,多数患者有能力完成正常的工作学习。——这句话还可以说成:没有特殊原因,不需要假定抑郁的人没有工作能力。
 
被诊断为抑郁的人也有开心的时刻(同时他们也有痛苦,谁没有呢?),他们如果有笑容,很有可能是出自真心,而不是刻意掩饰。
 
好科普的原则,是促进「抑郁症」这个诊断的积极影响——也就是让需要的人得到治疗。
 
在医学领域之外,诊断给人带来的差异越少越好。好科普应该致力于消弭诊断的影响(相关理由,请阅读:《让抑郁症变得不那么重要》)。
 
不要让「抑郁症」这个名字太重要。它不是,也不应该成为把一些人和另一些人区隔开的一堵墙。不要把患者从「普通人」的行列中划分出去,看成某种极端的,需要被优待(或特殊保护)的人群。——哪怕这样是出自好心,哪怕是为了施加更多的温暖和尊重,但仍然会造成事实上的歧视。
 
坏的科普恰恰相反。它们或许呈现了某方面的事实,呈现的方式旨在强调抑郁症的特异性,让这个人群显得更离奇,脆弱,不能以常理度之。这会让所有人(病人,非病人,疑似病人)都更痛苦。
 
一些反面教材的科普如下:
 
当心抑郁症!你不知道这种病有多严重。
 
一旦生病,可能伴随终生。
 
这种病很复杂,目前为止没有最好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副作用大,心理治疗成本又高。
 
病人有自杀倾向 / 人类的第二大杀手。
 
这种病让人处于极度的身心痛苦中,病人什么都做不了,不要用正常人的标准苛求他们。
 
不可以对抑郁症病人说的N句话。
 
即使有的病人看上去很开心,不要轻信,他们只是一种叫做「微笑型抑郁」的亚型。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