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往期干预
 
独立的迷思
 
问:
 
我有一些关于“独立”的迷思。
 
受到母亲的影响,一直被教导要做个“独立”的人,要“自食其力”,但实际上每次听母亲提这些词都觉得十分反感甚至有屈辱感,也许是因为我已经快三十了,却依然没有财政独立。做着艺术类的工作,收入不稳定,常要家里接济(当然我也很感激能得到接济)。
 
耳濡目染之下,我学到的她的“独立”,也许表现在:从小到大读书上大学都很“省心”不用任何监督,现已离家在国外学习生活数年,遇到问题常能通过网络和自学自主解决,在工作中希望当有决定权的人,常在关系中扮演那个照顾他人提供帮助的角色而不用“麻烦”他人。
 
现在在与男友同居,关系走到了第六年,我也在这段关系中继续探索着依赖与独立的关系。昨天的一次争吵,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契机:我意识到,男友似乎一直没有觉察到我也有关于金钱的焦虑,在我自己选择的职业道路上也有我的迷茫烦恼。
 
跟他说出了这些感受以后,感觉关系更亲密了一点,觉得焦虑被分担了一些。然后,我忽然想让他帮我分担更多的东西:想让他来“监督”我的财政支出,想让他当人肉reminder提醒我把一些拖延的事项做完(如把一些衣物在eBay挂上架,半年后到期的护照要更新,这些都有些重要但感觉不那么紧急的事情)。
 
他答应了一部分,愿意开始“监督”我(让我想起李老师之前写过的:提升行动力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它放到一段关系里)。这让我有了一种复杂的心情:我难道连这些小事都无法独立完成吗?难道我非要为了他人,才能做一件事吗?
 
想知道怎样才能减轻这种感受(或者与它和谐共处)。
 
答:
 
你母亲教导你「自食其力」,但你还是按自己的想法,坚持从事一份经济上(暂时)不能自食其力的职业。这代表了你更高层级的「独立」。
 
独立不代表你不能听从别人的要求。恰恰相反,别人怎么要求是别人的事,你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遵从一部分,拒绝另一部分。「他说什么我都不听」本质上和「他说什么我都照办」一样,是把别人的意见放在了中心,是不独立的。
 
所以,你让男友监督你,但仍然可以不遵从他的监督。——很多人都会这么做:发朋友圈请人监督自己,一边又忍不住破戒(想自制和不想自制,都是独立意志的体现)。你如果想增加「独立」的感受,也不妨试试这样的方法:
 
请男友监督你,同时你每天都要拒绝他的一两次监督。你甚至可以提前告诉他:你每天都要做适量的拒绝,并不是针对他,以免他感到受伤。
 
当然了,对我的这个建议,你也可以听一部分,拒绝一部分。不管怎样,期待你在一周后给我反馈,让我知道你最终选择了用什么方法。
 
反馈:
 
真的没想到那么快就会被李老师翻牌!
 
这种被看到的感觉,让我很感动,同时又有点慌。因为看到投稿登出时,我正处于一个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的时候,工作动力十足,让我觉得不需要任何人催或者监督我。最近这周还甚至都没怎么花钱,完全没超支。男友平时最爱说我不打扫房间,但就在一个小时前,我忽然动力大发把房间打扫了一遍,所以今天估计他也不会再提这事。
 
于是我忽然傻眼了,现在我有什么事是真的需要男友帮忙监督的呢?
 
另一个忧虑是,我觉得他也是一个“意志力薄弱”的人,他会有这样的毅力来坚持监督我吗?
 
我有点怀疑。
 
不管怎样,这个反馈实验的机会我觉得有必要利用起来。于是我决定,让他监督我,把闲置杂物卖掉,希望能早日给家里清理出空间。也跟他说了关于监督的“规则”,即他催促我十次,我大概会拒绝一两次。他说好吧。
 
第一天。今天本来计划了一些工作,却鬼使神差搜起了家装,想把家里的摆设改变一下。当晚开始动手清理和移动家具。这个任务做得兴致勃勃,并没有把杂物上架……而男友也只是问了一句并没有真的催问。
 
第二天。继续昨天的大工程,我十分满意,而且看似庞大的改造只花了我一天半。然而……那些杂物还是没上架。男友今天都在外面,没空催我。但他很满意这番declutter的效果,我觉得他初始的目的也达到了。平时他老爱唠叨我东西乱放,这两天一句没说。
 
第三天,今天跟男友小吵了一架,也没怎么说上话。晚上问男友,你还记得你要监督我什么吗?他说,我其实不太记得了。
 
于是开始思考这个paradox:
 
你想被人监督,别人不一定有空监督你。
 
想得到别人的监督,我得监督别人记得来监督我。
 
第四天,这么下去感觉无法完成这个反馈实验了,慌。其实写下这些记录给李老师的读者看,也是一种接受“监督”,来自大众的期待?
 
还想到了那个小时候十分“自觉”的自己,父母不需要过问我的学习,因为我基本没有什么“问题”给他们过问。
 
为了让男友配合实验,我觉得需要改变策略。他对于监督我“不上心”,大概是涉及的任务没有与他直接相关的好处,以及任务不够明确。
 
于是,我给了我的监督者新的任务:监督我办理某张打折卡,这卡办好以后我们俩都能有折扣,但只有我能去办,要在周六前办。之前他跟我提了几次这件事,猜测他应该还是有点在意的。
 
第五天。没什么可记的……感觉男友对这个任务完全不上心……你不care,我也不care了……
 
第六天第七天。在deadline前狂赶本想这周之初做完的工作。其实这才是这周比较重要且紧急的任务;而deadline本身就是一个监督者一样的存在,不需要委托给其他人,我自己就清楚记得deadline是哪一天。即使有人催我,我大概还是会拖到这一天才做。就算没人催,我还是会在deadline到来前自觉地(灰溜溜地)完成。如果把deadline拟人化,我大概已经拒绝了这个deadline君二三十次,又在最后达成了和解。
 
在焦躁赶稿的这两天里,我多次尝试把男友搅进浑水里,譬如要求他监督我别用手机、监督我早点起床等等(收效甚微)。这种“要求被要求”的模式,让我联想到了BDSM里的模式(无意开车)。看似有掌控权的D其实依赖于S的consent,看似痛苦的关系但其实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打情骂俏。
 
我还想到,如果我邀请母亲来扮演这个监督者的角色(一件我本来会避之不及的事情),实验会发展成怎样?我猜测她会监督得更为“上心”,但会不会也不到七天就开始厌倦?
 
如果是这样的话大概会很有趣……
 
我也挺好奇这个干预的发展走向是否在李老师预料之中,还是说被我完全带去了另一个方向?
 
新干预
 
一出戏
 
问:
 
我是今年应届毕业生,正在准备秋招。在离家很近的地方租房。
 
我很抵触这样的想法:“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应该为了一个阶段性目标去奋斗,比如求职,这才是正事,别的都是闲工夫,浪费时间”。我认为生活目标主次安排清晰是应该的,但也不能把个人价值的衡量全压在这个目标能否实现上,这种想法让我感到窒息,仿佛又回到了高三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的做题生涯。
 
另一方面,即使认知上在抗拒这样的想法,我实际生活的精神状态却一直充满负罪感。比如睡多了,吃饭时间久了,都会让我很焦虑,更别提看个电影玩个游戏这样的娱乐,我对自己在浪费时间这一点深信不疑。只有晚上的睡眠时间对我来说像是恩典,占用自己睡眠来放松娱乐没有罪恶感,所以我常常熬夜看小说刷新闻追剧写这篇树洞,甚至熬夜装扮自己的卧室——这些活动在太阳升起来之后是不被自己允许存在的。
 
今天晚上问母亲“之前买的墙布小样放在哪里,出租屋太空荡我想拿过去顺手盖一下桌子”,她回答:“把兴趣放在这种事情上干嘛,不好好办正事”。我把这句话视为我除了求职,其他行为都是没价值的。我不愿意这样想,我想努力摆脱除了所谓正事别的都是浪费时间这样的想法,但是亲人这样说,我就感到很难过和无力。
 
我不怀疑父母爱我的心,也不怀疑在他们心里有价值的是我这个人本身,但这句可能只是无意识的否定让我没法平静,委屈难过哭着控诉了很久。
 
想获得的帮助,一是关于如何不紧绷地生活,不仅意识到不需要全部精力分给所谓正事,更能心平气和不自责地好好过日子,享受放松的时刻;二是如何对父母的言语不再那么敏感,因为他们向我表达过,说一句话让我十分难过后他们的自责。
 
我不妄想改变别人的想法,只想自己不要那么委屈,不要反应过于激动,和家人相处平和些。
 
答:
 
你虽然搬出去住了,心还留在父母身边。这也难免,可能你在离家之前,还有一肚子的委屈要跟父母清算。不算清楚,就没法真的放下他们。
 
你可以在接下来一周当中,大大方方这么做,每天都花点心思,吸引你的父母进入这出戏(我猜你有很多种办法启动他们),然后借题发挥。
 
争取把欠下的每滴眼泪都还给他们。
 
不知道每天一小时够不够。我建议你从一小时开始,当做每天和父母入戏的时间预算。假如哪一天你没能成功地吸引他们的火力,你就只能在心里自己扮演他们的角色,自己否定自己(然后反抗回来)。这样自我纠结的时间,也要一个小时。
 
请把它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练习,一周后告诉我有没有帮助。再考虑延长或缩短相应的时间。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