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是一篇对心理咨询理念的探讨,略枯燥。不是专业做心理咨询的同道可以直接忽略。
 
做咨询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不同流派之间,有一个很少被提起的理念分歧,那就是把重心放在解决来访者的问题上,还是实现他们的目标上?
 
两者听起来差不多是一回事。实际上因为侧重点的不同,工作理念和路径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举例来说,一个有抑郁症的来访者前来求助,如果帮他解决问题,就要「治」他的抑郁症,工作思路涉及到对症状的评估,病因学的分析(案例概念化),再对症施「治」。但换成另一种理念,要帮他实现目标的话,就要了解:
 
「你想通过咨询达到什么结果?」
 
他可能会说,想要生活更快乐。那么我们工作的目标就变成——注意这是关键——帮一个(被描述为)抑郁症的来访者增加一些快乐的体验。
 
这跟「治抑郁症」是两码事。
 
我们并不假定一定要替他治好这个病。能治好当然皆大欢喜,治不好也没关系。因为他最终只想获得快乐,而治好病也只是通向快乐的可能路径之一。不管黑猫白猫,治病不治病,只要能帮他达成快乐的结果,我们做的工作就是他需要的。
 
还可以进一步问下去,他认为的快乐是什么样?能不能更具体一点描述?要完全说清楚当然很难,所以不妨简单一点:第一小步要做什么呢?来访者也许说是找一份工作。那么咨询方向就细化为:帮这个(有抑郁症的)来访者找一份工作。
 
这样对比,两种理念的差异就很清楚了:
 
第一种理念,致力于诊疗抑郁症(探索来访者的成长史、家庭史、情感和行为模式、心理创伤体验、生物学指征……)
 
第二种理念,致力于改善来访者的现实功能(探索来访者的资源,策略,激活成功经验,尝试新方法,做出预案……)
 
概括地说,我们可以起个名字,第一种理念叫做问题取向(problem-focused),第二种叫解决取向(solution-focused)或者索解取向,我自己称呼后者更喜欢用「目标」这个词。因为说到「解决」的时候,总让人自动联想到「解决问题」。而这个理念最核心的一点,恰恰就是跳过问题,不谈论问题,而去关注生活中更重要的东西。
 
这并不是一种纸上谈兵的语言游戏,它带来了心理咨询在工作职能和角色上的一个新定位。
 
问题取向的心理学工作者指出并消除各种各样的病态现象。他们努力查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出了什么问题,并给予适当的修理,是一个相对老派的「专业权威」形象。而目标取向的咨询师不关心对方的问题是什么或者叫什么。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去哪里?——我只负责陪你去那个地方。
 
把自己定位成(近乎)纯粹的服务者。
 
作为咨询师,明确意识到「修理者」和「服务者」两种角色的差异很重要,这样才可以更清晰地选择自己的专业道路。我本人的咨询理念是后者,所以我的学生当中会有一些感觉到水土不服,觉得这些知识听不懂,听懂了也用不上。关键可能就在于,他们的学习目标不在这里。他们是想学到一些知识武装自己,增加专业权威性,解决别人的「问题」,而目标取向的理念对此帮助不大。
 
很难,或者也没有必要说服他们。
 
这在本质上就跟「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样,认识到存在不同的方向就够了。没有唯一答案,哪一个都可以。好的修理者也很值钱,就像好的服务者很值钱一样。知道它们各自是什么样,能创造怎样的价值,剩下的就是你自己的选择。
 
最后,整理了一份跟学生的讨论:
 
1,还是不太懂,你讲这个是为了什么?
 
简单地说,是为了帮助一些学习者节省时间,免得在我这里浪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然后发现「上当了,这个老师教的东西根本不是我想要的」。
 
2,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们:「这些知识很重要!哪怕你们不理解,也必须掌握它们」?
 
你说的这个态度,恰好是问题取向的。这样的老师像一个修理工——明确设定了学生应有的标准:你要按照我教的来,否则就有问题。而目标取向的老师对学生没有要求,你想怎么学是你的事,不按我说的来也行,只要这是「你」想要的。
 
3,但这样反而有点不负责,不是吗?
 
作为老师来说是的,相当于不替学生分担责任。好的老师会设定在某些地方替学生做决定,某些地方再把责任还给他。目标取向未必是合适的。
 
4,你为什么会选择目标取向呢?
 
一部分是因为我认同它背后的人生观:它相信人是灵活的。在生活这个领域不存在所谓的权威的或者应该有的标准,人不需要被定义。人们可以带着各种各样(在别人看来是)稀奇古怪的问题,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活成各自想要的样子。
 
另一部分,我也确实体会到,把视线放在想要实现的目标上,可以减少很多无谓的指责,防御,自我的或者关系中的纠结,可以更轻松更直接地展开行动。无论问题是什么,讨论「谁可以做些什么」在多数时候都比讨论「谁有问题」有意义。
 
5,系统治疗是不是目标取向的?
 
不一定。系统治疗是在系统论的思想大旗下,不同流派的统称。有些流派也聚焦于问题,比如MRI短程治疗,包括米兰小组的早期实践,都更关注「问题」是怎么形成和解决的,只不过是用系统的视角分析问题。他们也是问题取向的咨询流派。
 
但是,系统治疗天然更容易受到目标取向的影响。最近几十年,目标取向日益成为了主流。
 
6,目标取向是否不关心医学诊断?
 
当然是关心的,诊断代表了来访者当前的主要问题。但我们关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问题取向关心的是:怎么把这个病给治好?而目标取向关心的是:在他实现目标的路上,这个病正在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拿它怎么办?(是治好它,还是绕开它?或者学会忍受它?甚至反过来利用它……)
 
7,说到这里,心理咨询到底管治病吗?
 
不管,按照我国的《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和治疗是完全分开的。(治病的)心理治疗只能在医院进行。这也是我喜欢目标取向的地方,它完美契合了法律的要求:治病请去医院,而我们作为在社会机构工作的心理咨询师,任务是帮助你更好地(带病)生活,实现你的人生诉求。
 
有的流派的技能就是「诊断、概念化、治疗」,这些流派的从业者如果不在医院工作,就比较尴尬。他们必须面对这个矛盾:既要做类似于「治病」的工作,按照法律又要避免被称为「治疗」。
 
8,问题取向可以把当事人的问题分析到很深入的程度,让人拍案叫绝。但是目标取向能做的好像很少,除了告诉对方「你的问题不重要」……
 
我分享一下上个月我做的一场公开督导。督导中,受督者认为自己缺少心理动力学的知识背景,就无法帮助她的来访者。我的工作方向就是促成她用自己擅长的方法帮助来访者(而不是替她补上「心理动力学的知识」),这就是目标取向。
 
接受我们没有动力学训练这个事实(或者说,受督者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同样可以讨论,她下次面对来访者怎么做?甚至细致到开场的第一句话要怎么说?我做了示范,也请受督者做了角色扮演,对其中的一些细节做了反馈和调整。
 
时间所限只反馈了一轮,其实还可以更深入,但即使这样也花了一个半小时。所以并不是说一句「你的问题不重要」就完了,能做的事还有很多。
 
9,能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料吗?
 
一个相对著名的流派,叫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就是目标取向的典范。在国内也有相当的普及。创始人叫Steve de Shazer,是具有哲学视野的大师,可以读他的书,有一本中文的《超越奇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我推荐过。
 
10,不去解决问题,直接实现目标,真的能做到吗?为什么我觉得这种想法有点心灵鸡汤?
 
你这样想,一定对你是有意义的。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