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例行收拾每个月写的文章。

九月的大部分推文都跟时事有关。随着生活回归常态,快节奏和高压又开始成为焦点。人们从他人的悲剧中看到了自己。关于外卖骑手,关于少年跳楼,关于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关于抑郁。

几个事件我都参与了讨论:在内卷的世界里认一点怂》;少年跳楼让人痛心,然后呢?》,焦虑本身不是问题旧文丨抑郁症的好科普和坏科普。参与讨论的目的,总的来说是希望世界变得好一点,所以我尽力提了一些改善建议。

引起比较大争议的一篇是:《如何看待反转新闻?》,这一段我想单独拿出来说一说。

这篇是在讨论鲍毓明案出现转折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没想到收到一堆质疑,说我鼓吹网暴无辜。这个锅扣得我着实诧异:鲍案怎么就跟网暴扯上关系了?后来知道,前不久还有另一个事件。一个当事人受到网暴后,另一个当事人承认是不实消息,很多网友为前者抱屈。本来跟鲍案没什么可比性,但我在文章里确实主张,遇到危险信息先关注,说不定「关注」就触痛了一些人的伤口。——谨致以歉意,向所有被这句话伤到的人说对不起。也郑重申明我从没有,也绝不可能赞同暴力

对「暴力」的敏感,也让我意识到在公共表达领域弥漫的焦虑。大家越来越小心翼翼,生怕伤到什么,或者被什么所伤。虽然不自在,但也没什么办法。——焦虑时总想找办法,就像在过于嘈杂的房间里,忍不住想提高音量,让别人听我的。且慢张口!每个人都这样,就让情况变得更糟。

更有用的做法是小声讲话,或者不讲话。

那么就从我做起。我在尝试做减法,遇到事情尽量不表态不评判。世界上那么多人,不缺一个站队的。如果非要说点什么,就在我专业范畴内,给一些人提供行动的建议。比如少年跳楼让人痛心,然后呢?》这一篇。事情发生后,批判家长蛮横或者担心孩子脆弱,这样的声音都很多,但谁能保证不会有人受伤呢?所以在我的文章里,我没有态度,只是告诉想改善的人可以怎么做。

一直看我文章的人可能会发现,我越来越强调「行动」了。如果问题拖着不解决》,不解决问题,还能做什么?》,“最痛也就是这么痛了”》,悲观是好事,把它变成行动》,这几篇都属于这一类。因为没有态度,所以阅读量都不高,但我觉得挺好。对于愿意看的读者,多多少少让你们看完之后能做点事。哪怕没什么大用呢,但我们能做的事多一点,焦虑就可以少一点。

有4篇跟读者互动的干预:《自由让人无力承担丨反馈实验034》,《我可以只对自己有用吗丨反馈实验035,《请无视我的意志丨反馈实验036》,《让症状“合法”丨反馈实验037

这个月收到了325人次的读者打赏,很受激励。悲观是好事,把它变成行动暂停实验室付费,“最痛也就是这么痛了”水星保付费。感谢各位读者和两位广告主的盛情。

不知不觉,养成整理文章的习惯满一年了。去年9月30号第一次写,看当时的记录,感叹居然就过了一年,又感叹:居然才只过了一年!

很久都没有放假的感觉了。今天晚上回家,一路上堵着车,从此起彼伏的喇叭声中,嗅到了假期的兴奋。堵在路上的人们一脸不耐烦,又有按捺不住的喜气。假日前的一晚大概是我们最放松的一个晚上了。接下来几天如果又开始焦虑,可以看《一到放假,时间就管不太好》,说不定能帮助你。

祝你中秋团圆,阖家欢乐!

往期总结:

十月,自由比确定更重要

十一月,晚来天欲雪

十二月,发声的意义

一月,做好眼前这一点

二月,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三月,不确定时期的安顿

四月,对信息的态度

五月,平常的生活就是奇迹

六月,时间穿透迷雾

七月很重要

八月,风在摇它的叶子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