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题图:《摔跤吧!爸爸》
 
作为常年帮家庭解决问题的心理学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个小学生家长,最近被问了很多「怎样看待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是否由家长的焦虑导致」这类问题。我的看法如下:
 
1. 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否显著高于以往?家长焦虑是否过度?两者之间的相关有多大?谁影响了谁?……这些命题在学术上是有判断标准的。没有证据之前,我给不了支持或反对的结论。只能先把它们当成一些假设,谈一谈背后的心态。
 
2. 我对这些假设的第一反应是:父母太难做了。真的, 每当听到这种声音,我作为父母的那部分本能地有些紧张。我不认为自己属于「鸡娃」的类型,并没有直接受指责的压力。那这份紧张从哪里来呢?我觉得,是感知到一种对「父母」这个身份的,来自整个社会的戒备心。——仿佛这是一个高难度的,需要超级技巧的职业,普通人的心智水平几乎无法胜任。你要么不管教,要么过度管教,要么管教方式不当,总会在哪里有点问题。无论孩子呈现出什么,首先是找父母的问题。
 
3. 指责太容易了。什么海淀家长、魔都家长,都被说成是莫得感情的,不把孩子压榨到极致不罢休的鸡娃机器。他们见事不明,焦虑无度,严重威胁到孩子的一生幸福。这些指控或许是出于善意的,但指控焦虑并不会减轻焦虑,事实上,「过度焦虑」的人听到这些只会更焦虑,不会放松。
 
4. 这些指控也和我实际看到的现象不符。我并不是替那些鸡娃的父母说话(必须承认,我和他们也常常话不投机),但我接触过的哪怕最苛刻的家长,也都会有一些自觉的努力,想方设法从密密麻麻的日程表中,抠出哪怕5分钟10分钟,为孩子保留一点点的舒适和弹性。成年人是有判断能力的。我不认为真的有家长愚蠢或者偏执到,不知道极致的教育压力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但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我知道,可是我有什么办法?」
 
5. 父母在挣扎。成年人自己也在冷酷的世界中打拼,教育竞争就是眼下最好的出路。做不了更多,他们的极限只是对孩子承担的压力抱有一丝丝的恻隐。我曾经看到一个妈妈陪着女儿坐在辅导教室门外,孩子啃着汉堡,妈妈爱怜地给她梳着头发。时间到了,妈妈轻轻收走了汉堡:「别吃了,去上课。」孩子可怜巴巴的。但我记得她偎依着妈妈梳头的短短一分钟,是柔软的,有爱在流动。
 
6. 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中,我认为家庭的这一部分柔软(哪怕只是杯水车薪),并没有被充分看到,更谈不上被欣赏。人们只能看到全或无。
 
7. 即使是从帮父母改进的角度,我也不主张对他们进行指责。在一段关系中,通过把一方指认为「坏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往往达不到效果。一个典型的被指责后的反应,是在原来的位置上开展防御(「说得轻巧!但你们知道我有多辛苦吗」),而不是尝试新的位置。妻子骂丈夫懒散,丈夫索性躲出门;父母指责孩子贪玩,孩子往往更加厌烦学习。指责加固了被指责的问题。——既然达不到效果,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锲而不舍地使用指责?我猜,这种方法的用处不是让问题得到解决,只是让发出指责的人占据道德优势。孩子出了问题,只要指责家长,所有责任就落到了家长身上。
 
8. 也许比指责更有用一点的是,邀请更多人一起解决更大的问题。很多家长都会说一句话:「道理我都懂,但我没有别的选择」。有志于解决问题的人不妨顺着这句话想:可能有哪些「别的选择」?谁做点什么,能帮助选择变得多一些?
 
9. 更大的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就只能面对现实,面对父母和孩子继续的挣扎。这时候指认谁的问题并没有什么意义。问题不是批判单独的某个人就可以改观的。如果非要做点什么的话,倒不如试着对人们的痛苦少一点指责,多去看到人们挣扎时的不易。每一次挣扎都说明有柔软和相互体恤的部分存在,那是苦海中的一星慰藉。我有个来访者,她孩子有一天晚上抱怨:「写完作业就半夜了,我好久都没玩过了!」她认真地看了一眼表,说:「那你现在玩5分钟吧。」孩子开心地去了,妈妈躲到房间里无声地大哭。——所以不要只看到她和孩子每天十几个小时的任务繁重,也要看到这5分钟的笑和哭。这才是完整的故事。带着这5分钟,父母和孩子就坐在同一条小船上,一起对抗风大浪大和前路茫茫。指责并不会让旅途变得更容易。他们只能寻找自己的方式,为彼此添加一点温暖。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