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几天上课聊到一部老电影,《充气娃娃之恋》,讲一个宅男的成长。今天展开说一说。
 
高司令饰演的男主角是一个小镇青年,生性自闭,独来独往,从不与人交际。父母去世后,唯一能勉强交往的就是哥哥和嫂子。他们都很关心弟弟的状态,想方设法地推动他多出门,多交朋友。
 
有一天弟弟声称他交了一个女朋友,比安卡,哥哥嫂子当然十分激动。见面后就震惊了,原来比安卡是一个充气娃娃,是弟弟从网上订购的。
 
 
即使没有精神医学背景的人,看到这里应该也会想起妄想症之类的术语了。哥哥嫂子的第一反应也是带男主角去看病。有趣的是,故事里的医生用了一种特别的治疗思路,她要哥哥和嫂子不去戳穿弟弟的妄想,而是反过来,假戏真做地呵护它。
 
他们发动全镇的人,认可比安卡的「存在」,用对待真人的方式跟她说话,请她参加聚会。
 
在这个过程中,男主角的自闭一点一点好了起来,他(顺应女朋友的需要)学会了和别人交谈,去别人家做客,开始展现出自己的风趣和智慧。他还和一位真实的女性慢慢发展出了友谊。——这让他很纠结,因为他同时对两个女性产生了感情。
 
 
故事的结局看上去是一个不幸的巧合:比安卡「刚好」在这段时间「生病去世」了,全镇的人为她举办了葬礼。她存在过的这段时间,男主角收获了很多友谊,也获得了发展真实关系的勇气。
 
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新的启发:有些离奇的,匪夷所思的表现,可能是自我发展的第一步。
 
也就是说,一个从来不敢和「真实的人」建立关系的人,迈出的第一步,也许是先找到一个「假人」建立关系。——虽然看起来有一点病态。
 
对于心理病理学来说,这算不上十分颠覆性的认识,从精神分析时代就已经有不少这样的案例记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一次次带给人颠覆的感觉。是因为我们太习惯给那些古怪的不符合认知的表现,贴上「症状」的标签了。只要是症状,当然就是有毒,有害的。我们下意识地想要改造它,否定它,完全忽视了另一种可能:它们也可以是一种自救的努力,一条独特的改变通路。
 
它看起来是不正常,不符合主流标准,因为是第一步嘛。第一步总是歪歪扭扭,不标准的。
 
这是2007年的电影。电影播出的时候还没有移动互联网,那一代的宅男宅女每天花十几个小时对着电脑屏幕,乐此不疲地在QQ上聊天,在BBS上灌水。当时也是有一些专家看不惯,说年轻人整天泡在虚拟的世界里,不好,这是逃避真实的生活,还煞有介事地搞出来「网络成瘾」的诊断。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跟人打交道的人,通过在网上打字结交朋友,发表观点,培养自信,那不就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吗?他们在其中越来越如鱼得水的虚拟世界,不就是他们自己的「比安卡」,用来帮助自己融入真实世界吗?
 
十几年过去了,年轻人没有像专家们担心的那样沉沦。很多人通过网络交到了朋友,组建了家庭,找到了工作,有的甚至发展成了自己的事业。
 
这样看,心理病理学需要有更开阔的眼光。
 
一时的问题,从长远的角度看,也许是在酝酿更大的改变。我在大学里教过《异常心理学》。我跟学生说,「异常」的意思就是不正常,不合标准。我们看不懂,但不一定就是问题。我们要慎重考虑,是把它看成问题,还是看成其他?比如一种特点,一种偏好,一种过渡状态,一种策略。
 
有时候甚至可以看成是一种努力。
 
提到这个电影,是因为它在结构上跟前段时间热议的「60岁阿姨迷恋假靳东」很相似。这个新闻里的「靳东」也是一个假人。对假人的执迷不悟,也可以被看成是当事人追求幸福的努力。
 
按照电影里的处理,最好的办法是呵护她的努力,就像对待一个陷入真实恋情的人一样对待她。那么,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丈夫。——他妻子不爱他,爱上了别人(无论那个人是否「真实」),他打算怎么办?离婚吗?还是苦苦挽留一下?
 
可惜的是,我们的专家用来帮助这个家庭的方式,是给出一张「钟情妄想」的标签——没必要对妻子当真,她只是一个头脑生病的人!专家当然也看到了婚姻中的不幸,但他们做出的结论倾向于:「虽然不幸,但首先要解决她的不正常」,而不敢进一步假设:她正在用一种不那么正常的方式追求幸福——通过让自己相信一个「假人」,再从他身上感受爱。这就是她努力挣脱不幸的第一步。
 
很遗憾她的努力没有被任何人呵护,也没有第二步和第三步。她被标记成病人,垂头丧气回到家庭。她本可以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这是助人者要吸取的教训。面对异常行为时不要只看到「病」,也要看到这也许是有困难的人,在用一种不符合标准的方式,成长的第一步。
 
这里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迈出第一步之后会通向哪里?我们是否认同他们想去的方向?——我猜这里有一些没说出来的阻力。毕竟在电影里,假戏真做是为了一个单身的年轻人,而现实案例是一个已婚多年的女性。为了让前者成功地脱离单身状态,大多数人都不吝于送上祝福,而后者想要的是脱离家庭,有多少人还会支持她迈出第一步呢?
 
这就不是一篇心理学文章能解决的问题了。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