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张文宏医生三天前发了一篇微博,这只是他在疫情期间发表的无数社会言论之一,没有特别的热度,但我佩服得不得了。所有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这个社会做点事的朋友们,都值得学一学。
 
简单地说,就是又有担当,又有技巧。
 
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乍一看,不一定能看出来好在哪。
 
但我们设想另一种可能,他是不是也可以说:冬天来了,上海已经出现了本土病例,第二波疫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大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也是顺理成章的吧?
 
但他如果这样说,舆论就会朝另一个方向发酵。其实在他发声之前,已经有苗头了,有病例的城市竞相提高警戒级别,进入了「战时状态」。别的地方也跟着紧张。比如北京就加强了对进京人员的管控。这个风气蔓延下去,生产生活都会有损失。这当然也无可厚非,生活事小,安全事大嘛。
 
但如果任这种趋势滑坡而不加遏制,就可能越来越极端。在风险面前(确实有风险),就算非常小,保守点总没错。做「战时状态」这种决定很容易,承担的责任相对小——不出事,说明我防得好;万一出事了,至少我该做的工作也都做了。
 
人人如此,就会造成巨量的机会成本损失。
 
可是如果要讲「情况不严重,不要怕」这种话,承担的压力就非常大。作为医生,每天跟患者打交道,张文宏不可能不知道保守是更安全的。
 
但他担起了本可以不担的责任,这就了不起。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看他讲话的技巧。
 
如果目的是让公众放心,张文宏也可以说:「没什么问题,我们判断过了,大家该干嘛干嘛」,这样也会有一点效果,但是肯定不如这一篇。为什么?因为这是在对「问题」下结论。很多人(比如我)就会保持一种谨慎的怀疑:「你说没问题就没问题了?真要是没问题,这一例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段时间也一定有些真假难辨的消息,借着人们的疑虑到处流传。要证明「没有」是很难的,他说没有,我说有,你多半也是宁可信其有的吧?——「说到底他只不过是一个医生,有些事他这个级别接触不到……」都能想到谣言会这样展开。
 
所以张文宏从来不说「没有问题」,而是说「我们有能力」,能力足以应对问题。两个说法的差别很微妙。证明「没有」难,证明「有」就容易多了。有就是有,是他的专业权威可以背书的。
 
我们做心理咨询的,正应当多学习这种思维。遇到担惊受怕的人,如果想安慰他们,本能的第一反应是否认:「别怕!没问题」,但这只是在安慰自己。心理咨询师必须克制这股冲动,实事求是承认问题,同时还要乐观思考,想到「他有应对问题的能力」。我训练过咨询师,知道这种思考有多么违背本能,即使是专业助人者也需要长期训练。如果张文宏是靠自己领悟的,就太厉害了。
 
「我们的追踪能力总是能快过病毒的传播能力」,一看到这个句子,是不是瞬间就踏实了?
 
他的语言技巧之高,还不止于此。
 
看文章布局,他讲完对病例的会诊,迅速把视野放到宏观,讲进博会,讲上海的开放度,讲全球交流。「病例不重,但引起了各界关注」,这句话一下从极小跳到了极大,妙得很。按说他作为医生,本职工作可以只是分析这一个病例的病情,说一声「不重」就交差了。但他不,他把一个病例和一座大都市,和全球化交流的背景连起来了。
 
有这样一层联系,看问题的视角就会从一条单向度的线,拓展到一个平面,甚至是一个立体。既然有风险,为什么不用严防死守的方式,堵截在国门之外?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一座开放的国际化都市。防疫从来不是「唯一」的目标,它有更博大的胸襟和更长远的志向。一旦张文宏医生指出这个背景,我们就意识到这件事深层的意义:这是上海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前哨站,遭逢的一次测验,它能在风险和开放中找到平衡点,就代表着中国在「新形势」下具有继续对外开放的能力。
 
我们立刻接受了为什么需要适度地涵容风险,而非一刀切。——为了我们更长远的发展。
 
但是光这样还不够。因为人在恐惧时,哪怕听人说「风险很小」,更在意的仍然是「风险」二字。人们惯性的反应,更容易被威胁的信息吸引,难以释怀。即使零星偶发的病例,还是会牵动着大家的关心。所以张文宏医生又采用了一个说法,叫「动态清零策略」。这是魔术师一般的语言。
 
动态清零,当然就不是绝对的清零。零星会有,但完全在我们的射程之内,能追踪,能阻断,在这个前提下,零星的病例并不会妨碍整体的安全,就可以当成「清零」来看。你看这个概念多厉害!他承认有风险,也知道你害怕,所以他都不说「风险很小」,他说「我们能做到动态清零」。
 
这就导致他的这番发言,相比于普通的「危机公关」来说,近乎于降维打击。危机公关做得再怎么巧妙,也都是苦口婆心地说服公众:是有问题,但没关系,问题都解决了。张文宏不是,他的出发点就不是报告一个危机,而是报告「动态清零策略」刚经历了一次风险测试(并且胜利过关了)。不是危机,还有什么好公关的呢?他写文章只是为了给大家道喜。表达的是:托各位的福,我们的能力真的很强,你看我们这波操作真是太6了!
 
跟我学过家庭治疗的知道,这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语言技术,改释(re-framing)。问题存在于框架中,瓦解问题的框架,就从根上瓦解了问题。把这个技术用得如此不着痕迹,瑞思拜。
 
实话说,上海刚发现本土病例的时候,我有一瞬间是很担心的。因为下周要去上海讲课,生怕安排好的行程又被打乱。我知道这件事可以变得多麻烦,再搞出一个「战时状态」也未可知。所以我才知道,现在这样云淡风轻地化解是多么可贵。这当然不只是张文宏一个人,一篇文章的功劳。还有很多人选择了默默承担,付出,为维持现在的平静呕心沥血或日夜兼程(我相信张文宏也是呕心沥血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不然就太过分了...)。
 
世上有两类英雄。一类是事情变坏的时候,他们力挽狂澜,大显身手。还有一类是治「未病」,默默地不让事情变坏。习惯于被保护的我们,往往看不到后者的贡献。但他们同样值得被尊敬。
 
最后还想说一点私人感受:如果我像张文宏一样写这篇文章,我会忍不住在说完这些之后,批评对比一下其他城市的决策。——我是为了出气,气他们的决策不明智。但这就是人格境界上的差距。张文宏完全没有批评,非但不批评,还在最后一串排比中带上其他城市,大家在携手经历考验。
 
这让我很受触动。其实我也常说,「批评」只是逞一时之快,彰显自己,却把别人赶到了对立面。要多用携手合作的姿态,才能联合更多的人,一起让事情变得更好。同时我又很安心:有人不但做正确的事,还能找到方法,带更多人一起做正确的事。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中国一定可以安好。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