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高考之前,有的父母会这么鼓励孩子:
 
我们对你没有期待,你正常发挥就好。
 
这是谎话。
 
期待多多少少都是有的。与其藏在心里,不如用肯定句把期待讲出来,哪怕真的很低,总是有的:「只要你考完还活着,我们就很满意。」
 
目标定到这里的父母,就算有,也不多。多数人有一个期望值:500分,600分,重本线。
 
说出来,用清晰的声音。
 
只有说出来,才是一个明确的期待。明确的期待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失败让人痛苦,但这份痛苦不容回避。不能说因为害怕达不到,就把期待藏起来,视而不见,仿佛就可以不痛苦。
 
这样藏下去,也不会有快乐。
 
没有期待,也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遍历辛苦的快慰。对人对事都是无可无不可,只剩下虚空。孩子感知不到父母的期待,反而心慌。意味着无论他做得有多好,父母都是不满意的。那我做事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可以不做吗?可以做得很糟吗?多糟呢?……如果做到某种程度就超出了底线,也让人安心啊,至少证明我还有一条底线。
 
去哪里探知这条底线的存在呢?
 
那些感知不到期待的孩子们,有可能会向下「探底」:搞垮自己的学业,事业、人际关系,甚至健康。——只是为了触碰自己活着的实在感。
 
比起有期待而达不成的人,是另一种绝望。
 
再怎么爱孩子,也不要把虚空作为赠与他们的礼物。我做咨询有时候会遇到这种家庭。孩子绝望,父母更绝望:我们奋斗一辈子都是为了他,什么好东西都是他的,甚至都不需要他给任何回报。——为什么都做到这份上了,他还是不快乐?
 
他做什么都没用啊,怎么快乐?
 
有要求,做得到,是一种快乐;做不到,反抗你的要求,他也会很快乐。我有时会建议来咨询的父母,对孩子有要求就提,这是你的权利,也是你的责任。别怕他们受不了,受不了他们自然会反抗。反抗也会让孩子成长,只是你要扮演一个坏人。好父母有时是要承担坏人角色的。不要指望自己永远做好人。你把好人都做了,孩子怎么办?
 
我经常说自由是可贵的。有的父母就想:把自由送给孩子,当成礼物吧,他想干什么我都支持。——这一来,孩子反而体会不到自由。自由需要抗争,你有要求,他不听,这是自由。你不给要求,他连不听的机会都没有,他并不觉得自由。
 
反而还会迷失生命的意义。
 
这样一来,父母扮演了好父母,孩子未必会成为快乐的孩子。相当于从开始就被抛掷在旷野中:「快跑起来!去哪里都是你的自由」这句话等同于:「你没有方向,自求多福吧!」还不能因此指责父母,毕竟他们什么都给了你,还有自由。
 
有的父母再说一句:只要你快乐就好。——我们什么都替你承担了,你只需要产出快乐。
 
那就更拧巴了。从哪里来的快乐呢?难道这东西像自来水一样,拧开水龙头就会有的吗?
 
快乐建立在变化中。从来没工作过的人,不可能体会到「周末」的轻松。工作就是轻松的前提。工作当然累,再怎么说是福报,大多数人还是在忍受辛苦。但正因为工作辛苦,结束工作的晚上才格外轻松。如果我们把休息的时间延长呢?延到一周,更轻松;一个月,疯狂的快乐;几个月,就有点心慌;几年甚至几十年,人会迷失在虚空中。
 
同样,被限制也是自由的前提,不快乐是快乐的前提。如果从来都没有限制,就没有自由。如果一开始就消除了所有的不快乐,就没有快乐。
 
不要出于好心,赠与孩子这样的人生。
 
我有个来访者,在大城市做一份996的工作,她的父母在老家做小本买卖。有一次她为一个项目连轴转了好多天,累得受不了了,给父母打电话。父亲说就不要干了呗,钱不够我们给你打。
 
她说自己听到这句话,当时就崩溃大哭。996只是让她累,没有崩溃,但这句话让她感觉自己累得毫无价值。——没有人对她做的事抱有期待。这份痛苦是外人无法理解的,只觉得是凡尔赛。
 
但这不是凡尔赛,是更严肃的问题。
 
她知道父母的生意并没有特别顺利。她宁可父母表达一点为难,说:「你虽然累,但我们暂时也帮不上。」但父母就是不说。他们不是没有期待,只是把期待藏起来了,就像高考前说「考不上就算了」这种话一样,为的只是让自己无可指摘。
 
我告诉她,她只需要父母一句清清楚楚的表达。我让她去问:「你们是不是想让我辞职?」
 
父亲说:你想辞就辞呗。
 
她说:我问的是你们想不想。
 
父亲说看你多可笑,这明明是你的事。
 
她说:「我知道是我的事。你放心,决定最终由我来做,我只是想知道它对你们的影响。」
 
父亲忸捏了半天,说什么影响不大,都可以,最后被逼得没办法了,说,「我觉得你不上班挺好,家里生意是困难,但我出点钱供你,我反而安心。」女儿说:「我懂了,你想要的就是孩子什么都不干,你们好扮演无私奉献的父母,对吗?」
 
她挂了电话以后,大哭一通。
 
然后神清气爽地继续开始加班。
 
真的,有时要的就是这么一句实实在在的话。同样说辞职,说「你想做就做」和「我想要你做」,差别就有这么大。父母不愿意提希望,未必是自私,也可能只是一片好心,宁可自己隐忍,只想多给儿女自由。但说不定因此制造了更多困惑。
 
以为是在赠与自由,却赠与了虚空。
 
(案例信息有虚构处理,勿对号入座)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