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的口碑电影,《心灵奇旅》。
 
赶在2020年结束前去看了。感觉很适合放在一个辞旧迎新的时刻,短小精悍的故事,写满对生命意义的哲思。往小了说,是我们如何对待每一天的生活,往大了说,是关于生死,关于时间。
 
写一点感想,(几乎)没有剧透,请放心阅读。当然,看完电影之后再读,效果会更好。
 
1,走丢了的故事
 
我女儿常有一些惊人的说法。
 
比如,一开始问她要不要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她一听我们说奇旅的意思是「奇妙的旅程」,就说:「我不看!这是一个走丢了的故事!」
 
她从小就很怕「走丢了」。
 
我们安慰她,走丢了怕什么,故事嘛,兜兜转转,迟早是会找到正确的路「走回来」的。
 
她说,就算走回来,也不会是原来的路了。
 
我猜她的意思是说,会错过一些人、一些约定,相关的人和事都会变得跟计划不一样了。
 
但问题是:还需要回到原来的计划吗?或者说,计划真的重要吗?——《心灵奇旅》就在讨论这个问题:那些从一开始就给自己规划好路线的人,他们的路就是唯一正确的路吗?有没有可能,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反倒是另一种「走丢了」?
 
2,关于目的
 
人为什么要过这一生?
 
这个问题很抽象,如果问得小一点,那就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还会选择投胎做人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很自然地会想:
 
取决于人生有怎样的目的(purpose)。
 
——可是,不一定。
 
3,目的的迷思
 
人要为自己的生活找到目的,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迷思。每个人都必须「做点什么」,成为爵士乐手也好,社畜也好,交易员也好,哪怕是一个理发师,都要实现一些类似于命中注定的东西,改变世界,至少是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称之为生命的意义。用流行的说法,也可以叫做梦想。
 
我们是为梦想来到这个世界的,书上说。
 
但,每个人真的都有梦想吗?
 
以及,实现梦想就是人生的意义吗?就算如此,梦想一定可以实现吗?实现不了怎么办?
 
4,梦想成真的人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等待梦想成真的一天。可是,如果这一天真的来临了,之后会怎么样?
 
他们很可能会想:就这?就这?
 
这并不是说有谁欠了他们什么。鲜花、掌声、名利,该来的都来了,开心也是真的。要说还差什么,也说不出来。但总觉得不该只是如此。
 
难道这不应该是非常伟大的一刻吗?我成为了我想成为的人,我的生命圆满了!——是啊,从一方面来看很了不起,但究其本质也平常得很。你只是实现了一个(就你个人而言)很重要的目标而已。朋友们替你高兴,为你喝彩,然后各回各家。
 
你的人生并没有因此过得更值得活了一点,也没有更不值一点。什么本质性的变化都没有。
 
空虚,迷惘,怅然若失。
 
这时候,你才会意识到一个重要真相:
 
我们的人生并不曾被「梦想」划分为两种状态:壮志未酬的人生平庸乏味,梦想成真的人生精彩绝伦。所有人都是在度过平常的一天一天。
 
5,有限的天赋
 
如果梦想就是无法实现怎么办?
 
比方说,一个孩子喜欢演奏,她早早地认定这就是她的梦想。同时,她在演奏上的天赋很有限。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登堂入室的水平。
 
她的人生难道就不值得一活吗?
 
这个问题,事实上关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如果答案是「否」,那么你我都可能遇到这样的困境。在任一方面能做到出类拔萃的人毕竟是少数,哪怕我们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天赋,那也只是相对的说法,并不能保证他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很残酷。人有梦想,但不见得有实现梦想的天赋。「有梦想就能成功」,这是彻底的鬼话。何况人的梦想是会随着野心一起增长的,一个擅长演奏的孩子,可能在社团里已经是佼佼者,去市里参加比赛就会落选。哪怕在市里拿到名次,他跟全国冠军比又如何?跟古往今来的大师放在一起呢?
 
对大多数人来说,天赋都是有限的,而梦想在不断放大。总会到一个时候,梦想就破碎了。
 
那么,他还需要演奏吗?如果怎么努力都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演奏家,努力的意义在哪里?
 
答案是:他在演奏中愉悦自我。
 
6,入神
 
比起实现某个目标来说,愉悦自我简单得多。荒腔走板的调门,演奏者自己可以很陶醉。
 
人做着一件让自己愉悦的事,可以做到浑然忘我,飘飘欲仙,不知今夕何夕。这在心理学里叫做心流(flow)状态,也就是俗话说的入神。
 
这是生命对人的珍贵奖赏。
 
入神并不代表你做得很「好」。好不好,这是外部评价。但是你管外人怎么说呢?你自己做得享受,沉醉其中,这是你切切实实感受到的。
 
对你来说,这就足够了。
 
7,没有目标的人
 
比起那些有梦想却无法实现的人,更困扰的恐怕是那些没有目标的人。他们什么都不喜欢。
 
不喜欢就不喜欢,有什么问题?
 
但在身边的人看来,这仿佛是个问题,而且很严重。我们常常替这种人着急,忍不住带他们去领略各种新鲜事物,盼望从某个潜在元素上点燃他们的热情之火。这就回到了前面的迷思:「人必须追求一点什么东西,否则,生命就失去了意义。」
 
但我们何必杞人忧天呢?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只有自己才知道。外人强行要为它赋予某几个「目标」,往往只是在寻求一个解释。「你喜欢弹钢琴,你生命的意义就是钢琴」——凭什么呢?这种解释是谁的需要?
 
意义都是私人的,无需解释,难以言传。就像爱,「你到底爱那个人什么?」这种问题注定没有答案。爱就是爱,刻意说出一二三点理由,都不是爱。允许一个人按照他自己的方式体验人生,这就够了。他也许说不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特定的追求,因为他很难把「意义」这样私密的感受归结到某一个具象的结果上(尤其当它作为某一种「目标」,存在一个实现与否的标准时)。
 
他们爱的,是生命作为一个无意义的过程本身。
 
8,关于教育
 
在这个故事里,教育的全部意义只有一点:让接受教育的人感受到自己的人生是值得活的。
 
9,陪伴胜过说教
 
电影里狠狠黑了一把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各种哲人、伟人、大师们(包括荣格这样的心理学家),他们给22的教育都是同一种思路——
 
我教给你,生命为什么值得活。
 
对22这样顽固的学生,都没有用。
 
什么是有用的呢?
 
那就是我陪着你,先一起活一次。
 
——抛开目的,不论好坏,纯体验。值不值得活,我没有意见。你自己体验过,你来说。
 
这个情节,是有隐喻意义的。
 
10,亲密和尊重
 
培养爵士乐的热爱,爸爸就在这么做。
 
你没兴趣,没关系,我们先听一次试试看。
 
一听之下,孩子立刻就爱上了。
 
万一孩子听完没感觉呢,怎么办?电影里没讲。但我猜,那个爸爸绝不会强求,没感觉就算了。也许换个时机再听一次,也许就放下了。
 
那是你自己的感受,我尊重你。
 
而不是把自己感受到的好和坏强加给他:你看,这么好的东西,我听了这么感动,你怎么可以没感觉?一定是你哪里出了问题。你再听……
 
事实上,电影有一个类似的桥段:
 
女孩说自己对萨克斯没有天赋(这是真的),怒气冲冲地想放弃。老师本来应该说服她再坚持一下,但这一次他选择了完全站在女孩这边。他说你放弃吧,没什么,这件事不值得,世界蠢透了,人们也都蠢透了。女孩不能置信地看着老师,也许这是她第一次被这样尊重。她说,没错,是这样。
 
然后她拿过了萨克斯,说:
 
我想再吹给你听一次。
 
11,伤害和疗愈
 
所有那些有伤害性的话语,都是身边的人以关心的名义说出来的。它们的另一层意思是:
 
如果你不足够正确,就不值得活着。
 
而疗愈的声音,也只有一句话:
 
你是值得的,现在这样就值得。
 
12,什么都不做的时间
 
对一开始提出的问题,电影给出的答案是:
 
什么都不做的人生,也值得一活。
 
这也是整个故事的中心思想。
 
作为「人生」来讲或许有点虚无了,但也许可以小一点,先从某一天,某一小时开始。如果拿出一天时间,什么都不做,你愿意接受吗?
 
我以前坐长途火车,总喜欢预先准备好路上看的书,我老婆始终不理解这一点,经常问:为什么总要拿本书呢?我的回答大概是:不看书也行,但是路上这么长的时间,总得找点事做吧。
 
她说:你不觉得没事做才幸福吗?
 
我以前不理解,没事做,那就是无聊啊?哪里来的幸福。后来慢慢懂了。所谓的「不做事」,当然不是捆起双手什么都不做的意思,而是不追求「非做点什么不可」。就是完全的自由,无所谓结果,不计较产出,想怎么样怎么样,什么目标啊成功啊高效啊统统和自己没关系。只有这样。这段时间才可以真正属于自己。用来浪费也可以,看风景发呆也可以,聊天也可以,当然了,看书也可以。
 
这样,人就永远也走不丢了。
 
走不丢,是因为走到哪里都好。我觉得,人生多少需要有一些时间,活在这样的状态里。
 
13,
 
祝大家新年快乐。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