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跟我学习做家庭咨询的学生,到实践的阶段,发现个体案例好找,没有家庭来访。问我:
 
哪里能找到愿意一起接受咨询的家庭啊?
 
是有难度。事实上,很少有哪家人一开始就意识到:「我们全家都要改变」。心理咨询的惯例,往往由个体发起求助。自己出了问题,自己想办法。咨询师却说:让你们全家一起来一趟。
 
那当然不情愿了:凭什么啊?
 
对这件事要这么看: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当然可以自己解决。但假如一个人的问题全都可以由自己解决,就不会产生「家庭咨询」这种东西了。
 
孩子跟父母闹矛盾,父母说:这孩子怎么这样,越大越不懂事!看上去是孩子的问题,让孩子一个人解决好不好?——最好不要。纯粹从孩子的角度做决策,他想避免跟父母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距离,重要的事不通气,瞒着父母自行其是,冲突不就没了吗。但这样一来,父母恐怕要急得发疯。孩子的问题是解决了,父母的麻烦更大了。
 
所以你看,一个人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小事也就算了,稍微大一点的改变,往往不只是这一个人的事,而是这一家人的事。多多少少需要全家一起坐下来聊一聊。这就是为什么要做家庭咨询。
 
往哪里改变,大家一起商量着办。
 
很多人不接受,是因为理解「问题」的方式不一样。父母看孩子有问题,是觉得家里每个人都挺好,只是多出来一个「问题」,长在孩子身上。只要用某种方法把这个问题切除掉,把孩子变回去,回到从前的样子,家庭就可以恢复正常了。
 
照这样理解,全家人做咨询当然无必要。就像家里的一台单独的机器,比如电冰箱不制冷了,那问题一定出在这台机器的「内部」,跟谁都没关系。只要把机器送去修理,修好了拿回来就好。
 
但朝夕相处的人与人之间,可以没关系吗?
 
当然不是,一家人的行为总是在相互影响。一个人无论改变与否,怎么变,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另一个人,更多人,一个接一个。常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吵架停下来了,换成了不沟通的问题;健康好一点了,学业压力又提上了日程;孩子长大离家了,父母的婚姻亮起了红灯;妻子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了,丈夫又嫌家里没人照顾……环环相扣,一个点改变,会带来一连串的改变。
 
如果还是用机器打比方,就要想象有一条电路把所有电器连在了一起。电冰箱不制冷,问题可能不在这台冰箱,而是电路断了电。电路断电是因为有另一台机器短路了。这时候,修理工就需要进入这个家庭,把所有关联起来的环节都看一看。
(牛顿摆,中间的摆锤可能会想:摆来摆去的都是它们俩,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这就是常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家庭咨询师来说,一个人带着自己的问题来求助(或者更惨,是别人要求他接受帮助),看上去这里只需要一个人改变,就够了,而我们的职业精神就是不要立刻同意他。务必请他和家人一起过来,谈一谈再决定。这不是故意制造麻烦,更没有武断假定家人应该为他的问题负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相信:他和他身边的人存在相互的影响。
 
「我们需要看一看是怎么影响的。」
 
虽然没有指责的意思,但有一些家庭成员还是会从这样的邀请中嗅出指责的气味。他们带着一丝警惕的犹疑:「但我什么问题都没有啊?为什么要我参加咨询?」我可能会回答:「请你来不是为了找问题,是为了做出一些事关家庭的重大决定」;或者说:「你对他是有影响的,如果有你的支持,有助于他的改变」;甚至:「你可以什么都不做,我只是要确认他的改变不会妨碍你的生活」。
 
总之,就是用各种方式让家庭认识到:你在里面,每个人都在里面,你们都不能独善其身。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庭里的某个成员(常常是爸爸)勉强参与到咨询里,但是远远地坐在一边对着手机。问他,就是一脸置身事外:「你们说怎么样就怎么样,我都可以」。我就对孩子说:「你随便提要求吧,你爸都可以」。孩子真的提出要求,爸爸瞪大眼睛:「噢!这个不可以!」
 
他们自己也忍不住笑。所谓的「都可以」,真实意思是:在「不影响我」的前提下才可以。
 
他们全身上下写满了三个字:不想动。为什么要动?「明明不是我的问题,干嘛影响到我呢?」我猜,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否认关系的存在。在个体的边界内解决问题,这样的想法明显更公道。给家庭做咨询,就要理解家庭的这一部分委屈,这事确实不讲道理:我什么都没做,我的生活也要平白无故地遭受挑战吗?——只好把问题放在某一个人,某几个人身上,用来维持一种幻象:这是个别人的问题,只要个别人改变就好,我不用变。
 
可惜,人和人是相互关联的。这是不变的事实。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