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为被寄予厚望的心理咨询师,每当来访者提出我没有答案的问题(基本上也就是一切问题),我都会说:「好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说来不好意思,就是啥都不给,先试试。
 
如何跟孩子沟通更有效?这样试试;工作打不起精神怎么办?那样试试;没力气的时候要躺平还是应该打鸡血再撑一下?两种不妨都试试看。
 
试过,就能有个结果,好也罢坏也罢,对于不确定的问题,多少是个参考,让我们距离想要的结果近一些。万一试过了还是不确定怎么办?——对不起,先试再说。不试,就一点也不知道。
 
多想无益。
 
聪明人已经看出来了,这隐喻说白了就是「我不知道」,只是沾上「实验」两字,听上去要比单纯的不知道更高级一点。我给不了答案,但不代表你的问题没法解决。你可以自己去找答案,答案不在专家手里,在你自己身上。实验的基本逻辑,就是那句著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要小看这种千锤百炼后,精炼到只剩一句大白话的道理。很多人被它表面的简单迷惑了:「不就是实践嘛,有什么大不了」。要知道,这么简单的话作为一部分心理咨询师的谋生之道,并且实实在在地帮人解决问题,它一定没有那么简单。
 
它最重要的意义,在我看来,是极大地增加了人的灵活性。哪怕经历挫败,也可以转化成下一轮行动的指导,让人毫无阻碍地进入新的尝试。
 
这是最终成功的秘诀。
 
举个例子:
 
有来访者问,每天的注意力被手机分散了,想知道如何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提高工作效率。
 
这个问题当然不好办。提出这个问题,代表他已经做过很多无用的尝试,积累了挫败的经验。他回应这些挫败的方法,是把自己看作在某种意义上「有了点毛病」的人,同时把我当成救命稻草。期待我提供一些指导,他只要照做,就能变好。
 
我说:好问题,我们来做实验。
 
这话有好几层意思,都跟他期待的关系不一样。第一层意思是:别把希望放在我身上,我也靠不住,主要靠你自己试。——就这一句,他的角色就变了,从有问题的人变成要解决问题的人。有人一听到这就慌了:怎么能靠我呢,我就是没办法才来的啊?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就在这里:你不知道有效的办法,没关系,你做过一些无效的尝试。无效的尝试也是实验的一部分,不妨说出来一听。
 
这样,他就重新变回了自己的主人。
 
他无效的尝试可能是这样:他好几次尝试用意志力克服对手机的依赖,克服不掉。他觉得自己糟透了,但是从实验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重要信息,说明「用意志力克服」的方法对他没有用。
 
没用怎么办?没用就换一种。
 
这好像是废话,但它做了一个有智慧的转换:是「方法」没用,并不是「人」没用。看到这一点,他就获得了自由。我们的讨论是就事论事的:对方法做判断,不要对他这个人下结论。方法很小,人很大。方法怎么改都可以,人改起来很难。而我们的日常思维习惯是指向整个人的:「他试图克服,却克服不掉……说明他有问题,问题很大」,问题总要跟「这个人」挂上钩。那就麻烦了。
 
他会陷入羞耻、恐慌,对自我的厌弃……就这个案例而言,这些感受反而导致他更愿意逃到手机里(用来让自己难受的时候感觉好一些)。而所有试图帮助他的行为,都在加重他的自我怀疑。
 
放轻松,朋友,你是在做一个实验。
 
只是多积累一条数据而已。「这种方法不适合我,以后就不要再用了」,这就是实验的精神。一条路走不通,那就换一条。试图克服玩手机,导致越玩越多,那就在这个方法后面划个×。再试试不去克服,敞开玩,效果会不会反而好一点?
 
是的,「敞开玩」也是一种方法,为什么不试试呢?大不了就跟之前一样,没有效果呗。但你不妨试一下,做个记录,看看某一天如果对自己不这么苛刻,敞开玩,最多可以玩多长时间……可以玩到地老天荒吗?还是玩上一段时间也会自己停下来,回到正事中,玩的时间大概会有多长呢?
 
说不定,这一来反而玩得更少了。
 
如果你经常看我写的问答,你可能会觉得熟悉,这就是我最常用的干预思路。很多来访者会瞪大眼睛:你不是开玩笑吧?你真的觉得我克服玩手机没有效果,顺其自然反倒玩得更少?你有把握吗?——我当然也没有把握。实验哪里有提前预知结果的呢?结果不理想,就再想别的办法吧。
 
这就是「做实验」这个隐喻的最后一层意思:错了没关系,错误可以让我们学到新东西。
 
放轻松嘛,反正你不试永远不知道。
 
随意犯错误,用过去的眼光来看是一种莽撞。而做实验恰恰需要这种莽撞,摔得鼻青脸肿也不要紧。我们常有一种潜在的期望:好的解决方案是慎重思考(或求教于某个权威)得来的,要万无一失,一击制胜才好。但这种期望本身也称不上现实。面对真正复杂的问题,一击制胜的例子太少了(况且有什么必要?)。即使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也是:别光坐着想,去做点什么,做了才知道轻重。
 
人只要能这样那样动上一动,就比不动好。
 
问题不是被冥思苦想的人想通的,更像是被一点点的行动「溶解」的。试一种方法,没用,根据结果做一点调整,再试,再调整……在反复试错和迭代中,人在成长,问题也会失去原初的形态。
 
听上去有点儿戏:哪有那么简单就解决的问题?说不定按这种方式尝试做了,问题还是依然故我。——是啊,说不定,但为什么不试试看?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