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周一,北京黄沙漫天。
 
看着窗外的世界,变了。人们捂得严严实实地去上班,路还是那么堵,公交地铁有条不紊地运行,快递和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穿梭。商店开门,外卖软件还能正常下单,这让人安心。
 
咨询师也还在照常营业。群里倒是有同行抱怨:破天气,还要出门做咨询,命苦。看那天色是真不想出门,去了,估计来访也是要请假。
 
但还是要去,顶着黄沙也在那里。
 
来访者果然请假了,咨询没做成,但咨询师也没有白跑一趟。因为咨询师还「在」,来访者知道这个人跟他的约定是不变的,这就有意义。
 
几年前,我和搭档一起做咨询。约好的一个家庭,家长临时有事,孩子一个人也过不来,只能用手机视频连线。连上线,孩子正在大发脾气:他们(父母)都不来,我一个人聊?聊什么聊!瞬间挂断,以后再怎么发消息过去,都如石沉大海。我和搭档面面相觑:这算什么,咨询意外结束了?——我咬咬牙:没有正式说结束,那就是没结束。来访者只是暂时缺席。等!
 
等待貌似毫无意义。我们坐在手机前大眼瞪小眼,过了一个小时,来电了。正是那个孩子,问:你们还在?我们点头:现在是咨询。
 
你有什么要说吗?孩子不吭声,又挂断了。
 
但我们心里清楚,这是一个考验,孩子特意打来就是看我们在不在。我们通过了考验。万一我们不在呢?孩子的秩序就崩塌了:先是爸妈改约,然后他一发脾气,对面的人就消失了!
 
从那次以后,孩子对咨询的态度主动多了。
 
你在,这是一个锚定点。其他条件不确定的时候(天象异常),你会如何行动,至少这是确定的,对其他人就是最低限度的确定感(有人还在按正常规则做事)。我们就能针对这一个确定的点做出反应:请假,还是不请假?都成了我们的自由,世界是确定的,我怎么做都行:本来不想去的,这次也不妨挑战一次,为了坚持某种习惯而迎战困难;本来想出门,也不妨试试请一次假,毕竟天气差,照顾一下自己无可厚非。
 
临时请假,按要求会扣费——这没关系,扣费是正常的规则。可以自由尝试的前提,是每种尝试都被视为「正常」状态下的常态化反应。
 
心理咨询帮人改变。但首先需要确定世界是不变的,我们感受到了某种稳定性,才有工夫探索自身的变化。因为足够安全,怎么折腾都有一层坚实的框架保护自己。反过来,一旦世界在动荡,我们失去了锚定点,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没有了意义。不会再有心思想改变和发展,这时唯一考虑的,只能是如何在动荡中保存自身。
 
而世界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呢?——很多时候,只是取决于对面那个人,在或不在。
 
我们都有可能在某一刻,构成对某个人而言的「世界」的一部分。但我们自己未必意识到——作为上班的白领,开车的司机,跑腿的小哥或者接电话的客服,我们的工作并不伟大,甚至很难说是重要。但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庸常中,某一刻,也许就是那个黄沙漫天的早上,我们带着跟往常差不多厌倦的态度,启动了跟往常差不多无趣的工作,却可能有另外某个人因我们的存在而感受到一种安定。这个世界就在以这样的方式维持着(或多或少的)平稳,想想也是很奇妙。
 
最近在上一门课,本来没空写文章。我就拿这样一些理由,说服自己随便写了这样一篇。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