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说到焦虑,我会让来访者想想警报器。
警报器的铃声恼人,但本身并不代表危险。真正的危险也许还隐藏在环境中,警报器的价值就在于此,它提醒你立刻排查。如果把铃声当问题,只想把警报器消音,有可能犯大错误。
但人们常常用这种心态面对焦虑情绪:「你太紧张了,不好」「努力成为一个不焦虑的人」。焦虑是警铃声,我们却把消音当成了目标。
我常常会问来访者:然后呢?
假如真的不焦虑,环境就能保证安全吗?
不能保证,因为危险无处不在。既然如此,问题就出在外部环境,而不在焦虑情绪本身。警报器响声大作,是在提醒我们自我保护。可能是真的有危险,也可能是一场虚惊。但你能够采取行动辨别虚实,首先是因为收到了这个提醒。
警报本身从来不是我们的敌人。有它没它,危险都不会有变化,我们要盯着真正的危险。
一个家庭找我咨询,小孩平时学习还行,一到考试就成绩跳水,父母每天心急火燎。有心理专家解释:「为什么考试不好?因为焦虑。孩子焦虑是父母焦虑的映射,整个家庭都太焦虑」。如前所述,这是一套似是而非的解释逻辑,把警报声当成了罪魁祸首。——另外我猜这个专家也没做过父母,才能那么淡定地说话。你倒试试看,小孩成绩不好,父母要怎么做到不焦虑?
我对这个家庭说:你们焦虑没有错,这是因为外面有一些事,触发了你们的警报。问题不是警铃声吵不吵,而是这些事需要怎么解决。
这么一说,他们的感觉就好些了。
哪怕问题没有解决,至少我们承认危险是存在的。承认就是一种应对的态度:可能是升学的压力,可能是中产的彷徨,往大了还能说到经济形势与国际环境,往小了也可能是被老师在群里没完没了地点名,或者全民鸡娃营造出的社会孤立的氛围……以上每种事物,具体来说都有使人痛苦的可能。相比之下,作为一种生理反应的「焦虑」算是最温和,最无害的一种刺激了。但我们却总在发愁:「问题出在焦虑!」
能有什么法子呢?焦虑是我们最容易转移的一个出口了。我们把提出问题的声音当做是问题本身,就像怪罪烟雾报警器招来了火灾。
把矛头指向焦虑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把问题变成了某一个人性格的「问题」:焦虑不就是你一个人的情绪吗?你把这份情绪处理好不就好了吗?——矛盾就转移了,解决问题的责任落到他一个人肩上: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心态管理好,那么遭遇不幸也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这种心态注定会倒霉。这就进入了「性格决定命运」或者「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类玄学。用一种流行的句式:怎么别人都不焦虑,就你焦虑呢?
不讲理,听起来又有说服力。
这种先声夺人的逻辑,常常让人分不清主次。久而久之,甚至当事人自己也会忘记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他认同了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情绪看成问题,一心追求放松和淡定。下一次警铃大作时,第一反应不是排查危险,而是一秒钟关掉警报:「好了,我成长了,学会不焦虑了。」
——我们这是在骗谁呢?
有人也许会反驳说,警铃也是会出问题的,比如环境明明安全无事,它却不断发出警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修理它一下总没有错吧?
但这样想的前提,是已经做过一次判断,判断身边确实不存在危险的事物。如果真有这种把握,那么警铃作为一种声音本身,让它存在一阵子也无妨。只要我们学会把它当成一种杂音,忽略不计。——人是可以一边顶着假的警报声,一边做该做的事情的。比如小孩考试焦虑,一个训练方向就是「学会在焦虑的同时做题」。前提是我们知道,他的焦虑什么都不能说明,假警报而已,考得好或不好都不会带来任何后果。
问题在于,我拿这个问题问过很多个孩子,连同他们的家长:「你确定它只是一个假警报,对吗?考不好并不会带来任何后果,没错吧?」几乎无一例外,他们在最后关头退缩了:「当然……也不是……没有后果,能考得好还是希望好一些……」也就是说他们仍然相信,这个警报揭示了现实中的某些风险。而现实如此,我们呼吁「学会不焦虑」,又有多大意义呢。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