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评论这个词是中性的。艺术的批评本身也是一种创作形式,但针对自己的评论则是另外一回事。——它使自己作为创作者的角色退化了。
 
举个例子,「我这个人就是懒」,这么一评论,「我」就不再是行动的主体,而是一个纯粹的观察对象。好像是说,有一说一,「这个人」就这样。懒是「他」的问题,我也爱莫能助。
 
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旁观者。
 
明明我什么时候采取行动,做多做少,我其实是可以选择的啊?怎么就变成旁观者了呢?
 
这样一想,有的人恍然大悟,转身就行动了。也有的人会说:「对哦!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喜欢没完没了地自我分析!」——遇到后面这种人,就没辙,可以无限循环地自我评论下去。
 
好的心理咨询不能光评论,纸上谈兵。一定要让当事人以「主体」的身份做点什么才行。一个人总在问「老师,我这么懒原因是什么」,另一个跟他讲道理,条分缕析。道理讲再透彻,如果当事人不行动,就不会有变化。甚至因为沉迷于分析的进展,就越发没有行动的迫切性。
 
话虽如此,心理咨询又确实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场合。大部分的互动就是坐而论道,谈着谈着,就变成了纯粹言语和逻辑的游戏。
 
所以无论什么流派的心理咨询师,想要工作有效果,归根到底都要谈:现实当中怎么做。
 
现实的情境、现实的目标、现实的打算、具体采取了哪些行动,遇到哪些困难,收获了哪些经验,达成(或者还没有达成)哪些结果……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触碰这些具象的话题。有的来访者看上去很活跃,但他们只满足于做评论家,一来到咨询就说:我又发现我有一个毛病。
 
你就知道,他是在邀请你开展评论了。
 
有经验的咨询师直接绕过去:举个例子吧?
 
他举例,用虚拟语气:假如有一场考试……
 
不要假如,现实当中呢?真有一场考试吗?
 
如果是一场现实的考试,那就说怎么应付这次考试好了。不要假如。假如的考试只是在解决想象中的困难,想象有一万种可能,而眼下的考试只有一次。准备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紧张就是紧张。考就是了,考得不好再说怎么办。
 
如果他还说:但万一我考不好……
 
那就不要再谈下去了。否则,就会徜徉在想象中,刚说完一个担心,又出来十点担心。这时不如做点别的事情,什么都好,甚至停下这个咨询,都比继续「评论」这件事更有意义。
 
回到现实,朋友,现实就是你坐在这里一动不动。你以为自己正在通过头脑的运转解决问题,但你坐在这里本身,就是在维持问题。
 
在大学的时候,有学生找我咨询,说,要毕业,论文写得不好。我问现在是在写吗?他还是说,写得不好。我问写了还是没写,他说,就是不好,写不写有什么区别。我说你一直在说好不好,而我只想知道,这是一篇想象中的论文,你想象它不好?还是已经写出来了,你看到了觉得不好?他扭捏半天,说,只写了个开头。
 
我说这样吧,你回去先把它写出来,给我看,我才知道它有多不好。哪怕评审不通过,这篇论文就是专门写出来吐槽的,也可以。你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拿到我这里吐槽。我等你。
 
在现实中解决问题,问题就会有触感:有细节,有温度,有时差,有机缘巧合与绝处逢生,有气喘吁吁和手足无措。而想象中的问题只有一个又一个的抽象概念,你们迷失在抽象的海洋里:万一这样呢?万一那样呢?你怎么知道这样一定能解决呢?万一解决不了呢,怎么办?
 
后来那学生一直没来找我。毕业之前来了一次,说后来用几个月勉强凑了一篇论文,真的很烂。他不是谦虚。他想找我吐槽,但是没有时间,因为还要准备答辩。毕业要忙的事太多了。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