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总会强调身上有某个问题,仿佛它是一种静态的存在。但我们要看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一方面有问题,一方面应对不得法,两方面相互强化:问题越严重,越是用惯性的办法应对;越原样应对,问题就越重。
 
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来心理咨询。
 
如果能够成功扭转这个趋势,就会出现一个转折点,就是所谓的「否极泰来」。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山谷的最低点,一路向下之后,从这里开始转变为逐步攀升。站在谷底的人通常有两个感受,一是现在很低,低到极致,比之前经历过的都要低,二是下降的过程总算是到头了。
 
这个过程可以很短,短到只有几秒钟。前几天在路上看到了一起小事故:一位女士推着电单车向前走,电单车突然加速,她拼命想拽住车把,却拽不住,被带着往前猛冲几步,然后一跤摔到地上。她大概不熟悉电单车的原理,那几秒钟里她的应对是错的:她攥着车把,就是在让车加速。越使劲向后拽,加速就越大。身边的人还来不及提醒「快放手!」,她就已经摔地上了。
 
现在她伏在地上,蹭了两腿泥,可能还有擦伤。这是她最疼痛和狼狈的一刻。另一方面,她的手总算松开车把,车子不会再跑,她也不再怕自己摔。她的问题到头了,这是她的转折点。
 
更严重的问题,有的持续数天,也有持续数个月甚至数年,趋势是越来越严重,越来越让人绝望,但最终也会有一个转折点。持续的时间越长,遭遇转折的那一刻越是疼痛难当。当事人如同路上的那位女士,在巨大的冲击下摔飞出去,万念俱灰地趴着,心想完了,这回玩脱了,从来没有这么糟过。是的,从来没有这么糟过,但以后也不会这么糟了。因为你摔到谷底了。
 
柳暗花明之前,往往先会的山重水复的绝望。绝望在某种意义上是件好事。绝望的时候才会停下惯性的挣扎:摔就摔,豁出去了!然后自然也松开了手。心里认命了,问题往往也到头了,不会继续恶化。因为让它一直加剧的手放开了。
 
重要的就是豁出去的那一放手。
 
不到最坏,人不敢轻易放手。有时候来访者寻求心理咨询,是别的办法都试过没用了,才把自己往咨询室的沙发上一扔:认命了,该怎么样怎么样吧。这一刻就成为他们的转折点。就在特别糟糕,万念俱灰的时候,反倒是快要好了。
 
但并不总是如此,就像老话说的:事情总是可能变得更坏。有些来访者做心理咨询的同时,还会用过去的方法,保留着他们惯性的(错误)应对。这种情况下就还会沿着惯性的趋势下滑。就像车速失控时,还在用手紧紧拧着车把,远远投来一声大喊:「我还可以再加把力!」我们还来不及提供任何忠告,他们已经滑得远了。
 
我做过很多个咨询,事后看,关键的转折点往往都是在我已经放弃要「做点什么」的时间。我和来访者都觉得没有什么能做的了。那是最难熬的时间,慢到近乎于静止,慢到话语都凝固,房间里只有风的呼吸和阳光的气味。我感觉到疲惫而宁静,仿佛刚从一段漫长的,徒劳无功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我知道,转机就快要到了。
 
在什么都没发生的一刻,孕育着变化的可能。因为我们终于能让自己停下来。停下来之前首先是放慢。改变需要慢一点,人在不假思索时会依赖惯性,让「越着急,越无效」的循环重演。放慢下来,才有从一个模式中停下,反思,和跳出去的余裕。所以力所能及的情况,我都会请来访者把节奏放慢点,再怎么急,也不妨碍倒一杯水,调整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来慢慢说。
 
这需要一些技巧。来访者往往不接受放慢,痛苦让他们急于做出改变。都已经这么痛了,怎么还可以慢吞吞地,什么都不做呢?我当然也理解这份心情,但造成痛苦的问题已持续了数月或数年,一时半会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改观。再急,也不争在这咨询室里的几十分钟。如此宝贵的这段时间,为什么不用来做点不一样的呢?
 
比如,用来慢,哪怕慢几分钟。
 
你最近压力很大;你工作一塌糊涂;你该做的事迟迟没有开始;你觉得无价值的事却停不下来;你觉得自己很糟,糟透了;但是你又看心理学的书知道不应该自我贬低;你讨厌自己;又不能接受自己讨厌自己;你很确定自己这样有问题……你什么都做不了,但还可以坐下来聊聊。
 
慢慢聊,聊什么都可以,哭一会儿也好。你心急如焚,觉得这样也于事无补,可是你还能有什么办法呢?都试过了,索性就放一放。
 
貌似什么都不做。这就是难能可贵的,恰恰因为我们什么都不做。也许这是你第一次度过「什么都不做」的几十分钟。你只是看着自己,像从前一样糟糕,但从前的你从未平心静气地注视过那些糟糕,也没有停下糟糕时的徒劳应对。
 
那么,现在也许就是一个转折点。
 
慢了,才会快。这是心理咨询的秘诀所在。有时咨询师跟来访者一样急。新手咨询师尤其耐不住,他们也想快点行动,用他们知道的好办法。但那些办法来访者未必想不到,或许那是适得其反的尝试,或许「急于改变」的心态本身就是问题之一。咨询师加上自己的「急」,卷入来访者同样的问题中。那是痛快而无效的工作。
 
你大概也看到了,转折点的根本,就在于做点不同的事。问题不会消失,我们只能换一种办法对待。新的动作带来新的方向。哪怕是低,哪怕是慢,哪怕是停留。低不可怕,转机就是会出现在无可再低的时候,下降的过程就到了头。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