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现在理解了为什么我被看成是「躺平」学的倡议者。前一篇文章解释了,我的主张只是「可以」,就这么一个词,也会收到质疑:「什么都可以」这说法不会太消极吗?作为心理学家,难道不应该给青年人更积极的心态吗?
 
有些观点在我看来是老生常谈了,但在大众层面还是不够普及,所以有机会还是要多讲。
 
积极不应该只是心态,积极是行动。姑且用一个俗套的词吧,奋斗。向着成功奋斗,这才积极。但是对于暂时没有成功的人,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奋斗一定能保证成功吗?不一定。未来的事谁说得准?可能成,也可能一时成不了。但即便是最积极的人恐怕也会承认,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不确定才是生命中最漫长的修行,我们需要在这样一个状态下,保持行动的动力。
 
那么我说,在这种状态下,别逼自己。
 
逼自己没有用,这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说的。除了激发某种情绪性的痛楚,造成一系列生理损耗之外,它很难对现实处境带来真实的改善。生活并不是小时候看的圣斗士,打不过强大的敌人就逼一逼自己,爆发小宇宙,仿佛体内藏了一个神奇的挂,只要用意志力打开,青铜就能战胜黄金。那是漫画,生活中没有这种便宜事。
 
反作用倒是不少。做不到的事,却要求自己非做到不可,长此以往,人会陷入焦虑、担忧、自我否定。继而妨碍表现,损伤创造力,损失健康,原本能做好的事反而做不好。甚至有越着急,越是一动不能动的困境,这就不详述了。
 
那怎么办呢?办法永远是一句话:
 
做好现在能做的事。
 
就是行动,做正确的事。你看,就这一点来说我相当积极,无论谁来讲,正确的行动都是幸福人生的不二之选。这方面我跟成功学者也没有什么区别。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认为行动的人可以一边做事,一边对自己讲:「做不到也没关系」,有了这句话,你会行动得更好。
 
不逼自己做事,不等于不做事。
 
最低限度,一个人要活下去就要做点事,要维持基础的生存。这近乎于本性,不需要任何逼迫就可以。大多数人会在此基础上做更多,因为无聊啊,为了打发时间也要找点事做,有时候还会出于兴趣做事,出于对某人或某事的热爱做事,出于意义感做事。这些都不是逼出来的。
 
把躺平挂在嘴边的人,很少真的躺平。有人老担心躺平了会不会一蹶不振,想多了,纯粹的躺平是很难的。几十年什么都不做,那要付出多大毅力才可以。多数时候只是失望之下的愤激之语:「不做了,什么都不做了!」因为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这时候只要让他们知道:可以。
 
我们从过去的教育中习得了一种偏见,我们以为想要成功的人绝不能允许失败,想一想都不许,否则就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如果一个孩子问:「我考不好怎么办」,他的父母恨不得掩上他的嘴巴:「傻孩子,你都没考!怎么能想这么丧气的事」。不丧气,成功就有指望,一丧气你就完了。更具体地说,这想法背后暗含着一个假设:心念的强度(或者叫做纯粹度)至关重要,只有执著地想赢,才有可能赢。
 
可是仔细想想,有什么道理?
 
这个假设是有问题的。问题不在于想赢,而是「只能」赢。「只能」这两个字不啻于一个诅咒,一句无声的威胁:「不许输!」但万一呢?万一输了会怎么样?不行,不告诉你,不能想,反正不许输!但是谁可以做到说不想就不想?越不敢想,越想,越可怕。无限的灾难化。
 
纯粹意味着脆弱。人是复杂的,可能性是辩证的,这意味着任何一个想法都包含正反两方面的元素。即便是最孜孜以求成功的人,也无法避免午夜梦醒时的担心:万一这次失败呢?怎么办?——甚至不妨说,越追求成功的人,发生这种担心的可能越大。对这种担心最简单的回应就是:是有这种可能,我接受。然后继续做现在应该做的事,这就够了。为什么非要在想法上分出一个非此即彼呢?我接受输的可能,同时我也在为赢做努力。我争取赢,也不代表我输不起。
 
想赢,可以输,两件事不矛盾。
 
 
对于那些从小就在「不能输」的鞭策下冲刺的人,也许从来都没有想过「我可以输」。不妨试着想一想。「可以」,想想你听到这两个字的感觉。你什么都不会失去,只是多出来一些许可。不会消磨你的志气,更不是劝你躺平。你和之前一样,该怎么奋斗还怎么奋斗。不想输,知道你不想,但是「可以」,这就是全部的建议。
 
多做点事。带着「可以输」的心态也可以做事,跟「必须赢」的做法不太一样,试试看。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有人还是会说:「可是不行啊,我真的不可以输」——然后给出一些不得已的理由:达不成的KPI啊、债务啊、生死攸关的期限啊……甚至其实没有理由,只是一种单纯的恐惧。以前我还想多辩解几句,现在我想,说这些话的人也许也不是想要说服谁,只是在贯彻他们的人生态度而已。那也好,按自己的想法努力争取,能做什么做什么吧。无论做点什么,也好过只在口头主张「我赞成怎样的人生态度」。毕竟你有怎样的人生,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