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荐一本新书,脱不花的《沟通的方法》。
 
我是上周拿到的书。按照习惯,要自己先看完再写推荐,但现在可能已经不需要推荐了。这本书已经排到新书畅销榜首,火得一塌糊涂。
 
那么就说一说沟通吧。
 
沟通被很多人当成说话的「技巧」。技巧这个词常常给人一种误解,就是走捷径。本来做不成的事,通过某种套路做成了;值一分的东西,加上言语噱头显得像五分;不胜任的岗位,面试时讲一套莫测高深的话术,offer就到手了……这些技巧听起来很诱人,但都是对沟通的贬低。一个推销员卖给我东西,我不需要,他是可以用套路让我下单,但这种技巧的价值有多大呢?短期业绩是有增长,但我总会回过味儿来。不需要的东西还是不需要。他会失去一个长期的客户。
 
比一比,损失或许比收益更大。
 
以前我也说过,我教学生共情的时候,让他们不知道怎么共情就说不知道。「我很难想象你现在的感受」,这比假装「我懂你」要好太多。因为事实上你就是不懂。假如他因为这件事对你有失望,这个失望是你们此刻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如此嘛。但你想找一个经典句式,把这一次搪塞过去时,无论你发心如何,你都在欺骗。
 
很多人学技巧,其实是想学「诈术」。有的学生跟我学心理咨询,学过几个月,就表现出像是有多年经验的样子。遇到有挑战的咨询,就来请我支招。我说你不妨说实话:我是新手,达不到你的期望。他说不行,那样的话对方就走了。他想模仿一下老手会怎么处理,吸引对方留下来。或者更直接点,他要给对方一种「我是老手」的错觉,保住他的客源。这种态度一旦被我发现,我就不会再教他。业务不熟练可以学习,心态不端是更大的麻烦。想不投入就获得回报,或者少投入多回报,那不是摆明让别人吃亏吗?
 
如果说脱不花教的沟通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是老实的沟通,绝不让对方吃亏的沟通。老实是怎么判断的?有一个办法:设想你的沟通对象也看这本书,了解你的技巧,你再这样沟通是否还会有效?有些方法一旦被看穿,对方就不会被套路,这类方法就是诈术,利用信息差谋取利益。但也有方法是对方理解之后,你们的沟通仍然顺畅,甚至更愉快。这就是脱不花的沟通。双方打明牌,事情摊到桌面上:我知道你想要什么,我也不瞒着你我有什么,那我们盘一盘,怎么样你好我好大家好。这几乎都不用技巧,因为过于直接和单纯:你好我好,还要耍什么花招?
 
做双方都好的事,沟通起来就不难。
 
我猜这就是脱不花的行事原则。很多人介绍她,都强调她的「聪明」,「高情商」,「天赋」,但很少有人强调她是一个老实人,一个总站在别人角度替人着想的人。她的老实也就是她的精明。我第一次跟她接触,颇有些提心吊胆——毕竟我不太会说话,情商也就那样,在她面前会有被碾压的风险吗?后来一见就知道自己多虑了。相比聪明,她在我心里更突出的标签是善良和真性情。她会说话,但不是说漂亮话,而是真心实意为我打算的话。她就是来帮忙的,你想要什么就提,不需要她也不添乱。你说这是技巧也罢,人品也罢,反正是愿意跟这个人打交道。
 
这是老实人的策略,最简单也最有效。
 
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有技巧。最大的技巧就是脱不花说的,把沟通当一门服务来做。服务是得到这个品牌的基因,我去年跟得到合作课程,从罗振宇脱不花,到具体跟我协作的每个员工,都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这段经验也教会我很多。
 
服务的本质就是照顾人,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与其把它当成技巧,倒不如说是一种精神。这本书里教的每一种方法,都是在贯彻这个精神。比如你要做一段自我介绍,你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这个机会表现自己么?不用。你要考虑的是听众,要帮他们省力,省时间,还要方便他们形成对你的线索,以便将来用得上。从这个角度出发,你再想一段对人有用的介绍。
 
你可能都说不了几句话,但这恰恰是最难得的,因为你让别人舒服了。而多数人都在让自己舒服:这对「我」来说是个机会,「我」要利用它获得点什么?这样想,也许他会先声夺人,展示自己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他要抓紧时间让别人看到他的价值,但别人也许只注意到他爱出风头。更糟的情况,已经有人开始抵触他。
 
其实,这还是想走捷径,还是忍不住想占一点「便宜」。这种心态如此普遍,以至于有一说一反倒成了一种更独特的策略,以至于我们很难相信,沟通原本可以这么简单:如实表达我的想法,确保你省时省力地收到,我不骗,你不疑,两个人合起来把事情办好了,就好了。
 
这本书教我们的就是如此简单的道理。总结起来四个字:为你考虑。不光交朋友谈合作是在为你考虑,提意见也是在为你考虑,批评也要为你考虑,调解矛盾也要为你考虑……为你考虑得越到位,沟通就越到位。这道理简单得就像1+1=2,也许简单得有些难以置信,但有脱不花这么个聪明人作为活生生的例子,你就不得不信。
 
最后,还想再说几句私人的感想:
 
我对脱不花,以及好几位跟她同样行事风格的朋友,一直都心存感激。他们让我看到了一种希望:人是可以用诚实的方法把事做成的。
 
前面我说自己「不太会说话」,熟悉的人知道,这不是故作谦虚。按这个社会的传统标准,我属于人际技巧相对欠缺的一类人。这里的技巧既包含自己的伪饰,也包含对他人作伪的辨别。而在一段相互算计的关系里,缺乏这些技巧的人无异于待宰的肥羊。我是四川人,从小玩一种牌戏叫做「诈金花」。这个游戏我玩得非常烂,它的精髓在于「诈」和「反诈」:你需要让对方对你手中的牌产生误解,同时尽可能看穿对方的虚实。——这两个逻辑我都理解,但我都做不好。我有限的零花钱很大一部分都损失在这里了。
 
照这样推想,我这样的人长大了,在险恶的社会竞争中本应岌岌可危。但事情竟然出现了转机。我认为本质原因在于最近几十年,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从零和游戏转成了无限游戏。
 
在零和游戏里,资源是有限的。有人赢就意味着有人输,谁都不想输,你只能通过「诈」的技巧战胜别人。——我们在传统的街头智慧里,学习的很大一部分技巧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好在现在有了无限游戏。无限游戏里,人是可以创造更多资源的,所以两个人都可以是赢家。赢的标准变成了怎样创造更多价值,甚至是为别人创造价值(而不是让别人亏)。我自己有一个观察,很多行业的潜规则都在最近几十年开始向这个方向转变,它颠覆了很多传统的经验。对此适应最好的人,反倒是在过去被当做「缺乏技巧」的老实人。我对这一转变暗暗感到庆幸。在这个转变的终点,是一个这样的社会:在那里诚实不光是一种美德,也代表着现实的收益。
 
脱不花这个人和她的书,就在向这里推动。
 
我有时会想起十年前,没有滴滴专车的时候,小区门口常年有黑车趴活。你告诉他们去哪里,他们会报个价。这个价格通常有些虚高,你需要还一个价——我时常从这里嗅出「诈金花」的气味——你的还价往往透露了你的底牌:你打车的熟练程度,对附近的交通状况和定价规则的掌握,以及你现在有多急着用车。对方可能会欺生,可能会趁火打劫,摆出一副「这个价?开玩笑吧」的表情唬弄你,有时还会佯怒。一般要互相试探几个回合才能商定一个「差不多」的价格,但可能还是有水分。这让我很恼火,不是因为钱,而是这个过程让我觉得自己很蠢。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我不会坐他们的车。我猜只有非常擅于沟通技巧的人,才有拿到合理价格的实力。
 
但这是终将被时代抛下的「技巧」。
 
后来的故事你也知道了:有了滴滴,出行服务被明码标价。一切就简单了。司机漫天要价的技能不再有用,乘客也省下了讨价还价的口舌。司机把车开好,乘客结账走人。我轻松,他们(在我身上)也赚到了更多。这是更老实的沟通:一切都摆在明面上,大家可以生活得更好。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