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6月写文章的时间比之前少很多。尤其工作一忙起来,就想,要不给自己放几天假吧。
 
业余创作就有这点好处,没有KPI的压力,说停就停。看发文的日期,确实也有连续四五天不更新的。根据我的经验,这个时间点相当关键,这时候的定力决定一切。若在这里有一丝一毫自我中心,把它看成一个问题,甚至是个人的罪责,就会被沮丧拽着一颗心往下沉,导致十天半个月地拖下去,甚至就此放弃。放弃其实也无妨,但要平心静气:不写就不写,不是我的错。
 
那么,等到想写的时候,就续上了。
 
接着5月的话题,《想赢,可以输》还是讲对自己的允许。我现在讲话就剩两个主题,一是理解自己,一是理解别人。理解自己的意思,就是把自己当一个普通人,遇到什么情绪、想法、困难,就把它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绪想法困难接受下来。假如做不到,就接受自己做不到。
 
《和高考不一样》写的是人生中常见的困难,讲我们在成年后要面临多少不确定的挑战,一个人必须明辨自己的心意,去决定坚持什么或者放弃什么。刚写完就有了一个小状况,文末附带的广告出了问题,算是对不确定性的一个注脚。消化完懊恼,第二天写了《记一件小事》。
 
另一个主题是人和人的关系。这个月忙,多少也是受关系所困,碍于情面答应了一些事,不得不有所交代。对这个过程的反思,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人是如何陷入关系编织的网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拉扯这张网,或者想冲出去,结果却让它更加强韧且错综复杂。在关系里,误解是常态。《“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写的是上一代无法理解下一代,《第二类干预》写决策者不能理解受到决策影响的人。彼此都有委屈。
 
要解开这些误会,先要觉察这张网的存在。最近做咨询有一点体会,有的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是因为不敢。我们不敢真的相信人是可理解的,更愿意想象人人都是自行其是的怪物,不可理喻。我们深陷自己编织出的孤独中。父母总是叹息:「你怎么一点都不懂爸爸妈妈的心呢?」同时他们也从未把自己的心袒露出来。
 
人要像体谅别人一样先体谅自己,再像体谅自己一样体谅别人。凡事不强求,才会有沟通。无论你想象中的世界应该怎么样,你始终只是你,你的孩子也始终只是孩子。我们都是凡人,就只能接受发生在凡人身上大大小小的不如意。
 
人人都很普通,这个真相被掩蔽在时代的幻觉之下。随便上网一看,都是流光溢彩的人生,导致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判断力。真的不用拎起螺丝刀把它改造一番吗?——我收到最多的提问,都是「我有惰性,该如何克服」,或者「请写一写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说起这些事的口气,就像说家里的纱窗坏了,要补一补。纱窗要是拒绝被修补,他们还会生气。
 
事实比他们的想象更简单,或者也更复杂。大家都是普通人。理解建立在把人当成人的基础上。人和人的关系不能强求,只能互相影响。
 
有人觉得这种思维很消极,是因为害怕一旦不能掌控别人,自己也会万劫不复。正好推荐一本书,脱不花老师的《沟通的方法》。她用大量的实例证明了人际关系可以多么简单:尊重和诚实的态度,加上一点点技巧,足以给大多数人包括自己带来好处。我认为这是很了不起的事,这方面的感想写在了《老实人的技巧》里。
 
以上就是6月这几篇文章的补充。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