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很多人寻求心理咨询,问到他们希望达成什么效果,他们会给自己定一个无限期的目标,例如:「希望以后每天都可以坚持运动。」
 
改变的动力强不强?很强。
 
但是对不起,这不是个好目标。
 
这是一个长期目标,长期的意思是无止境。每天都要为之努力,同时再怎么努力都还有差距——今天做了,明天万一做不到呢?你永远说不准未来会如何。从设定目标开始,就注定没有圆满的一天。在这种情况下,每天的努力都惴惴不安,永远在等待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坠落。
 
有人会说:所以我才希望找到方法提升自己的意志力,好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秒。但这不是意志力的问题,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我们在用一种对自己的幻想麻痹现实。意志力是个好东西,你完全可以把它用到更现实的目标上,比如,同样一个希望坚持锻炼的人,我会建议他——
 
在特别不想动的一天,试着让自己动一次。
 
做到一次,一次就够了。
 
你可能会想:这有什么难的呢?你看我现在瘫在沙发上,换上衣服出门跑个步,目标就达成了吗?——当然,只要你真的去做。这种目标,从逻辑上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是真的做到了,还是停在想象中?有立竿见影的结论。
 
不要小看有这个结论。表面上只是一次微不足道的行动,但这个行动证明了一件事:即使状态不佳,你也有能力从这里走出来。它像是一个认证,你证明自己可以做到,而且做到过,它带来的信息就会造成永久性的差异。这个差异是无法被抹除的(哪怕我从此再也不做了,我也曾经做到过)。这件事以前,你还可以否认或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从这件事一直往后的余生,你都不能再否定自己「曾做到过」的这一事实。
 
你对自己就放心了。做一件确定的事,让自己一辈子都可以放心。这才是一个好目标。
 
它会成为一个牢固的锚定:今后哪怕风雨莫测,这件事上你是笃定的,你知道自己有应对的能力。那么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就有了一点微小的掌控感。明天你还要不要做?没关系,做当然更好,停下也无妨。——这种心态总体来说,会有助于一个人变成自己想要的状态。
 
我以前做过一个干预。一个来访者常常有原因不明的头痛发作,导致工作效率低,情绪暴躁。她看过很多医生,也寻求各种偏方,有一些有效,但总的来说不够稳定。最有效的一种精油,帮她保持了一个多星期的好状态,她几乎以为自己就要摆脱头痛的折磨了,结果有一天工作压力突然加大,头痛再次出现,这让她几乎崩溃。
 
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想通过心理学治头痛。
 
我帮助她的办法,就是请她重新制订一个目标。「摆脱头痛」不是一个好目标,就算能摆脱一周,两周,甚至一年,她仍然吃不准头痛还会不会再来。阴影始终存在于前方。我问她,做到什么才可以帮助她,就算头痛来了也不怕?
 
她说,头痛对她最大的影响是工作状态。假如头痛可以不耽误她的工作,她就没那么怕。
 
我跟她详细探讨了头痛影响工作的场景,最后制订了这样一个目标:未来一周,她要在开会时(这是她最害怕的场景)找一个时间宣布:对不起,我现在头痛发作,必须照顾一下自己的身体,需要半小时到一小时,我会坐在后面听大家在说什么,等舒服一点后我再回来发言。
 
然后就起身去一个不被关注的角落,抹精油也好,深呼吸也好,用任何方式照顾自己。
 
我的来访者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但她承认,这是她从未做过的事——她一直都在强撑让自己跟上进度,越这样越是撑不住。所以第二周她用了我们的方案,事实上那周她没有头痛,但为了完成作业还是开口了。效果比她想的更好:大家的反应很正常,有同事给她倒了杯热水,会议照常进行。她照顾了自己,也没有耽误工作。
 
从那周往后,她就明显放松了很多。随后几周我们又处理了几个她害怕的场景。到结束咨询时,她仍旧处于「头痛随时可能发生」的未知中,但她对这个症状已经不那么关心了。她对自己的确定感,足以战胜她对于长期未知的不安。
 
对「未来」的不安减少,客观上也常常会让「问题」得以改善。就像一个失眠的人如果索性不想睡了,安顿好第二天的工作,请好假,再也不怕自己睡不着了,也许反而就能睡着了。
 
因为他不用再操心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不时刻操心长期,才会有更好的长期。现在大家都在说长期主义,好像眼前的行动不足挂齿,凡事必须看长远。这话对也不对。长期要看,但不能一直悬在心里。否则就是一种变相的威胁:「时刻警惕!现在再顺利也不能掉以轻心,你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警告之后能做什么呢?如果不能对此进行处理,你就会把无谓的精力消耗于无穷尽的紧张:做到了一天,未来能不能一直做到?不知道。今天不头痛,将来哪天还会不会痛?也不知道。
 
我们是要看重长期,看重的方式,是把它变成一个短期的,达成之后再也不用操心的结果。短期达成的目标越干脆,长期状态才越轻盈。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