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文版《呼吸》第三期上市了。
 
从第二期到第三期,比第一期到第二期隔得更久。困难不少,编辑团队倒也不慌不忙。跟这本杂志的调性有点搭。
 
这是一本杂志书,原名《Breathe》,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主题是正念,在英国是排名第一的正念书。从2019年底开始考虑引入国内,让我虚担了一个主编头衔。每出一期都不容易,差不多要半年时间。好在反响还不错。每一期也都在进步,做到第三期,原创的篇幅就已经很大了。
 
第三期的主题是「后退一步」。在这个争相向前的年代,我很喜欢这个题目。
 
提出「后退一步」这么一个词,是因为几年前桑德伯格女士有一本书,《向前一步》,名噪一时。这本书鼓励女性在职场中锐意进取,敢为人先,LEAN IN也在一时间成为职场中的一种主流价值。从那时开始,我就老想着逆潮流而动,也鼓吹一下「后退一步」。
 
我对「向前」本身没有任何意见,向前很棒。愿意向前的人,前进的脚步不必受到任何延阻。提出后退这么一个说法,起一个补充的意思:向前并不是世上唯一的价值。换句话说:不是所有人在一切条件下,都「只能」继续向前。再好的东西加上「只能」二字,都是一种绝对化的桎梏。总会有一些人在一些事上,觉得慢下来,停下来,甚至退几步也不坏。
 
这一期《呼吸》,我们谈谈后退的价值。
 
后退的第一层意思,就是不争先。
 
这是就人生态度而言的。有人拼搏,也有人平淡;有人追求更高更快更好,也有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不必事事争先,人人争先,这样的社会总体上更健康一些。
 
这两年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做内卷,就是在描绘一种不健康的竞争关系:如果每个人都不允许自己落后于别人,就都不得不在竞争中全力以赴,甚至超限付出。形成一个怪圈:人人皆苦,人人都不敢放松:你累,我比你更累;我追上来,你又必须舍命加码……最终的结果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悲剧性的:每个人投入的都比过去更多,但每个人分到的蛋糕并没有变大。这是一场明知道没有赢家的比赛,既知如此,为什么还要比?不如按自己的节奏来,想走多快就走多快,这样一来,至少你不必在「内卷」中奉陪到底。有时走到一半,说不定换到别的赛道。也许在别人看来是一种「后退」,无妨,谁舒服谁知道。
 
要知道,换一个视角,后也可以是前。
 
后退的第二层意思,就是我自己才是定义方向的那个人,无所谓公认的「前」或者「后」。想往哪个方向走,我说了算。既然我来做主,那当然是我怎么喜欢就怎么来。
 
这和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观念有一点冲突。我们很少去想「我喜欢什么」,而更多关注「什么是正确的」。我们推崇更辛苦的生活方式,那些每天只睡4个小时,不知寒暑,全年无休的人是我们心目中的圣徒。我们相信他们的工作繁重,枯燥,还必须克服相当的痛苦,这种自我约束具有某种道德上的崇高性;而日常沉溺于自己喜欢的事物,让自己舒服,就是一种放纵,个性上的软弱,多多少少会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即使不说是「玩物丧志」,也是「业精于勤荒于嬉」。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对自己的喜好做出了宣判。
 
但仅仅「不舒服」又有什么意义呢?2013年,我参加卡巴金老师的正念静修营,有一段时间我在瑜伽垫上练习禅坐,感到腰酸背痛,这时卡巴金老师说:不习惯坐瑜伽垫的,不妨坐在椅子上练习。有的学员在犹豫:这样坐是舒服了,但练习效果不会打折扣吗?卡巴金老师回答:我们练习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正念,不是为了折磨自己。
 
一句话让大家如梦初醒:原来不用折磨自己!
 
所以后退一步,包含了在适当的时候不考虑「正确」或「标准」,专注于自我照顾的可能。有时是需要为了某些目标忍受不舒服,但那也只是一种选择。你同样可以选择取悦自己,这没有任何错。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感受首先属于自己。这话说出来很简单,人人都懂,但要在观念上真正拥有这一点,却没那么容易。我们会难以自察地为自身感到羞耻或压力,以为是自己想要向前或不能后退,本质却来自于社会的期许,他人的定义。在这期《呼吸》中,简里里老师分享了她个人的转变,值得一读。一次伟大而艰辛的转折。
 
后退的第三层意思,是「允许」。允许就是让各种可能性都存在,可以前可以后,可以快可以慢,可以好可以不好,少一些「必须如此」的教条,天地就宽了。
 
往一个方向走不通,什么办法都想尽了,仍旧走不通,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一个新的方向试试,从徒劳的挣扎中解脱出来。如果这篇文章我怎么写都写不好,我现在就应该放下它,做点其他事换脑筋,说不定过一会儿重新打开电脑,就有了灵感。但恰恰第一步是最难的,我停不下来,是因为我不允许自己停下。哪怕越走越偏,也会催促自己加快脚步,而始终想不到停下来看一眼地图,「走不通?只能是因为我走得还不够快!」
 
《请回答1988》里,崔泽是一位少年天才的围棋大师。虽然他的战绩如明星一般耀眼,但他也有自己的恐惧。在参加一场重要赛事前,他心事重重地问自己喜欢的女孩:「我可以输,对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舒展开了笑容。——那次比赛他信心十足,大获全胜。
你必须先允许更多的可能,才能发现更多可能。正念就是在培养一种「允许」的态度。不管你有什么想法,不用急着评价它好不好,就让它存在着。每次做正念练习,我都会在自己身上看到一大堆通常不被鼓励的东西:莫名其妙的烦躁啊,坐不住啊,想破坏规则,有时又会懒散,会怀疑,担心糟糕的事发生,等等……刚开始我难以接受:我怎么是这么麻烦的?后来想通了,这不也是我的一些可能吗?说麻烦也好,但我其实就是这样的人。
 
我可能不乐意自己是这样,但何妨就看一眼我不乐意的样子呢?作为我很少有机会观察的一些可能,说不定某一天在我山穷水尽的时候,它们就会是我意想不到的方向。不如趁着现在,给它们一点许可,带着好奇看看这是一些怎样的可能,会带来什么感动或冲突?
 
家庭治疗大师Minuchin指导学生做治疗时,常常会推动他们体验各自认为「不可能」的工作方式:温和的人学着跟来访者大吼大叫,严肃的人要开玩笑,讲话多的人学着沉默,讲道理的人偶尔也要胡搅蛮缠。你说胡搅蛮缠是好的吗?当然不好。大多数人都认为它不如讲道理。但大多数人的定义就是决定性的吗?问题不在哪一个更好,在于「只能」。一旦你觉得只能如何,那就是自我限制,就会在遭遇瓶颈时,看不到新的角度。
 
我希望这一期《呼吸》也能在某种意义上,为你打开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的角度。我们找到了一些有趣的人,有歌手钟立风、主持人陈鲁豫、脱口秀演员周奇墨、演员王菊……他们会和你分享「后退一步」的亲身经历。后退一步常常就是跳出一步。从一时一地,一城一池,一个方向的执著中挣脱出来,才能从高处俯瞰,得出不一样的选择。
 
当然不是节节退后,他们甚至未必(在世人眼中)落于人后过,只是在心里有这样一份允许。「可以退」,这可能性本身就有价值,可以就意味着推翻了「不可以」。我们常常和某个难题死磕却无路可退,就是因为我们不假思索,默认了太多「不可以」的规训。
 
别忘了,路永远都有,只要肯回头。
 
继续向前。向前让我们有动力;但同时允许退后,我们才会有空间。回到呼吸这件事,呼吸正是空间的产物。有呼才有吸,同样,吸是为了更好地呼,阴阳循环,生生不息,这是在中国流传几千年的智慧。——所以不必一味向前,这样我们才可以给呼吸留出空间。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