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做培训,课间跟一位德国老师闲聊。他用宏观视角看人类的发展,有很多有趣的观点。比如他说「爱情」这个概念是最近几百年被发明出来的,之前只有婚姻。婚姻的历史比爱情长很多。它是一个社会契约,用来解决很多问题:繁衍啊,经济啊,部落间的和平啊。那时候是不需要爱情的。
 
中西方都如此,挺有意思。
 
但人类社会发展到更开化的程度,光凭这样一个契约就解决不了问题了,甚至会产生更多的问题——结婚变成了一个可选项,至少跟谁结婚是一个可选项。两家大人点点头,甲男就必须跟乙女搭班过日子,生孩子,还得一辈子厮守。凭啥?是把人当成繁衍后代的工具呢,还是当成联姻的信物?年轻人不干了,开始质疑这件事:结婚是为什么呢?为了父母祖宗,还是为了我自己?
 
怀疑一旦产生,就回不去了。
 
这时才有了爱情的概念。人们可以挑选结婚对象,按照自己的喜好决定跟谁一起过。长话短说,有爱情这个东西之后,婚姻还是婚姻,但它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了,变成了浪漫关系的一个载体。合则留,不合则去。幼儿园的小男孩对小女孩说:我们结婚吧!小女孩都知道矜持:我不喜欢你呀。
 
人类在发展,很多概念还在不断建构当中。
 
我对德国老师说,「为人父母」这件事也是如此,这些年它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最大的变化就在于——今天它不再是一个必选项。一件事情一旦可以自由选择了,性质就会变得不一样。今天是母亲节,我正好想多说一点这个想法。
 
妈妈很伟大,向妈妈致敬。这是每年母亲节的基调。好像一个女人成为母亲天然就是某种「正确」的选择。不但要生孩子,还要把「孩子妈妈」作为自己最闪亮的身份标签,一年三百六十四天的无私奉献,再享受一天的荣光。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怀疑:
 
——必须只能这样吗?
 
跟其它选择相比,「妈妈」的身份对一个女性而言,具有某种天然的正确性吗?
 
 
 
我这些年在做一些团体咨询。参加团体的人往往以女性居多。她们花钱花时间来到团体,和一群陌生人坐一起,做什么呢?不只是为了聊天,也不只是为了疗愈个人的心灵,否则不如直接去做个体咨询。我理解她们来到这里,本质上是想做一件事:通过彼此,确认生活中还有其它的选择。
 
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事——比如说,成为「妈妈」——在很多人看来根本不存在选择的可能性。一个人的时候不敢怀疑,更不敢去谈论。就应该这样,必须只能这样。哪怕心里萌发过一些疑问,以这种或者那种形式表现出来,在传统的社会框架里也会被看成是「个人」的问题,需要个人去「克服」的问题。然而跟不同的人在一起,敞开谈论它们,这些选项才具有了不同的意义。
 
这是一个全社会的打破框架的过程。
 
要不要做父母?这件事马云老师就会说:一定要啊,结婚就是为生孩子,「所有东西都可能是别人的,只有孩子才是自己的东西。多生孩子吧。」这句话说出来,全国人民炸了锅。但是平心而论,这话放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听起来有那么刺耳吗?也还好吧。你随便参加一个婚礼,老一辈的人都在说什么「早生贵子」,说不定还拿大枣花生桂子搞个余兴节目。你说不定跟着鼓掌,觉得热闹:结婚可不就是为了早生孩子吗?
 
 
到什么时候,这句话开始变味了呢?
 
 
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了。一个人的时候,只是一些隐约的萌芽。只有当她们变成一群人,这些可能性才会在彼此眼中找到确认。
 
我不只一次听到团体里的妈妈说,她们在心里很怪她的孩子。会冒出一闪而过的念头说:没有孩子就好了,生活该是多么轻松畅快。她们又觉得这个念头很可怕。如果在以前,人们决不允许这种想法:这个妈妈是有心理问题吗?怎么会想摆脱自己的孩子?太邪恶了!她自己都忍不住怪自己。
 
但如果她们说出来,在一群同样认真的女性面前:「有人像我一样吗?有人会像我一样把孩子留在家自己出来,走出门就觉得松了一口气吗?」
 
大多数女性就会笑着举起手。
 
这是这个时代奇妙的地方。人们可以面对一些真实的感受,向别人或自己宣示其存在。哪怕它们在传统的话语体系里,是一些不那么正确的东西。
 
这就是我说的选择的意义。
 
我们见到了不同的人。有人婚姻很幸福,同时打算丁克。也有人根本不结婚。在我的团体里还有单身妈妈,一个人带着孩子过,过得很精彩,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苦情。一个女同性恋者,讲自己在机关单位工作,别的都好,最难的是在同事大姐们眉飞色舞聊妈妈经的时候,要假装有兴趣。
 
大家就一起笑起来。
 
「为什么要当妈妈?」这是在团体里被最多提起的问题之一。这样的问题常常会引发热烈的讨论,没有一个人想当然地说:「女人就该当妈啊。」
 
 
 
但我也并不觉得马云老师有什么错。他的认识也代表了很多人,他们是好人,热爱生活的人。他们没有错,他们愿意把对生活的热爱放到家庭上,认为儿孙绕膝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当然是一种追求,说是主流的追求也未尝不可。
 
但要看到,这只不过是一种选择。
 
选择的意思,就是选别的也可以。我对于「主流」的选择总有一种莫名的警惕,稍不注意,它就会因为人数上的优势,化身成某种意义上的「正确选项」。从而让其他选项感受到某种被指责的压力。这些压力会让人很不自在。
 
我有一个不婚的来访者。活得很好,有事业,有爱好,也有同样不想结婚的爱人。或者说她每年的绝大多数时间活得很好,但是过年回家是她的噩梦,要应对父母和亲戚无休止的催问。在一次冲突中,她对父母喊:「你们明明知道我活得很好,怎么就不能接受我像现在这样的活法呢!」
 
她的父母说了实话。她父母说:「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人,我们可以接受你这样。但是没办法,现实是我们和你都生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尤其要为那些少数的选择而发声,来抗衡像马云老师这样的根红苗正的祝福。不是说祝福本身不好,而是它太好了,显得调门太高,太耀眼了。那就必须有人说「也不一定非要这样」这种话。看起来是废话,但很重要。对那些不够勇敢的普通人来说,他们知道有选择,却不能选择,因为那些道路已经被封死了。封在路上的不是荆棘,而是鲜花,赞美,和祝福。
 
在一个可以选择的时代,走上被祝福的路。
 
人们不得不挤出笑容,接受这样的祝福。为了让自己「显得」跟所有人的期待一样。生孩子只是第一步,然后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满足别人的眼光吗?错了。还有早教呢,科学育儿呢,学区房呢。你忍心让孩子落后吗?生了孩子却没有全身心地为他付出,你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吗?小升初来了解一下。
 
常常在网上看到老母亲们吐槽,累,真的累:烧钱,烧时间,烧掉自己的青春和理想,职业和爱好。在这个过程中,我猜同样也有人想说:「我只能这样吗?我就不能出去赴一场约会,把孩子暂时交给保姆管一管吗?我必须要把未来十几年的生活重心,全放在妈妈这个身份标签上吗?」
 
但我不确定是怎样一些压力,让她们把这些想法都压了回去,只剩下网上嘻嘻哈哈的吐槽。
 
你看一看母亲节这些铺天盖地的祝福。
 
 
 
在这样的节日,说这些话好像有点煞风景。
 
但正因为是母亲节,我才想说:不当妈是一种选择。必须先承认这一点,我们才可以说:当妈也是一种选择。同样的逻辑,在选择当妈的人里,也可以当一个「不那么全身心付出的,把个人追求放在孩子之上的」妈妈。这之后我们才可以说:当一个牺牲的,全身心投入的妈妈也是一种选择。
 
任何事情,「只能如此」和「我选择如此」,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认为自己只能朝前走下去,和随时可以停下来的时候选择走下去,完全不一样。
 
正因为知道不是必须,这才伟大。
 
伟大来自于「你」为一件事赋予的意义。没有别人,只有你。一旦意识到选择的自由,你就回不去了。首先你会开始怀疑:「我为什么要过这样的人生?如果它不是我必须接受的,我选它的意义在哪里?」你会认真对待这个问题。需要讨论,和不同的人碰撞,思考不同的人生。讨论到足够充分的时候,也许你会更确定:这就是属于我的人生。没有人非要我这样过,但我愿意这么过。
 
不是为了颠覆,只是重新确认它的价值。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