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问:
 
李老师,你说把事情放在一段关系中,也是非常有用了。
 
 
然而,我有一个剧本。屡次上演。
 
我告诉别人,我要做某事了,然后我还是拖延。
 
我初中的时候答应帮一个朋友画帆布鞋,她还买了零食来我家。我当时非常要求完美,觉得一定要画得好看。
 
结果我拖了好久,半个学期过去了,她有问我,我说下周好。说了好多次。还托别人来问我。我一直说快好了。结果这双鞋我一直没画。同学也放弃了。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我在心里一直记着,但我从来没有完成它。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大到一本班刊,我负责编辑的,结果死在我手上,不了了之。
 
她们好像都在配合我完成这样一个剧本:我是个没信用的人,然后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个loser,行动力很差。
 
 
 
答:
 
你的问题,最常规的处理建议是:说出来。
 
只要你觉得可能做不到,就要第一时间让对方知道:「对不起,我做不到。」——当初应承下来是我错了,现在事情可能办不成了,我早一点让你知道,也让你可以早一点做别的打算。也许会惹人不高兴,但要有惹人不高兴的勇气。说出来难受一下,挨骂也好,给人赔礼道歉也好。之后就轻松了,好过天天提心吊胆。
 
但我想,这样的话你也听过不少了。
 
今天我想灌一点不一样的鸡汤。
 
我说,人际关系是我们做事的动力。现在我还是这么说。这几天放假,为什么要写文章呢?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不如睡觉。但因为跟你们有约,就无论如何也要写点什么。这是我们的日常经验,答应别人的事就会有动力。
 
但为什么你在关系中反而一拖再拖?是因为任务本身的难度太高了吗?或者你真的忙到身心俱疲?或者你太想做得完美,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太大?
 
我想说,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我先讲一个自己的例子。
 
我当过很多年的老师,但我一直都只给学生讲课,如果是学术会议,在专业同行面前发言,这种邀请我从来都是拒绝的。原因很简单,压力太大。
 
(这是你可以学习的,直接拒绝)
 
这个原因看上去很合理。——学术会议啊,发言的都是专家大咖,观众期待的是前沿的观点,高水平的讨论。我哪有那个本事,来不了来不了。
 
我的一位老师组织了一场会议,邀请我参会,还要做主题发言。我说参会可以,发言就免了吧,我离其他发言的专家还差那么远。她鼓励我:「你在你的领域里已经是专家了,大多数参会者对这个领域不了解,你讲什么对他们都有帮助。」她还悄悄举例子:「你看,某某老师也要发言,ta讲的都是几十年前的。这些年走南闯北,讲去讲去都只有一套PPT,你再怎么也比ta有料吧。」
 
但她的话根本没起到鼓励作用。
 
人家是前辈啊,讲一些陈词滥调没问题。我能拿人家的标准要求自己吗?
 
这个老师说不动我,就放了一句狠话:
 
「你不是怕自己做不好,是怕自己做得太好了。」
 
 
 
这句话,现在我也想送给你。
 
我这些年越来越认识到,一部分人的拖延,是怕自己做不好。而更多人的拖延,也以为是「怕自己做不好」,事实上呢,却是怕自己做得太好了。
 
什么意思?做得太好,就走得太高了。
 
不理解吧?我当时也不理解。
 
结果有一天,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我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在会上参加一位台湾老师的工作坊。——写到这里,感觉这篇文章里的「老师」太多了,不妨直陈其名,台湾的陈若璋教授,讲认知行为的团体治疗。陈教授那天讲得相当精彩,可惜因为突发急病,不得不中途离开。剩下半天的工作坊我替她讲。虽然是临危受命,我讲得还不错。所谓「不错」,就是参加的人基本听到了最后,情绪稳定,没有因为换人就要退票的。
 
后来,有人请我在别的会上讲认知行为治疗。
 
我按照惯例谢绝,说自己经验浅薄,怕讲不好。邀请的人说不会的,她当年就在陈教授的工作坊上,觉得我讲得不错,具备一个讲师的胜任力。
 
我十分感动,然后还是拒绝了。
 
用的什么借口忘了,但我心里的想法是这样:
 
陈教授的课,我是不得已被叫上去救场的。如果讲得不错,对观众是意外惊喜,万一讲砸了,大家也可以谅解。这种姿态很轻松。但如果一开始就打着我的名字开讲座,那就有点危险了:「你膨胀了,你觉得自己有开讲的资格吗?」
 
那一刻,我理解了什么叫「怕自己做得太好」。
 
不是觉得这件事有多难,怕自己讲不好(我很清楚,自己可以讲得很好);
 
只是怕自己没有衬得上这份「好」的勇气。
 
 
 
把一件事做好,会带来很多变化。
 
在人际关系上,可以走到更高的位置。
 
这样有好处,别人会看到你的能力,你可以得到回报,赚取奖赏。但也要付一些代价,注意到你的人变多了,你容易被人嫉妒,遭人攻击,之类。
 
但比起这些,更大的问题是——
 
你从此要在别人心中扮演一个更「好」的角色,别人对你的期待变高了。
 
作为一个临时救场的学生,和作为老师,别人对我的期待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的表现,在前者的场合可以备受好评,后者的场合就容易为人诟病。
 
那我何必要成为老师呢?我可以坐在台下,当一个观众,并且是才华横溢,指点江山的观众(「就台上的这些人,我上去比他们讲得还好!」)。
 
那不是挺舒服的姿态吗?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心思?你把自己说成一个loser,你这么说的时候,是不是也暗暗地松了口气?Loser最起码活得很轻松啊。更何况你知道自己是一个有潜力的,怀才不遇的loser(「就可惜我缺乏行动力,否则的话,他们就会看到我有多能干!」)。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周围的人不当你是loser了,换上另一种眼光看你——欣赏的,敬畏的,挑战的眼光。你心里会不会有点发慌?
 
人们会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你的成功呢?一些人会替你高兴,也许更多的人不高兴。为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他们?攻击指向你,责任压给你。如果有一天你做错了什么,没有人会原谅你。将来有什么事挑一个人开刀,那就是你。
 
你倒霉的时候,很多人都跟着窃喜。
 
你真的喜欢那个角色吗?
 
所以,在人际关系中的你为什么还会拖延?我的想法是,也许你太在意关系了,所以才要拖一点,慢一点。保持一个不太靠谱,但是足够安全的loser形象。什么时候才会改变这一点呢?等你做好准备,敢于让别人看到你有多好的时候。
 
 
 
直到今年,我才开始在学术会议上发言,也有了独自一个人举办的工作坊。
 
其实是心虚的。我把自己放到了很高的位置上。在这个位置,随时都有被人注视的压力,以及负面的评价:「你毕业才几年?你凭什么坐在上面?」
 
但总要有第一步的吧,我对自己说。
 
每个人从一无所有开始,往前走,往上走。第一步总是最难的。更低的位置永远更安全:你不行,你不靠谱,不值得托付重任。你待在这个安全的位置,不用想接下来有什么。但你知道,一旦迈出这一步,原来的位置就消失了。
 
需要的不只是能力的准备,还有心理准备。
 
如果没准备好,拖一拖也没关系。就一直原地踏步也挺好,做一个不行动的人,不用太为难自己。但要第一时间告诉别人:「对不起,我做不到。」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