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几天的文章,写到一个孩子对「好父母」的挑战,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我猜不满的人当中,有一些是刚开始做父母的,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委屈:「父母都做到这种程度了,还不够吗?」
也不是不能理解这种心情。
 
但这种心情背后,有一个假设值得说一说:很多人以为,「好父母」是应该有一个规范的。无论多难,只要努力达到了,就意味着可以顺顺当当培养出一个好孩子,家庭和睦,永远不会卷入麻烦。——带着这个假设做父母,注定要失望。
 
我很少用「注定」这个词,但这件事几乎就可以这么讲。家庭也好,人际关系也好,一定不存在一种完美的模式。世界很复杂,远超出想象。自由,边界,权利,责任……都不存在唯一的定义。人在哪一刻需要什么或不需要什么,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一个人现在喜欢这样,将来喜欢那样,保不齐就变了。如此复杂多变,哪有不失望的?
 
那把一切都交给当事人自己判断,会好吗?也未必:有时他知道怎么对他好,但万一有时听我的对他更好呢?对现在的他好,以后一定也好吗?也不一定。他好,别人也好吗?更不一定。
 
虽然不一定,但事情来了,必须有所行动,有时候还要快速做出判断和取舍。所以家庭总要形成自己偏好的模式。模式是一种简化的行动策略,它帮我们更快地做出反应,但它永远是不完整的。
 
爱少了嫌不够,爱得深了又嫌太窒息;话说多了嫌烦,说少了嫌冷;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满足一种需求的模式,满足不了另一种。
 
大人替孩子做决定,这是一种模式。孩子还小的时候,这模式行之有效,长大了就不合适。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会拒绝,会抗辩,会叛逆,无数次的血泪抗争后,家庭发展出一种新模式:大人不做决定,把权利交给孩子。双方都舒服了一些。
 
但要说它就是完美的解决方案么?
 
不见得。就算如此,新的问题还会出现。可能在某个阶段,或者某些事情上,孩子又需要大人提供更明确的意见(前面那篇文章就在说这件事)。否则遍地是自由,他们又有空虚感,又要跟大人闹一场。有的父母一听这话就不耐烦:一会儿要这个,一会儿要那样,你们到底要怎么样才够?
 
答案让人泄气:怎么样都不够的——假如这个「够」指的就是一劳永逸,永远不会遭到挑战的话。人只要还活着,活在由生命组成的系统里,这就是必须接受的现实:人在成长,家庭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很少有什么模式是可以独立于时间,永远不需要改变的(除非按系统论的说法,进入一种「超稳态结构」,但那反而是个噩梦)。此时此地的答案,放在彼时彼地反而成了问题。
 
我也能理解,很多人对这个说法是不耐受的。尤其是那些立志要做「完美父母」,养出最好的小孩的人。他们在专家的帮助下,早早构建出一个理想的模板:爱与自由、灵活与坚定、规则与榜样……为此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艰辛的努力,这意味着他们也必须为此赋予至高无上的信念。如果有一天事情的发展击碎了这个信念,他们意识到「我所追求的,并不是终极答案」,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我做家庭咨询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越对自己的理念信心十足,打击也来得越大,越不留情面。很多父母掩面而泣:「我也不算十恶不赦吧……」他们被事实打垮了。我只好向他们保证:你没有错,只是习惯的模式不适用了而已。
 
我记得有一位温文尔雅的母亲,在咨询室里被孩子指着鼻子骂她虚伪,骂她永远都戴着一副伪善的笑容面具。我看到这个母亲努力控制自己的面部肌肉,还保持着微笑,和声细语地讲话,但声音已经开始发颤……突然,孩子冲着她的沙发虚踹了一脚,她再也按捺不住,扑到孩子面前给他一巴掌,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骂。母子俩打成一团。
 
她崩溃了,同时学会了一种新的表达。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种方式不好,不够文明,不理性,更谈不上能解决什么问题。大多数时候,倒是一脸微笑更「好」一些。我们还可能说这孩子是个混蛋。——但如果父母总留在「好」的位置上,孩子就更有可能坐上「混蛋」的位置。只有在那里,他们才有可能制造一些前所未有的交流。
 
「那该怎么办才好呢?」
 
不用怎么办,来了接着就是。
 
它没有什么不好,除非你害怕变化和挑战,一门心思只想找一个永远正确,从不会卷入麻烦的位置。但变化和挑战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害怕与否,它总是会发生。只要人在成长,新的问题就总有可能出现。旧的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你讨厌暴风骤雨,你依赖已经熟悉的港湾,问题出现的时候你甚至会想「难道真是我的错吗?是不是我再好一点,就不会有今天的问题?」
 
不要用这种想法为难自己。事实是,不管做得多好,你注定被挑战。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本来就没有一种安享一成不变的模式。总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变化,孩子总能够发现你的局限,冲撞它,撕扯它,直到那个你熟悉的自己被打碎重组。家庭也好,个人也好,这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你要是不信邪,希望自己做到尽善尽美以避开这一切,那你要做好准备,孩子说不定冲你大吼:「你知不知道,你完美得快让我疯掉了!」
 
你们都没有错,这只是你们的又一步成长。
 
如果说有什么是确定的,那就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这种挑战。并不是通过学习就可以幸免。越觉得自己胜券在握的人,挑战来临的那一刻就越狼狈。早一点学习到这个事实,倒说不定是个安慰。
 
(案例信息有虚构处理,勿对号入座)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