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年初那时,还没有疫情这回事。我发了一篇文章,叫做《今年(可能)还是什么都做不成》。后来有人特意找来留言,说是神预言。其实算不上预言,只是在乐观时习惯于想到悲观而已。
 
反过来,悲观时也要多想一点乐观。
 
这几天时常听到一种声音:「魔幻的2020总算结束了,一件事都没做成,等到明年就好了」。我就忍不住想:不要那么快给今年下结论。
 
当然,关于已经过去的2020是何等惨淡,这结论恐怕已没有争议了。可是离这一年结束还有15天,试想,说不定也可能做成一点好事呢?
 
你为2021年设想的好事,都可以放到这里。
 
人有时候是要跟大脑里的声音较一下劲的。对任何确定性的结论,要反向提出一点不确定的可能,这是一个有益的思维习惯。现在你头脑里的声音垂头丧气地说:「都怪2020,等它赶紧结束,我好启动一份漂亮的新年计划!」你要知道这声音是在劝你等待。你可以等,同时你也可以想:「2020年还有些日子呢,如果这段时间我能做几件漂亮的事,它就可以有一个更好一点的结局。」
 
新的这个声音,有几方面的好处。
 
首先是现实层面上:明年,2021年,也不能保证一切顺利,(可能)还是什么事都做不成(这又是人们不爱听的大实话)。假如真有想做的事,明明还有15天时间,为什么不立刻做起来呢?
 
现在还没准备好。——那就去准备啊。
 
还没毕业的,打算2021年步入正轨,写一篇高水平论文,不妨先用这15天好好查查资料。
 
已经工作的,想在2021年有一番作为,也不要忘了把手头的属于2020年的工作继续做好。15天下来也能积累不少成果,为明年做好铺垫。
 
想健身的,不要等到15天之后才开始,想看的书也不必拖到15天之后再看。有话想对人说的,现在就开口,不一定非要等到明年才显得珍重。
 
哪怕明年就想躺平,什么都不干的,想要怎么个躺法,现在也可以做计划了。攒攒钱也好。
 
总有一些现在就能做的事。而人们总倾向于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维持现状,其中一种方式就是:「不想草草开始,等一个完美的时间再说」。
 
必要的等待是一种美德,或者谋略。但在这样做之前,最好先做一个判断。有价值的等待是出于「必要」,而不是为「维持现状」给自己找一个借口。借口这种东西,总还是审视一下为好。真的有必要拖吗?如果没准备好改变,不妨正大光明地说出来:「我想多保留一段现状,这样对我最好」。假如说不出这个话,就说明你不满足于现状,想改变。既然想改变,为什么不趁现在就改?
 
有人说,我做不到,今年我感觉糟透了。
 
是的,那我们就想想看,糟透了的时候可以做点什么,会让你感觉稍微好一点?这样想的第二个好处就在于此:回到自己能掌控的部分,并且是「现在就做」。这是一个积极信号。大脑有一个自动化反应,它把「感觉很糟」等同于「什么都做不了」。某种意义上是在用自己的消极行动维护头脑中的消极结论。——感觉很糟所以不想做,什么都不做所以感觉更糟。什么时候才会好起来呢?只有等未来(未来只剩下15天的时候,尤其如此)。
 
当你觉察到这个反应的时候,提醒自己:
 
你并非只能屈服于这种惯性。
 
带着糟糕的感觉可以不做事,也可以做事。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事,做一点,感觉就好一点。
 
再一个好处,是避免了浪费时间。
 
明明还有15天,为什么就说「今年要结束了」呢。对于真想做事的人,足足15天的时间,不短了。放到一年当中就是24分之一。用起来也可以完成不少事。轻飘飘地说一声「等明年」,就抹煞了这段时间的份量,那你可能也没那么想实现你明年的计划。——今年不想做,明年也未必能做起来。
 
像是追赶末班车的人。真想搭车回家,只要车还没有开出,就一定会紧跑两步,而不会说:「就当它已经开走啦」。它毕竟还没开走。想搭车的人,是不会大大方方放弃有车可搭的机会的。
 
哪怕还有1分钟,也有1分钟可以做的事。何况15天这么长,每天读十几页书,也是一大本。
 
最后,用这段时间做事还有个额外的好处,那就是不必抱有任何期待。今年已经都这样了,谁都不指望最后十几天一定做出什么名堂。所以,反倒可以放手去做了,失败了也不用有负担,大可以甩锅给今年的运势:都怪2020年这么魔幻。可是,万一还能做成点什么呢?——想必你也知道,带着这种轻松的心态做事,常常倒可能把事做成。
 
很难再有这样好的时机了:想怎么做都行,失败是2020年的失败,成功是你个人的成功。
 
不打算试试看吗,各位。
 
2020年还没有结束。在你给它最后的结论之前,抓住这一年的尾巴吧,看看最后15天做什么?相比明年一整年的想象,说不定它更有意义。
话题:



0

推荐

李松蔚

李松蔚

35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系统式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文章